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当代40年文学思潮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运动体系,对思潮自身的生发流变和内部规律以及与外部诸因素的联系进行整体性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作倾向、理论态势和文学接受思潮。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思潮生发的外部环境,对思潮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代,主要体现在政治运动对文学思潮的决定性影响。本思潮研究,以本体为主,运动为辅,着重从思潮内部挖掘其生长和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同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新文学。在长达五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当代文学一方面承传了五四新文学的基本特质、特别是文学与时代紧密联系的特质。另一方面,由于当代政治对于文学的深切介入,而导致了新文学品质在这一阶段文学中的改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形成的同时,另一股把文学的发展紧密联系于阶级性观念的激进文学思潮,也被引进并快速形成着。后者对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处境的中国知识分子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追溯了中国当代文学急剧政治化的历史渊源。本文重视延安文艺讲话对于中国文学的当代转型的重大影响,认为这一讲话促成了这个文学的时代转变,其重要的标志则是文学加速了它的意识形态进程,并最后形成了工农兵文艺的理论体系,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当代转型的条件业已具备。 相似文献
3.
近代的自我觉醒与悲哀——日本浪漫主义思潮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半叶,先在英、法、德,尔后几乎遍及全欧,成为一种思想和文艺思潮。日本浪漫主义则起于19世纪后半叶,比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起足足晚了一个世纪,这是由近代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所决定的。 18世纪后半叶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日本社会尚处在武家的封建制度统治时代,直 相似文献
4.
文化转型中的中国文艺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的文艺思潮基本上可以用古典主义概括,它体现了个性不发达状态下的审美理想。在第一次文化转型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瓦解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文艺主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现实主义逐步被革命现实主义所代替,继而演变为新古典主义。随着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进入第二次文化转型时期,新时期的现实主义思潮,即新现实主义思潮随之产生,它打破了新古典主义崇高风格的一统天下,在充分个性化的基础上,各种风格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5.
觉醒与蜕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部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文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状态?它的发展动向如何?这是每一个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历史学家告诫我们,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因此,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探求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我们的迫切任务。一、文化惰性与历史敏感性关于文化,人们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见解,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定义。我们暂时采用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在其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里提出的概念:“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中国各种当代文学思潮此起彼伏,思潮研究与史论研究齐头并进,从时段史、地段史、主题史、文体史走向跨界史、文化史研究,未来或可拓展出跨媒介史、人工智能后人类思潮、生态思潮、翻译史、汉学史、世界华文文学、丝路文化史、跨文化融界等思潮研究,新科技时代的审美主潮将更加多元化。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话语:2 0 0 0年,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几件并非偶然的事件:诗歌中的《下半身》杂志创刊,棉棉、卫慧的小说出版并赢得“身体写作”的称号,春风文艺出版社的“阅读身体系列”丛书出版。这几件事情在同一年出现于中国的文学界与学术界,在我看来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或学术事件,而且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征候:我们的作家与学者正在用身体乃至下半身迎来新的千年。身体是我们献给新千年的第一个礼物。它似乎也预示着身体将成为新千年中国文学界的新热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身体从幕后走到台前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2 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8.
个人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潮,这个思潮涉及到了国民性改造、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思与批判、人的解放和人格独立、个人的平等自由权利、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理想与社会革命等等许多具体问题。无政府主义的个人主义观具有极端和空想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个人主义观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相连。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和消退都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觉醒与逃避——论民初言情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2,(2)
本文认为,民初言情小说是小说史上新的突破。它源于民初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人”的意识朦胧觉醒的反映。民初小说家的指导思想是“唯情主义”,不敢否定礼教的权威。他们既感受到爱情前途的黯淡,又对实行家庭革命的新女性深恶痛绝,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他们看不到出路,从而逃避爱情,转向宿命和礼佛,但是他们的探索有益于推动文学与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民族主义色彩浓厚 ;二是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不完全一致 ;三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最早源头虽可追溯到清末民初 ,但其兴盛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其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兴起的“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宗羲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提出了“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平等社会观,表现了他对个体主体性的重视。他在哲学上主张“盈天地皆心”和“穷此心之万殊”的命题,也主要着眼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发挥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黄宗羲提出一系列冲破程朱理学“成说”的精辟见解,主张思想解放。他的民主启蒙思想,体现了历史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文化的痛苦——论《白鹿原》的文化意识·赫牧寰·以儒学观念为主导,以封建宗法制为主体的中国农业文明的历史,终于在世纪性的现代文明潮流的冲击下,走向了最后终结。历史虽然已经落幕,但对历史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白鹿原》以文学的方式,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对人文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销蚀作用:导致"学科规则的消失"和"生成新的学术领域".面对后现代思潮的挑战,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换应当把握反本质主义的理论原点,这是应对挑战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当代文学由于其时间的进行态和开放性,研究者需要对其发展的进程不断进行新的历史整合,这种整合将会引起整个文学史系统发生质的变化。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整合取得了许多新的学术进展,也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偏颇和局限。对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90年代文学的历史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文化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在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中运用原著与影视改编、不同作品之间、同一题材作品等三种对比式教学法,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欣赏和理解能力,并且增强对专业的实践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乡结构现状的分析人类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居住并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这个活动空间又以其形态不同、功能不同,而区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我们所研究的城乡结构,是指城乡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配置。中国现阶段的城乡结构,是在4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中当然也包括调整城乡关系,即按照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再造新型的城乡关系。虽然改革已有10年的历史,但目前仍属新旧体制转换的时期,特别是广大乡村远未完成向商品经济的过渡。因此,原有的城乡结构还没有什么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文学的共生与反思——兼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佛克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概念仅限于欧美文学界.该断言有失公允.后现代文学起始于欧美,但是,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文学不确定性、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的基本特征已成为当代各民族文学的共同特征.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也已进入后现代主义阶段,而这一文学现状的形成,完全受制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全球化发展规律和终极目标.然而,全球化语境下文学传统上的意识形态作用和文艺美学的价值取向均受到了颠覆性的破坏,文学存在的意义也值得商榷.此外,如果文学仅仅是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那么,自文艺复兴以来,以人为本的文学精神也就无法体现.打破旧有传统,建立新的秩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然而,事物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当今文学的发展取向已成为学术界所应认真思考并亟待作出回答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再到成功证明自我的过程。女性在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对旧的传统意识的反抗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人以对性的文化自觉构造出一条历时态的两性关系意识的演化轨迹,不断丰富了自身的类本质。探讨这一问题将有助于挖掘民族人性中的世界性因素,拓展我们的哲学人类学研究视野。中国两性关系意识的演化实际上所呈现的是一种混饨纷繁的面貌,但从其典型意义上考察,主要有女性中心意识、男性中心意识、男女平等意识三种样态。自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世以来,母系氏族时代的存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古人类学和民族学方面的实证支持。摩尔根和巴苛芬曾经揭示过母系氏族存在的普遍性,如巴那开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