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园记事》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丽梅 《社科纵横》2005,20(1):184-185
伍尔夫的小说《邱园记事》是伍尔夫小说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作品 ,既有传统小说的影子 ,又运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在这部小说中伍尔夫初次实践了她的现代小说的创作理念 ,并对以后她的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于蒋子龙同志的《蛇神》,评论界曾予以热切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小说旨在“揭示‘文革’十年使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和变异”,并据此给《蛇神》归纳了两点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造成作品总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推进匆忙,人物心理变化突兀;扬优藏拙的艺术活动偏离了文章主旨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参阅《小说评论》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十分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论者所提示的“失误”,是同他们对《蛇神》主旨(即主题)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些同志显然没有真正理解《蛇神》的主旨,因此也就无从准确评价作品的得失。本文主要想就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主旨)作一些探讨,并对小说作者表现于这部作品中的探索与追求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3.
我和德田美荣子相识在西子湖畔。那是在1990年春季的“中国和歌徘句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在开幕词后,我介绍了她一家三口:三教授、两博士,正如李芒同志所说,是个书香世家。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身材不高,端庄安详,言语不多却平易近人。当我和他的长子德田武先生(明治大学教授、文学博士)闲聊时,她一旁关注地笑着说,我儿子话少啊,切莫见怪,是一副慈母的体贴胸怀。再看到她已是古稀之年,却精神矍砾而处处细心周到地照顾八旬老夫,又是一位贤淑的妻子的温存。这些使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形象——一位具有良好的传统教育的日本知识女性。后来,读到她寄来的杂志《初心》和《杭州之旅》上的短歌,我的印象更深了。今年七月,我们又在长春见面了。这次是在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而召开的“中日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甲:老乙,最近可读了什么好书?乙:正要向你介绍邢贲思同志写的《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这本书。写得不错,作者对欧洲哲学史上各种形态的人道主义都作了较全面透辟地论述,可算是本填补空白的著作。甲:我也读了,是这样,只是我觉得绪论部分对人道主义思潮的总的评价似乎欠公允。书是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我想邢贲思现在的观点也许会有些变化的吧?乙:不然。一九八○年第一期《百科知识》上有作者另一篇论述人道主义的文章。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是一贯的。他始终认为人道主义就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潮,它只该被我  相似文献   

5.
评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于1956年12月31日和1957年1月1日在苏联《真理报》上连载后,于1957年译成中文,先后在1957年3月号《解放军文艺》、4月号《译文》和5、6月号《文艺学习》三种杂志上刊载,并出了单行本。苏联于1957年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1959年2月拍成影片,我国于1959年10月末译制了这部影片,并在全国各大城市放映。对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国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评价截然相反。1957年3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读肖洛霍夫的新作——〈一个人的遭遇〉》,3月2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俄罗斯性格的赞美——读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4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英雄的意志和感情》,5月号《文艺学习》杂志发表《论〈一个人的遭遇〉的创作特色》。在这些文章中,肖洛霍夫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天才作家”、“伟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6.
阿随,是《伤逝》的女主人公子君的一只爱犬。 写狗,文坛也并不鲜见:雨果、屠格涅夫、莫泊桑、契诃夫、马克·吐温……都曾以狗为主人公或重要角色写下了不朽的作品。①而阿随,却只能算是一个陪衬的小角色──作者给它的笔墨大少了:一共不到六百字。 但是,读过《伤逝》的人,有谁能忘了阿随呢?小小的阿随,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批判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起了不小的作用。 子君婚后精神世界的镜子 子君曾经是反封建的斗士。她的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②就是她的宣言。这…  相似文献   

7.
<正> 一、权当引言:颇费索解的《习惯死亡》张贤亮是中国读者相当熟悉的作家,也是颇受海外文坛和舆论界瞩目的对象。电影《牧马人》(系根据其小说《灵与肉》改编)的爱国主义主题的政治影响和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涉性描写”的畅销作用在前些年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轰动效应。仅就后者而言,评论文章相当可观,争鸣也相当热烈。然而,这部被作者认为“有许多处是我的得意之笔”(《当代作家评  相似文献   

8.
笑话     
逃跑 一青年女子刚刚学会开汽车。一天她小心地开着车子去公司.在路上.她忽然看见电线杆上一个工人正在做工。“混蛋!即使我开车的本领不高,你也不必逃得这么高啊!”她生气地对着那工人喊道。  相似文献   

