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同时也就是人类不断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要落实在作为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上。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需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社会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社会和文化条件;要把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胡立杰 《理论界》2007,(6):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质量、社会环境生活质量、思想文化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生活质量四个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从我区来讲,经济之所以落后,并非全都是硬件不够,而主要是软件上发生的问题。客观事实已经证明,常常是许多非经济的因素,制约、影响着我们经济的发展。一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意无意地成为阻碍我们改革深入进行,经济大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文明程度、文化素质,都对社会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是强调人在社会历史规律的生成、发展及实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发挥的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规律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是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决定和制约着人的需要,两者的矛盾运动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交往不断的向前发展,进而推动着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变革;人的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核心矛盾;它们共同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元素。社会历史规律的主体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主体人的目的、需要、利益等主体根据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二是人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社会历史规律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江华一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中的矛盾与偏差从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演进的关系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从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需要的本质出发,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应属于一个相辅相存的统一体,并且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6.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并表述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根据我国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确实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基本经济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制约着其他经济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和特点。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加速实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伦理精神王健任何一个新的经济过程的形成都需要一种新型的伦理精神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个重大的经济事实,作为一个在改革和开放环境中不断发展着的经济过程,它历史地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驱动力;同样,它也将同步地锻造出一种新的伦理...  相似文献   

8.
石中英  张夏青 《学术界》2008,(3):273-279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经历了从经济增长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增长=工业化)到社会综合发展理论(发展=整个社会的变革=现代化)到人的发展理论(发展=人的发展=学习化)这样一个不断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逐渐从片面走向全面,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从只关注发展的进步性到关注发展的代价,最终认识到发展是一个通过付出和扬弃代价以寻求人的持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满足社会全体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客观目的。它反映了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所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应该是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工作的根本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人的束缚,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并保证其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论人生价值     
无论作为主体还是作为客体,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因而就必然为一定的社会所制约、所规定,其价值就必然是被规定的,具有现实性。 主体的需要具有受现实条件的影响,与社会发展同步的一面。 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大致表现出的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的倾向。这种由低层需要向高层需要的发展通常都是同人的生活条件、同人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的。就个体而言,每一个人的生活条件直接决定着他的需求,个人之间生活条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创新和谐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金融功能视角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创新和谐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金融创新的主要环境变化,着重分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金融创新主体行为的影响以及对金融系统整体功能的改进.分析表明,金融创新不能脱离经济环境,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金融创新是和谐的,二者的交互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过程;金融创新的过程也只有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变化趋势,才能有更快更有效的发展,同时也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改革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尤其自本世纪开始以来,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中产人群数量增长更为明显,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不过,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另外,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这一群体内部存在着极大的异质性,其成员的职业构成、社会来源和社会经济地位状况有所不同,许多中产阶级成员在收入水平和消费方式等方面未能达到社会公众想象的中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企业是经济生活中最活跃的细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创立和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企业家应该是高智能、高劳动、高贡献的阶层,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实践证明,企业的盛衰兴亡,往往决定于厂长、经理的素质和领导艺术。一、肯定企业家的历史重任及其地位现代企业家肩负着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既要承担和经受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困难,又要承受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深层次问题,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他们所付出的艰辛和…  相似文献   

15.
郭海娜 《理论界》2011,(12):1-3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国家仍然是政治生活的主体,始终处于政治上层建筑的中心,同时,国家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生活。正确认识国家本质成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本质理论科学阐释了国家本质,对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制度建设、政治制度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国家本质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积极稳妥地加快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步伐,使各方面的经济要素尽快走上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轨道,对于跨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的全局意义: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进步;经济体制转型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文明进程。在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在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的深化改革中才能巩固和增长。在跨世纪发展时期,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当前需要着重解决好五个关键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运作机制问题;搞好大的,放开小的,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技术改造,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加强科学管理,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素质问题;推进配套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的外部环境和沉重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赖金良1、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以改革开放为主旋律的崭新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个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自觉地进行着利益预期和得失权衡,并按照“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作出...  相似文献   

18.
陈晓鹤 《理论界》2009,(7):19-2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视角,是我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依据,也是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社会有机体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机体,要求我们的工作以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促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要求我们重视经济建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有机体是由社会诸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统筹兼顾,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社会、自然之间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要求注重人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即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取向而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追求人们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的基本精神,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情怀。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地说,在从事社会活动中,注重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发展,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尺度,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看到,以人为本是与以神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与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乐焕 《兰州学刊》2007,1(1):84-87
本质不是实体性概念,而是属于关系性范畴.人的本质,就是对人存在与社会活动各要素的内在联系的规定.劳动、需要、交往、意识是构成人本质的四要素,其中劳动处于核心地位.从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出发,经济就是人以劳动在交往中有意识地满足需要的社会活动;发展经济的目的不仅仅是创造或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发展人,促进人本质发展和人性升华.以马克思的人本质思想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进一步明确并坚持以社会主义劳动者为研究主体、以科学抽象法为研究方法、以探讨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的实现和素质技能的提高与发挥为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