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寻根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拓展○锁晓梅“寻根文学”这一创作流派伴随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兴起的“文化热”而出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寻根文学”的出现,体现了文学的成熟和对文化的多方位选择。“寻根派”作家从文化心理结构的视角审视历史、观察现实,洞悉和透视负荷着...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3.
不了解乡村,就很难了解中国。作为中国乡村化的寻根文学很能体现出中国情韵。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小说中又具有诸多作家所倾注的主观意绪和现代色彩。本文就以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文学作为考察对象,从传统生命美学角度思考了寻根文学在回归传统生命美学的过程中所显现出的新传统美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于1984年发表《棋王》一文引起了文坛的巨大反响,并且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其作者阿城也被认为是寻根派的旗手。在寻根文学的内部,寻根派作家们在创作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倾向,本文就以《棋王》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文章的剖析从而对寻根文学进行本质解读。  相似文献   

5.
置身于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热潮中的京味文学第二代作家对京味文学的兴起和鼎盛做出了决定性贡献,把老舍开创而有待于命名和发展的京味文学推向后人难以企及的美学高峰。王朔标志着京味文学第三代勃然兴起及京味文学被推举到商业热与美学热的双热巅峰,这时的京味文学无可挽回地以天鹅绝唱般辉煌方式走向终结。作为一种以品味故都流兴为集中标志的现代地域文学现象的京味文学终结了,但京味文学正以其第三代为界碑,在绝响中换味。  相似文献   

6.
解构"身体写作"的女权主义颠覆神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应全 《求是学刊》2004,31(4):91-95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见一个年轻女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坚决反对“身体写作”之说,以为那是误解了文学本性的结果。在她看来,“身体写作”显然是指年轻美貌女人的写作,兴趣完全在作家的性别、外貌、年龄上,与作品本身无关,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管作者的性别如何,只看作品的好坏。在我看来,该文作者既误解了文学的本性,也误解了“身体写作”现象本身。我们非常期望世人把质量奉为文学的唯一标准,但遗憾的是文学却很少是纯粹的文本质量问题,文学多半与各种“非文学”因素难解难分地交织在一起。“身体写作”不是一种不正常的文学现象,而是最正常不过…  相似文献   

7.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8.
1985年前后,与文化寻根相呼应,地域文化小说迅速在当代文坛崛起,形成了一股颇为浩大的创作潮流。特别是其中的“吴越文化”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崭新的审美观照,给新时期文学增添了神奇而迷人的光彩。而且这股“吴越文化”之潮至今仍在奔流不息,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吴越文化”的内蕴,并融汇进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潮之中,充分反映了“吴越文化”小说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中,有两种常见的现象:一、一种文学现象或一部文学作品,在别一国度或民族里,往往被“误解”和有意“歪曲”了;二、本来不大有名的作家或作品,在别一国度或民族里,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很大影响。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不同国度或民族间思想文化差异形成的相互理解上的障碍,也有具体时空条件提供的机遇在起作用,但主要原因并不在这里。人们一般把上述现象的产生,归结为按受主体的自主选择和有意再创造,无疑这是对的。但我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黑龙江本土文学现象的历史进行了纵深剖析和对世界范围某些文学现象作了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北部文学”的论题,认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不能再走“南迁”和“北流”的老路,必须牢牢把握黑龙江本土的生活现实,建树黑龙江本土意识,努力开拓北部文学的新天地,才能使黑龙江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者还结合有关文学现象论述了培养作家强烈的本土意识、建立北部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塑造北部文学的“大性格”系列的问题,为“北部文学”的发展初步建构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1.
桂强 《社科纵横》2005,20(2):220-221
“回归文学”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本文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黑的高空》的解读为个案,展开对“回归文学”的思考。认为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回归文学”中的一些作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是科学而公正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对“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的解读赵海彦一、公众化写作:文学直接“为政治”的真义十七年文学,是通常所谓“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个时期。其显明的时代特征是“为政治”。这主要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总...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14.
王耀东 《社科纵横》2005,20(2):142-143
在当今寻根问祖的热潮中,“李氏文化”这一概念逐渐形成。“天下李氏出陇西”已成共识,因此,与“陇西”有关的陇西、天水、临洮等市县都希望成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李氏文化究竟落到何处,曾一度被激烈地讨论过。今天,尽管这个悬念早已尘埃落定,但把李氏文化确定在陇西县,仍为绝大多数人所不理解,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5.
当 2 0世纪的帷幕徐徐落下 ,昨天已成为并不遥远的历史。站在新旧世纪的交叉路口 ,回首诗海此起彼伏、异态纷呈的潮涌 ,在微茫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执著而倔强的身影 ,依稀听到诗人精神之旅中漂泊与追寻的足音。本文拟从哲学角度入题 ,探析当代中国诗人的精神历程。寻根 :生命的直觉之梦从生命意义上讲 ,寻根是心理能量的不断重筑 ,是心灵空间的永恒绵延 ,寻根使生命不断处于新的动态平衡之中。1984、1985年引起诗坛关注的江河、杨炼等“寻根派”诗人就是基于这样的生命意识踏上寻根之路的 ,即当他们目睹了“朦胧诗”因过分的政治热情而日…  相似文献   

16.
一以比较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本是鲁迅早在本世纪初就注意过的。他甚至把唤起清醒的比较意识作为复苏民族精神的前提,说:“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①正是借助于同近代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对比,鲁迅看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有轻软柔弱之弊。自然鲁迅当时并不知道比较方法已经在西方推动文学研究形成了新的领域,但说他是中国最早注意以比较思维方式理解文学现象的先驱者之一,实不为过。只是因为时时处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多从内容倾向上看待鲁迅的文学观念,所以他在分析文学时倡导的比较方法,便相对地被忽视了。事过半个多世纪之后,当中国又一次面向世界开放的时候,人们重新对比较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些年来,中国文学界不仅热心回顾鲁迅等先驱者运用比较方法开拓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教益,并进而着手以自觉的比较思维方式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一个文学研究的新学科正在生机盎然地孕育和成长。但目前,国外的比较文学已经迈过了法国的“影响研究”、美国的“平行研  相似文献   

17.
1.边缘·中心新时期文学存在许多有趣的“现象”,诸如“王朔现象”、“《废都》现象”。不知道王小波够不够得上这种意义上的现象,但近两年来他确实吸引了我们足够的目光,让我们费尽思量也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他学的是工科,从事如今越来越热门的计算机职业,却自始...  相似文献   

18.
日记本小说,亦即日记小说。它是日记文学之一种。在日记文学园地中,它枝叶繁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较早注意到这一文学现象,并予以初步分析论证的,是郁达夫。1927年6月,他发表了论文:《日记文学》,1935年6月,他为其《达夫日记集》的出版,写了“代序”:《再谈日记》。其主要论点是:“日记文学,是文学里的一个核心,是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小说家在初期习作的时候,用日记体裁来写的时候,其成功的可能性,比用旁的体裁来写更多一点。”因为“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人家不会说你在说谎,不会说你在做小说”,因此要提倡日记文学了。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标志着写作内容处于中心地位,而形式的探索处于相对边缘状态。面对这一文学现象,国内理论界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对此现象大加赞扬,他们以“现实主义复归”、...  相似文献   

20.
滕春红 《唐都学刊》2007,23(2):116-119
“诗穷而后工”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对这种观念为何大兴于北宋的成因,涉猎者较少。历代文学家及学者对这一命题的阐释多着眼于物质及精神生活层面的困苦磨难对作家创作的重要影响。但晁补之指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与文学乃非功利活动的本质相关,他更为强调文学的内在独立精神对作家的巨大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