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对抽象自然观的批判及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卫军 《北方论丛》2008,1(1):135-138
抽象自然观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概括;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马克思现实的自然观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自然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质,马克思赋予自然以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种内涵,并找到了统一于二者的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过自然美存在于自然物中,人与自然始终存在着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等美学思想,并敏锐地感受到,在私有制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日益突显,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解放的理想,对于消除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对立性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键 《理论界》2009,(1):24-25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是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的统一.其与一般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是人与物通过对象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统一体;其运动不是一个客观的、必然性的过程,而是人参与其中、并影响历史进程的对象性活动.正是感性世界奠定了马克思感性世界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重新反思与构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在借鉴吸收壁鸠鲁朴素能动自然观、黑格尔思辨自然观和费尔巴哈抽象自然观的基础上,批判了过去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形成了人与自然特殊的有机论自然观.在当代中国,马克思的有机自然观为树立人与自然整体协调发展意识、发展社会良性循环经济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在于:在人学问题上的误区;自然价值论的证明;“自然主义谬误”的羁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人”和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扬弃与超越.马克思感性的人学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出发点,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入手,为环境伦理学摆脱本体论困境寻求一条可能的出路,进而从理论预设走向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当费尔巴哈试图以感性对象与直观拒斥黑格尔哲学的时候,由于陷入对象性关系与直观的方法,这种感性原则并没有贯彻到底,最终导致了自身哲学的矛盾.马克思则通过感性活动,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客体上升到感性主体,为感性注入了自我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将感性活动原则贯穿始终,达到了一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这种哲学原动力的提升一方面体现在感性自身的完善性与哲学原则的贯彻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因坚持"自在自然"存在的客观性、第一性,而与一切哲学唯物主义相联系(同时也与一切唯心主义相区别),这是马克思哲学不可动摇的唯物主义前提;马克思哲学因发展出以实践为中介的"人化自然"概念而超越旧唯物主义,从而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重大飞跃;马克思哲学因提出并阐述了"历史自然"的概念,而超越了近代人类中心论和整个资产阶级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因此具有重要的当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3,(9):21-25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中具有核心地位,贯穿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全部理论。可以把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称作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但前提条件是坚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在当代,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把这一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理论成果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相似文献   

11.
人性概念辩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普遍属性 :它既包括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之特性 ,又包括人与其他动物共同的人之动物性。人性是“体”与“用”的统一体 :人性的“体” ,亦即人性的质之有无 ,完全是生而固有、一成不变的 ,是必然的、普遍的、不能自由选择的 ,因而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人性的“用” ,亦即人性的量之多少 ,在一定的限度内 ,是后天习得、不断变化的 ,是特殊的、偶然的、可以自由选择的 ,因而才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人性依其能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 ,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 ,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 ,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 ,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 ,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 ,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 :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就是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的研究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路径。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政治学批判大纲》,再到《资本论》第一卷的"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诞生问题的持续追问中逐渐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之自身局限性的突破;在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推进中,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确认为以资本为主导的不平衡、充满异质与张力的矛盾总体,揭穿了由资本统治的现代社会总体性历史过程的起源性与有限性。今天,我们对资本主义起源研究的有效性在于:其一,驳斥历史哲学所主张的存在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家历史发展的理论;其二,批判全球化资本主义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历史观叙事逻辑的否定,彰显历史唯物主义当下在场的活力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熊进 《北方论丛》2011,(6):107-113
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与传统时间概念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将时间从与人不相关涉的自在世界向属人的自为世界进行了彻底置换,将对时间的理解扎根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时间概念所具有的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的特质得以立体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代资本主义在相对稳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无论与自由竞争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还是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的列宁主义时代相比较来说的重大新变化,这些无疑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马克思主义如何在应对挑战中得到坚持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从时代与实践发展的高度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予以客观的审视;从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中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给予阶段性定位;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内在统一中预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等多角度的动态透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自由观的总体性表现为历史总体性、现实总体性与具体总体性的三重规定。历史总体性规定基于人类历史发展历程对自由的发展作出批判分析,展现出马克思对相对自由的历史关怀;现实总体性规定要求从生产关系出发理解人的社会关系及其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集体自由的现实关怀;具体总体性规定要求从人类社会主体出发理解人的自由状况,展现出马克思对主体自由的具体关怀。马克思自由观在中国的当代实践表明:自由是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共同体总体进步的发展状态,是个体主体性和群体(人民)主体性的获得与焕发,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和努力中彰显出自由价值的巨大“溢出效应”和“导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强烈逐利求金欲望在生产领域的反映。"资本共同体"建立在资本同工人交换的基础之上,它是资本的联合,不是个人的真正联合,因而是被迫、偶然、抽象、外在于人的。工人由于贫困不得不服从"资本共同体"的强制,这种共同体同工人格格不入,没有实现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自由发展也是以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他们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人还不是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人。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深入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资本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探究,缘于对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互对抗的现实分析。马克思在历史逻辑中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分析了人类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历史形式,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系统阐述中完成了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讨论人类解放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巴黎手稿"到"人类学笔记",马克思对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探索分四个屡次:一是从人的本质角度的哲学论证;二是从交换角度的经济形态的经济学论证;三是从分工角度的所有制形态的经济学论证;四是从两种生产角度的人类学论证.哲学层次的研究为社会形态理论确立了本体根据和基本方法论,经济学层次的研究对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作了科学论证;人类学层次的研究对人类社会总体的演进规律作了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19.
意识形态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田科瑞 《天府新论》2004,1(3):78-82
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论争一直是意识形态问题争论的焦点。分析意识形态的概念应该坚持总体的方法,界定意识形态概念包括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它属于思想社会关系的范畴;第二层次,它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第三层次,它具有维护阶级统治的功能。具备了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它就是意识形态。由此,我们可以形成自己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反映一定阶级意志的思想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20.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