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学仲的山水画作品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王学仲将写生引入对传统山水画的改良中,把大自然的复杂性、丰富性、天然性融入自己的画面,以此来继承"师造化"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以写生为手段与自然景物沟通并以笔墨的形式传达山水画的气韵与意趣,从"目识手记"的写实写生逐渐转变为"目识心记"写意写生,并从中发掘新的图式和笔墨技法。同时在艺术思想上,王学仲提出"艺必己出"为传统文人画转向现代文人画的基础,"扬我国风,励我民魂。求我时尚,写我怀抱"为其所追求的现代文人画终极艺术理想,他在现代文人山水画领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与创新,最终形成了"重、拙、奇、旷"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重、拙、奇、旷"是王学仲在脱离传统并逐步形成个人风格后美术界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并且这也是王学仲由技法方面反映其个人所追求的写意山水的一种表现。那么,"重、拙、奇、旷"四种特征的指向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墨色之"重"、笔法之"拙"、构图之"奇"以及气势之"旷"。  相似文献   

2.
新文人画曾在上世纪9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当时画坛有关新文人画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的论争焦点,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新文人画在后85美术思潮生成的核心问题。新文人画无疑是在水墨画经历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和现代主义洗礼之后,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巡礼与回归。在经历过"文革"与"85美术新潮运动"的新文人画家们,特别想把那种正儿八经的、有些道统观念的中国画推倒,以“戏弄”和“把玩”的心态来揭示他们理想精神的幻灭。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其实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从传统文人画里找到了“以画为寄”、“以画为乐”的创作态度与生存方式。今天,新文人画作为一场运动,也许早已烟消云散,但从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画家都曾拥有那段不可轻易磨灭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明清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重要性可以大致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中国文人画三大画科中最晚成熟的画科——文人写意花鸟画在元代水墨山水画艺术成就的影响下最终得以形成,徐渭、八大山人的出现把文人画中的"写意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在中国文人画史中具有辉煌历...  相似文献   

4.
近人陈师曾认为: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但是,究竟何为文人,他并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而且,他对文人与士人的复杂关系也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有时将两者简单地混为一谈。本文通过梳理士人与文人的演变、分化与合流的过程认为,正是具有文人属性的士大夫阶层大量地参与绘画创作,才催生出了文人画,并不断地推动文人画的发展演进。  相似文献   

5.
近期,有两件事引得"新文人画"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一是"新文人画的领军人物"朱新建先生与世长辞;二是"真正的文人画家"刘斯奋先生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观者不无惊愕地发现:刘斯奋先生散淡的写意之作和朱新建先生充满情欲的宣泄表达,风格是如此迥异,却都属于所谓"新文人画"的"代表之作"。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画的面貌清晰可辨。它有着"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基本形式,还有着宁静含蓄的脱俗格调。而在当下,"新文人画"的世界里,古风犹在的有之、充满肉欲和亵玩态度的有之、实验性质的抽象水墨亦有之。那么。“新文人画”这一概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本期“品味”,我们诚邀相关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钱选是中国元朝初年的画家 ,他的人物画在吸收传统技法的基础上 ,融入了个人对绘画、对社会的感悟和理解 ,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意境。他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最为盛行。从几位典型画家的作品分析元代文人画的笔墨特点。文人画中有明显的独特的审美倾向:形似之外求其画;气韵非师;诗书入画。元代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不仅通过创作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从文人画家的诗文评论和画谱画诀等理论中体现出来,这些审美倾向直接促进了文人画寄情写意和品格形态的建立。此后,文人画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趣味和风格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但他又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知识分子,从他的作品——尤其是涉及性爱描写的作品看,中西文化很自然地融为一体,有时甚至是非常矛盾地杂糅在一起:作者的描写方法是中国式的、传统的,而人物的性观念(也是作者的观念)则是西方式的、反传统的。文章探讨了其背后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刘文西人物画作品中所塑造的陕北农民是"主人翁的形象"、"快乐的形象"、"和谐的形象"。刘文西笔下的陕北农民无论是在劳动、休息、娱乐还是在与领袖亲密的交谈中,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刘文西善于捕捉动态的细节来体现生动感人的场景,他的作品不仅是陕北农民自信和坚毅精神的写照,同时,也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农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作为中国古典绘画发展至今最主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绘画领域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文人画,在苏轼看来是“士夫画”,指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一种不同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派别。文人画是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着文人的气质、情趣及文化追求。所以讨论文人绘画到底产生于何时,怎样发展壮大成为社会一种普遍认同的思潮,绝不是讨论某一个画家的水平与风格的简单问题。从以往来看,文人画与文人这一阶层的独特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回到文人及文人画家本身,解读剖析文人画背后文人阶层的兴起,与文人阶层政治地位的高下对文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学仲先生将古典文学与诗歌,用书法写入山水画中,他将诗的可读性、书法的抽象性、绘画的具象性有机融合,建构在统一的审美基调中。王学仲先生以其对书法的深厚理解构造画面形式,将山水放在古典文学的语境中思考,将“诗”与“画”互相渗透,使画面体现出浓厚的诗歌韵味和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自20世纪80年代初再次登上文坛,就以其小说淡雅平和的独特风格引起文坛的瞩目。作者受传统文化熏陶,其小说中蕴含着中国文人画的艺术手法和艺术精神,其代表作《受戒》便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简约、淡雅和玄远之风。汪曾祺对于中国传统精神的呈现,是对中国传统文脉的继承,亦是对民族精神复兴的守望。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的文人画观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前人多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苏轼文人画观的形成 ,有其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特殊原因。北宋经济文化的宽松和士人趣味的形成 ,是他思想形成的社会学原因。而苏轼的非画家身份和他的人生失意也从心理上促成了其文人画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之画,自王右皿始。”仁’1 此后研究者基本皆以文人画始祖为唐朝王维之说以 嗣其响。王维确是一个文人画家,但早在几百年以 前,南朝宋时宗炳和王微已提出抒发情感和畅神的 文人画主张,所以称王维为文人画始祖有所不妥。 那么宗炳和王微是否如某些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人画色彩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发表的有关文人画的论文中,多数作者偏重于对文人画的画面构成形式和色彩构成形式的研究,而忽略了创作主体士大夫的心理情感因素对创作的影响。试从士大夫的心理情感因素的层面出发,阐释文人画色彩形成的特征。中国的文人画运用单纯的水墨而非丹青,表达士大夫的情感以及心理。文人画中多层次构成的水墨画也表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18.
以文本细读方法,分析沈从文、汪曾祺、凌叔华文学作品中的文人画画境追求与其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其具体表现在: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描摹,精神气质上体现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空间并置与留自的叙事手法,黑、白、灰淡雅的水墨着色,传神的人物刻画在创作手法上体现对文人画绘画技法的借鉴;空灵静谧的画面感在美学追求上体现文人画的审美追求等。对文人画的精神与技法上的借鉴,使作家的小说呈现出别样的美学风格,开拓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北宋文坛两位大家王安石和苏轼,他们对扬雄有着截然不同的接受态度:王安石对扬雄充满了景仰之情,对扬雄的事业及其文艺观予以充分肯定;苏轼则对扬雄持质疑态度,对扬雄的文艺观基本予以否定。与之相对应的是,王、苏二人对韩愈态度颇为接近,即认可韩愈的文学创作,却对韩愈之道论颇有微词。王、苏二人对扬、韩接受的异同,对二人文学创作及批评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