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是自由的存在。一方面,萨特通过对我们的各种处境——位置、过去、周围、邻人和死亡的具体分析,提出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另一方面,萨特明确反对上帝的假设、人性论的神话和先验原则与规范等形形色色的决定论,把他的自由观奠基于自为意识的否定性、超越性与创造性之上,并以其生平实践诠释着他的自由精神。萨特的自由追求对今天的自由中国建... 相似文献
2.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4.
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与人的责任--萨特自由观新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有世界意义的大思想家萨特,其思想曾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整整一代中国青年。萨特的自由观无疑是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萨特的自由观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肯定人的实在性,把人的自由当作最高价值;同时,又以人的责任为归宿,认为人对自己的自由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乃是人自由行动的方法。因此,萨特的自由观既具有本体论价值,又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行动指人从自由意识出发,作用于客观存在、并为之负责的一系列行为。行动是萨特人的哲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其戏剧作品的首要因素。从行动的角度,他的戏剧作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正在行动着,而另一类作品中的主人公丧失了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萨特存在哲学的无神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的无神论立场所指向的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 ,他认为 ,以崇尚科学方法、追求实证知识为基本特征的近代西方哲学实际上并未达到真正的无神论水平。他本人坚持从无神论立场上接受存在哲学 ,从而使存在哲学在当代获得了一种无神论的发展形式 ,他力求将无神论立场贯彻到人的道德实践领域 ,强调人的自由、责任只能在道德基础上找到答案 ,为此 ,他设定了自由论与决定论的根本对立 ,但由于受到存在哲学自身理论的限制 ,他最终未能为存在论建构出一门系统的道德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萨特的重要哲理剧《魔鬼与上帝》的文本中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文学文本自身对主题既聚合又消解的特性 ,萨特哲理剧在解构上帝与自由这一对相关性概念的同时 ,也解构了实现个人绝对自由的可能性。因此 ,这种解构从文本上来源于哲学之真与艺术之真的矛盾 ,从理论上来源于现象学方法论本身的矛盾 ,在实践上来源于个人价值理想与这一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者萨特和道家老庄对自由问题都有深刻论述,他们的学说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中,但对新时期文学都发挥了较大的影响力。他们的自由观在“自由的学说地位”、“自由的内涵界说”、“自由实现的方式”、“自由实现的结果”等四个方面都有会通之处,并且能够在文学研究中进行相互诠释、阐发,因而可以共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萨特与克尔凯戈尔选择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4):1-2
选择观是存在主义人学的核心内容。萨特与克尔凯戈尔的存在主义人学具有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选择观上都高度强调选择对人的存在的重要性,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从而也是一个持续的选择过程;二者在选择观上的差异在于,萨特将人的存在等同于选择,否定人生选择的神学前提,并强调选择的无限可能性,克尔凯戈尔则将宗教的存在方式视为人生的真正根基和至高选择。 相似文献
10.
论文分析了尤金·奥尼尔的早期作品《毛猿》。在解读该文本的众多方法中,本文采用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中萨特的存在主义。奥尼尔在早期的生活中深受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认为“上帝已经死了”。萨特(继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之后非理性主义思潮中的又一代表人物)将文学和哲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将哲理浪漫化,将文学哲理化,把存在主义引申为一种自由的学说。并阐述了文学的本质,分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同时也是伊斯兰哲学的源泉和伊斯兰哲学产生的重要标志.<古兰经>中包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涉及<古兰经>的超越性追求、<古兰经>的当下追求和<古兰经>的自由现等各个方面.<古兰经>对自由的独特理解和认识,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的角度对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和意叉进行新的阐释可知,老子之"道"与庄子之"道"具有根本的差别,老子之"道"是一个处于"无"、"有"之间的混沌整体,而庄子之"道"则是一个在想象中万物并呈的现象整体.庄子以其之"道"提出了人的精神自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精神世界的心灵自由和物质世界的行为自由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绝对自由及相对自由,提出了人的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庄子在<逍遥游>中还广泛地涉及了自由的人生价值观念与政治功利性的人生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的真实性与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事物的精神价值与实用价值等一系列哲学命题,构筑起内涵丰富的精神自由的观念,并成为其整个人生哲学体系的思想基点.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标题是指戏剧的名称。 萨特给其戏剧命名,不是随随便便的,据他自己透露,他在为《脏手》命名时,曾考虑过以“激情的罪过为名,写《阿尔托纳的隐居者》时也打算以“赢者输”为名,总之,是经过再三地考虑才选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名字。 相似文献
14.
黑人作家拉尔文·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美国文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他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传统的激烈冲突以及在这冲突中人们寻找自我本质和价值,实现真正存在的这一主题。文章试图用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来探讨《看不见的人》,并从其"存在方式"入手,详细地分析了主人公由"不自由"到"自由"及"没有责任"到"负起责任"的转变,及其最终获得人性,实现自我真正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萨特前期所说的自由可以说是纯粹个人的自由,看不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二战”期间和战后,他的思想有了根本的改变,他对社会对人的自由的影响和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一些论者对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6.
朱松苗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10-12
自由是中西思想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坛经》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原本自由,因为他秉承了自由的佛心、佛性。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本心、本性却容易遭到污染和遮蔽,从而产生了不自由,所以我们要重获自由就需要通过否定去除遮蔽,让本心、本性显现,即得自由。对《坛经》而言,这种自由是一种敞开的自由、现实的自由、全面的自由,它让人成为了人,让物成为了物,也让禅宗从宗教走向审美。所以,禅宗所揭示的是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魔鬼与上帝》(以下简称《魔》)是萨特完成于1951年的一部三幕剧。在该剧首演时,萨特曾明确指出:“整个剧本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①据此,有学者认为,该剧实实在在是论证了上帝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新青年》中刊载的王尔德、易卜生和卞而生等作家的五部女性主义戏剧进行解读,发现这些戏剧都是通过构建内在视域体现女性的生存场,通过创作女性的感性形象感动女性读者,让女性在对象性的材料中获得自我观照,从而形成一种对超越性存在,即女性命运的领会,由此实现作品存在。 相似文献
19.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中德成长小说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以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和中国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例,重点探讨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东西方不同的自由观。两本小说产生于不同的历史和人文背景下,但都展示了以威廉.迈斯特和孙悟空为代表的"新人"对自由的追寻过程。威廉致力于在戏剧舞台上实现个性解放,获得理性自由;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旨在恢复其本真自由。这两本经典的成长小说中所包含的自由观则体现了东西方传统文化对自由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