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理论界围绕着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展开着热烈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都会发生作用;有的同志则持否定的态度。我认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阐明什么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它的内涵是什么,外延又是什么。本文就此谈一点学习体会,向大家求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际问题时,就已经包含了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思想。比如,马克思指出:“为了从简单再生产过渡到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的生产要能够少为第II部类制造不变资本的要…  相似文献   

2.
1982年第一期《学习与探索》发表了沈元翰同志的《生产责任制的理论依据》一文,认为“正是由于各个社会生产方式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分离,才产生出生产责任制。”“只要生产发展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已能实现直接的、完全的结合的历史阶段,生产责任制就会作为一个业已过时的事物而自行消亡。”换言之,认为生产责任制只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对于这种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3.
持“所有制决定论”的同志,大都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①这一段话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他们将这里的“生产条件的分配”仅仅理解为“生产条件(本文都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或劳动者)的所有”即生产条件的归属,从而得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或劳动力所有制决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条件下,科技革命是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作用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对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科技革命形成集约型的扩大再生产,加速国民经济部门分化和产生新部门的过程。国民  相似文献   

5.
评“生产条件所有制论”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把所有制扩大到劳动力方面,提出“劳动力所有制论”是比较流行的,王东胜、张矛二同志在《论所有制的内涵》一文中提出的“生产条件所有制”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所以,我想根据他们的主张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生产条件所有制论”的理论根据可靠吗王张两位的基本观点是:生产条件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各种生产条件(包括其承担者)的社会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形式”。我们知道斯大林的“唯所有论”是指生  相似文献   

6.
陈梧桐同志《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一文(载《浙江学刊》1981年第2期),对拙稿《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提出同志式的批评意见。陈文内容比较丰富,论列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我已在别的稿中谈过,不拟赘述。本文拟针对陈文再补述几点意见,欢迎陈梧桐同志和其他同志继续赐教。  相似文献   

7.
本刊今年第四期发表《“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质疑》一文后,有些同志来稿提出不同看法。这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学术问题,值得认真研究探讨。这期我们刊登两篇持不同意见的文章,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黄友林同志提出的家庭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根据不足。恩格斯说过,“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个体家庭就不再是社会的经济单位了。私人的家庭经济变为社会的劳动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页)这是指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后的情况。另外,氏族制度下的家庭也不是经济组织形式。那时,夫和妻属于两个不同的氏族,家庭一半包括在氏族内,一包半括在妻子的氏族内,经济生产不由家庭来承担,而由氏族来承担。至于人口生产关系是表示家庭的一种职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第一次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个基本经济规律集中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如果一直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目的,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那么,我们伟大祖国今天的面貌该何  相似文献   

10.
在《论所有制的内函》一文中,我们表明了对所有制问题的理解。我们认为所有制不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是指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它包括如下内容: (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劳动力的所有制形式;(3)由上述二者决定的各种生产条件(包括其承担者)的社会性质及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形式。本文想从以上各方面研究一下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的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拙文《对于建立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的初步构想》(以下简称《构想》)发表后,收到了一些不同意见。朱开悉同志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3期发表了商榷文章。佐牧同志亦在《经济研究》1987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本来,在出国前,我还曾打算就实行劳动者个人实所有制的改革思路的实施问题谈一点想法,但未及写出来。读了佐文和朱文后,更引起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深思。可是,一年来紧张的留学生活,使我实在无暇顾及这些问题。现趁澳暑假之际,把这些想法整理出来归纳为十个问题。有些问题是对佐牧和朱开悉二同志的商榷意见的答复,有些是在这里新提出来的,以期能够进一步收到批评意见。  相似文献   

12.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向前推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意义重大的课题。王鹏令同志的文章《实现主题转变,发展马克思主义》,纲领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基本观点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的主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特别是在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没有及时转换马克  相似文献   

13.
经济责任制是一种从组织制度上来规定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完成一定劳务任务所应承担的经济权责制度。对于这样一种制度,目前的叫法虽然不同,如农业中叫做生产责任制,商业中叫做经营责任制或经营管理责任制,但是内容是一样的,都是要求经营单位明确规定本单位的劳动者所承担劳务范围,所拥有的职权及所应负的物质责任。为了方便和化一,统称经济责任制为好。实行经济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经营单位的社会主义性质。列宁说过:“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列宁选集》第3卷,第62页)生产资料公有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特征。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单位生产资料的性质没有质的变化。从农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情况看,无论是采取联产计酬形式还是采用包产到户形式,都只是组织形式的变化,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并未变动。虽然有些农户  相似文献   

14.
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扩大就业的根本性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机器在应用它的劳动部门必然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劳动部门就业的增加。”接着,他分析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个部门的资本家裁减工人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扩大就业的新领域。这些领域是:(1)“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工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那些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这表现为提供设备、原材料、燃料、动力等部门生产的增长;(2)社会生产部门越来越多样化,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3)奢侈品的生产在增长,社会消费和个人消费在增加,消费品向更精致、更高级、更复  相似文献   

15.
一九五六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国家呈现出空前团结和统一的局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阶级斗争?还要不要进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亟需从理论上得到解决。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的讲话,适时地对这些问题从马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系统建构了科学技术理论。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科学作为智能要素渗透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事实出发,关注到现代科学已决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拓展途径,视科技进步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而且指明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途径。本文还阐述了该卷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战略思想的基本思路:一是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要不失时机地向世界高科技领域进发,三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17.
生产资料短缺是长期制约资源匮乏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一矛盾,实现生产资料供求均衡,则是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浙江省生产资料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出发,对组建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的若干问题作些探讨。一、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组建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从狭义上讲就是进行生产资料交换的场所。但是,组建生产资料市场,需要有相应的基础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刘敏中同志在《论人的本质和文学》(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一文中对毛星同志发表于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文学评论》上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毛星同志读了刘文并写信给他,对一些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有利于百家争鸣的。经征得毛星同志和刘敏中同志的同意,将毛星同志的信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以来,杨献珍同志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上,对艾思奇、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1981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王若水同志发表了《辩证法的命运》一文以后,杨献珍同志紧接着在今年第1期上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一文,对王若水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这种批评和反批评,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杨献珍同志在《唯物论的命运》一文中说:“王若水、艾思奇同志多年坚持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们说,这  相似文献   

20.
去年十月,国家教委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的校长在北京举行了座谈会,发表了《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当前在如何办师范教育,特别是如何办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上认识不一致。有些同志自觉不自觉地存在这样一种意识,认为教师只是教书,不需要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