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目前学界的抗战文学研究中,对“文学昆明”的研究一直只停留在西南联大文学研究层面,而没有对作为“文学空间“的昆明在整体上进行挖掘、辨析、考察.通过对抗战时期“昆明形象”的呈现,丰富抗战时期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文协发起的活动中,有保障作家生活、作家权益的运动,也有救助贫病作家的运动。运动得到社会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可是文协内部内藏着难以调整的矛盾,以至成果好像不很理想。政府方面开始给《抗战文艺》以稿费援助。可是,保障公民权方面没有什么前进,相反,言论统制越来越强了。1944年下半年,文协又发起了救助贫病作家运动,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和谐内涵及其哲学、社会学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对塑造城市形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成都城市形象建设必须以和谐为本。  相似文献   

4.
梁华 《齐鲁学刊》2007,(4):102-104
德莱塞的小说要么以外省人为主人公,要么以外省人的眼光观察社会上的人与事,显示出很强的外省意识。形成德莱塞小说创作外省意识的原因既有家庭背景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外省意识使德莱塞解构了旧的文学传统,建构了新的文风,也使他能够站在局外人的高度来审视社会与人生。  相似文献   

5.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07-111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6.
晏绍祥 《学术研究》2005,2(10):102-107
公元前7世纪以前,有关荷马的记载非常稀少。对不同领域的作家来说,荷马的形象是不同的。对诗人来说,荷马是诗歌的始祖;对哲学家来说,荷马是传统宗教与世界观的化身;对历史学家来说,荷马是资料来源。这一方面说明荷马史诗确实是希腊人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说明,对有关的记载,我们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萧红笔下的妇女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以她清新明丽、细致沉郁的笔锋 ,展现出苦难中的女性心灵中的哀怨、痛苦和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给中国新文学史的画廊留下了“萧红式”的妇女群象  相似文献   

8.
清代,贵州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交通状况的改善,为外省商人进入贵州经商提供了条件;外省商人活跃于贵州各地城乡市场,主要经营盐、棉、布、丝、绸以及洋广杂货等业务,他们的活动对贵州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9,(3):129-135
<正>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为争夺文学生产与传播市场,纷纷介入传媒领域。丁玲、凌叔华、杨刚、苏青等名媛作家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主编刊物,发挥着意识形态引导、自由主义思想播撒、娱乐消遣等功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倾向。名媛作家的特殊身份,使她们在主编刊物时,既关注文学的功利性,也重视文章的审美风格与个性特色,这种包容、开阔的编辑理念,保障了文学的多元发展,丰富了抗战时期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1.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12.
曹书文 《天府新论》2008,(6):132-137,160
中国现代作家以其对家族制度与家族伦理的大胆否定显示出反封建的战斗锋芒,但由于来自封建旧家庭的经历,家族文化早已渗入其骨髓和血液,因而他们在感情上大都对传统的家族伦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认同.这表明现代作家虽然在理性上彻底告别了旧的文化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不得不与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尚未完全走出旧家庭的阴影而获得真正的解放,不过这从另一个侧面也昭示出家族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它的某些合理性的内涵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得以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宋剑华 《河北学刊》2001,21(5):56-60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 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的主旨,就是要从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 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孙振玉 《江淮论坛》2006,13(5):150-154
魏晋美学从玄学的视域重新诠解了生命的本义。在魏晋美学思辨中,审美的宗趣在于“自然”的规定。在这种思潮影响下,魏晋士人认为自然人格的可贵有别于人性道德价值。后者经由读的理性分析而通达于名;前者作为一种审美旨趣由静观通达于象。正是在可读的人与可(静)观的人的比照中,人的本原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5.
论区域形象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世界和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区域形象与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一种正比关系。这种正比关系表现在:区域形象较好的地区其区域的发展也较好,区域形象较差的地区也往往较落后。这不是一种无意识的巧合,而恰恰是一个规律。这种正比关系告诉人们,区域发展和塑造区域形象是密切相关的。在发展区域经济,进行区域规划,开发区域内的产品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到区域形象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眼于同属新感觉派的两位代表作家施蜇存、穆时英的创作异质,从文化修养、所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迥异,从而得出了创作的个性自由与文学所具有的独立品格之间的联系。这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这个流派的创作,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7.
论美国犹太裔作家成功的起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文坛涌现出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纷纷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文学桂冠。犹太裔作家之所以获得令世界文坛瞩目的成就绝非偶然,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文学接受的问题,是一种文化超越的文学效用。美国犹太裔作家的双重文化身份及其与西方社会的文化认同为其成功提供了特殊的文化关系机制;犹太民族的历史境遇、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标本"意义和典型特征,以及犹太裔作家对此进行的形而上的升华运用,则是其成功的内在机理。犹太裔作家在文化思想、审美观念、文学技巧等方面突出的整合精神,促使犹太文学在保持一定犹太特质的情形下走向超越。  相似文献   

18.
高校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给读者提供服务,服务过程中馆员的形象直接或间接影响者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占60%以上,女性馆员的形象在一定程度而言代表着高校图书馆的形象,文章从女性馆员的仪表风度、谈吐举止、着装搭配等等几方面来探讨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3):118-128
在1930年代的历史语境中,论语派作家提倡闲适的小品文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他们不断地为自己塑造疏离现实政治、独立于左和右之间的自由主义政治身份,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林语堂等论语派作家关心政治,他们批评的锋芒既指向国民党当局,又指向左派。然而,他们对现政权是大致认可的。其文学倾向从根本上与左派对立,不免遭到批判。鲁迅、茅盾等左翼作家进行政治批评,考察和分析论语派理论和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身份政治,并进一步进行定性,指其为统治者帮闲。在林语堂、周作人等言志派作家那里,小品文与个性紧密相连,小品文是个人自由的象征。胡风运用唯物史观,指他们的个性脱离现实,是抽象的、过时的、非道义的。言志派与左派的深刻歧异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自由观,这种不同可以借助以赛亚·伯林关于积极自由、消极自由的理论加以阐明。  相似文献   

20.
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崛起”理论 ,确定了在“和平崛起”中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发展战略 ,丰富和发展了国家形象学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中国政府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和平崛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