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杰克·伦敦是美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青年作家马丁·伊登艰难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成功地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艺术形象。主人公马丁·伊登与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意识,甚至个人命运都有着惊人的相似。马丁·伊登的人生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奋斗的典型悲剧,说明了在一个虚伪的拜金主义社会环境中,追求正直、真诚的过程就是理想破灭的过程。小说写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展现了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一个有良心的作家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马丁·伊登》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一部带有自传性的小说。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按照尼采思想塑造出来的超人。陷入“日神”梦中的马丁,终因无法超越世俗的残酷,悲壮地进入了“酒神”状态。马丁的悲剧性就在于一个强者发出了回归生命的呐喊,而最终这个强者也摔倒在对生命意义探求的路上。  相似文献   

3.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出版于20世纪初并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极强的社会意义闻名于世界文坛。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丁·伊登悲剧一生的描写,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双重成长并分析了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马丁·伊登》以反成长小说的书写模式,再现上个世纪初美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政治现实。小说通过主流文化群体与亚文化群体之间文化资本分配的不均衡,揭示社会结构二元对立关系中存在的文化霸权;通过主人公马丁的文化身份重构,揭示文化权力的隐形运作方式;通过以马丁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的反文化霸权话语再现文化政治斗争的战场。正是由于对文化政治主题深刻而多元的书写,《马丁·伊登》堪称一部美国文化动荡时期的文化政治生活史卷。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一直备受评论界的重视,对主人公马丁.伊登的评论更是层出不穷。文章从异化的角度剖析马丁形象,认为马丁是由于无法与异化的自我相认同,无法抵挡异化感的侵袭才选择自杀作为逃避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论文依据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自我"理论详细剖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马丁·伊登"镜像"阶段及"俄狄浦斯情结"阶段的不同自我,以探究马丁·伊登悲剧的根源,为进一步研究杰克.伦敦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7.
作品<马丁·伊登>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马丁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出身贫苦,却向往上流社会的体面、豪华生活,他为之苦苦奋斗,最终名利双收.可是功成名就后,他却没有了兴致,并感到生活对于他是一种痛苦.马丁心灰意冷,毅然走向自己最后的归宿.这是他梦想幻灭后的选择,也是"美国梦想"幻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于杰克·伦敦及其小说 ,批评界一直褒贬不一 ,莫衷一是 ,用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读其最重要的小说之一《马丁·伊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马丁·伊登》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在追求美国之梦的过程中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和探索 ,指出在”微笑着的美国社会”背后所隐藏的东西。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 ,杰克·伦敦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得天独厚的生活资源创造了马丁·伊登的艺术形象。在塑造该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杰克融合了自己的超人思想、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以及艰难的人生经历,向人类展示了一个追求理想、勤奋刻苦、百折不挠、忠于爱情的青年形象。小说描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故事,通过主人公马丁·伊登的成长历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的拜金主义,并以马丁选择大海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终结。文章从超人强大的内心和体魄、模糊的阶级属性、权利意志和悲惨的命运四个方面,对杰克的"超人"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进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庸俗虚伪的出版制度。  相似文献   

10.
《马丁·伊登》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其半自传体小说。小说讲述了年轻水手马丁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贫穷走向成功,最终产生幻觉投海自尽的故事。本文基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两方面探讨这部小说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1.
《坚实的曼荼罗》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力作。"曼荼罗"之舞是该小说的核心意象,主人公亚瑟正是通过跳"曼荼罗"之舞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文章从"曼荼罗"意象和亚瑟"曼荼罗"之舞的象征意蕴入手,分析亚瑟与其他小说人物如达尔西、波尔特太太和瓦尔多等人的关系,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2.
在对人性进行解剖方面,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作品是令人惊颤的。戈尔丁对人性恶的揭示源于他对二战的反思,《平琪尔·马丁》这部小说是戈尔丁剖析人性恶的力作。通过该小说,戈尔丁展示了小说主人公马丁以自我为中心,贪婪自私的本能和心理。小说一方面逼真地描述了马丁在孤礁上顽强求生的过程,一方面用一系列倒叙为读者提供背景资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戈尔丁对人性的见解既有精辟之处,又有片面性,但对我们深刻认识人性,深刻认识人自身仍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伊迪丝·华顿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读者更多的关注她笔下受压抑的女性形象,多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进行评论。可实际上,华顿同样关注男性的生存状态,对男性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的,例如《纯真年代》和《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和伊坦·弗洛美。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是华顿笔下比较典型的受压抑的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写作技巧来更好地反映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典型环境的创设。《简·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简·爱》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性格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主要通过自己所创作的典型环境成功地塑造了简·爱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变》中,德尔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现代人形象,尽管不十分丰满,仍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倾向。由于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叙述者可以深入地揭示主人公的潜意识活动,同时他的叙述又具有某种审判色彩。叙述者系统地采用主人公的视角,其描述从未超出主人公观察的范围。“您”又指向读者,改变了读者阅读时被动舒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长久以来,不论是读者接受还是学者研究,人们作为文本接受者关注的焦点总是小说中的主角,而往往忽略了次要人物的形象与特质。在犯罪小说中这种现象尤为显著,主人公紧张的作案过程及心理活动,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接受者的心绪,以至于几乎完全遮盖了"次恶"形象的气质与光芒。作为中俄犯罪小说的典型代表作品,《太阳黑子》和《罪与罚》在成功塑造了犯罪主人公典型形象的同时,也将"次恶"形象的独特气质与生存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作为城市的参与者和旁观者对社会、城市清醒的认知,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阴暗面,回望自己犯下的过往罪恶时所表现出的挣扎与彷徨、忏悔与赎罪,同样意义非凡,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其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 ,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塑造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作家超人思想的显现 ,也是作家的”自画像” ,更是一曲知识分子的精神悲剧。这一超人形象的深刻内涵 ,从价值上的自我肯定 ,道德上高尚与卑劣的取舍和蔑视同情的硬汉精神这三个方面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子夜》诞生以来,批评者们常常在评价过程中陷入社会批评这个单一的传统模式,并受限制于作者的创作意图,走入“意图迷误”的歧途。一旦我们换个角度来审视《子夜》,就会发现《子夜》的精神内涵中有着两大特质:一是主人公吴荪甫实际上具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形象的全新的文化心理品格,是孤独的文化先锋和失败的英雄,这个形象突破中国传统的弱质人格,体现出茅盾内心深处的文化选择;二是《子夜》具有着现代悲剧的内涵,主人公不仅有清醒的悲剧意识,而且“悲剧知识”在他身上“臻于圆满”,《子夜》在揭示苦难命运的同时,也突出表现人类生命力的崇高感,从而使读者获得悲怆崇高的审美体验以及一种扩张、涌动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20.
《红字》是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在这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这一反叛形象,使其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女权主义者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在《红字》中通过海斯特.白兰这一女主人公向读者展示了17世纪父权制度下自然与男性、自然与女性、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以表达自己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海斯特与自然一样,同样处于被压迫的地位,都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