9.
把人道主义与唯物史观对立起来,是当前人道主义批判者们的最基本的论点。一位我所敬重的学者写道:“人道主义是在历史上特定阶段形成起来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观,它具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唯物史观正是扬弃了这种思想体系才建立起来的。”(四月十一日《文汇报》第三版)“在对待人的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以劳动的发展来说明社会的秘密,而人的本质则要由社会关系来说明”(第三十八期《理论战线》)。这一观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这篇评介法国当代著名小说作家克劳德·西蒙的文章发表于西德《法兰克福杂志》1979年第3期。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不是去解释世界,而是描写世界“本身”,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把“现在是怎样的”“翻译”成语言和文字。他常采取回忆的手法,在回忆中用一般现在时叙述,他的自传体小说《在佛兰德大道上》就是典型代表作,这部作品被称为是“现代记忆小说”。“新小说”派的作品,一般比较晦涩难懂,在大多数作品中,作者都是以一位几乎毫无个性的人物,即所谓的“反中心人物”(Antihelden)为媒介,罗列一系列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勾画出“人类的一般历史”,使读者看到人类毫无意义的生息明灭。西蒙还反对作家带有政治倾向,主张描写“自我”。现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1.
早就从课堂上听到,从书本上看到:著名的《四库生书》及其《总目》,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编的。谁知;新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打开一看,书名之下,却赫然印着:“永瑢等撰”。一时好生骇怪!再看卷首所载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告成表》,文末署名十二人,也是以“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为首,却不见“纪昀”何在?好不容易在《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中找到“纪昀”二字,那距“永瑢”之后,已是第四十二了。亏得中华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了一句:“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这部巨著,乃是出自永瑢之手,而纪昀则是附骥尾以扬名了!  相似文献   

12.
陈天竺 《社科纵横》2006,21(1):101-103
莫言一直是新时期作家中勇于探索的一位,他自称《檀香刑》这部新世纪力作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本文从“猫腔”着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莫言正是用地方小戏“猫腔”的声音给作品定调,帮助作品实现了“大撤退”———作品民间性的更大回归,同时带来了整部小说的音乐性、通俗性和丰富性,促成作品悲剧主题的转化和升华,并预示着民众的觉醒。莫言由此实现了对以往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一) 一部充满着悲愤的呐喊、激烈的抗争的现实主义自传体小说,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千千万万的热爱生活的读者中流传;而资产阶级巨头和走狗们,却别有用心地大肆诽谤。日月飞转,时代更替,这部著作已愈来愈闪耀出引人的光辉,愈来愈显出崇高的价值。它就是杰出的国际主义女战土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写的《大地的女儿》。史沫特莱是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的美国革命妇女杰出的代表之一。作者在此书一开篇就深情地说: “我写下的不是一件供人在闲暇时鉴赏的雅致的作品,也不是一首能够使人心旷神怡,忘  相似文献   

14.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15.
编者随笔     
《社会》2002,(7)
“妈妈对我说 ,孩子 ,我要给你说件事。我怕这是你最后一次上学了。我睁大了眼睛 ,看着妈妈……”宁夏半戈壁地区“张家树”村14岁的女孩马燕 ,在得知她将不得不辍学的当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可是 ,我要上学 ,妈妈 ,我不要回家。我要是能永远留在学校那多好啊……”马燕的日记偶然被转到了在宁夏采访的法国记者阿斯基手里 ,一篇以此为素材的长篇通讯《我要上学》发表在了法国《解放报》上。结果“马燕的求学愿望”感动了许多法国及欧洲读者 ,他们纷纷寄来了“希望捐款”。6月13日《文汇报》那篇报道的作者、驻巴黎记者郑若麟写得好 :…  相似文献   

16.
一《在严寒的日子里》是丁玲继《母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后,写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迄今尚未完书,然而,它却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创作历程。丁玲曾说,《在严寒的日子里》“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续篇”,又说:“这本书从刚解放时开始写的,已经二三十年了。”一九五四年,此书便开始写作,一九五六年《人民文学》曾刊出这部小说的八节,约三万多字。而一九五七年后,作者蒙罹不公平的待遇,不可能正常进行创作。但下放到北大荒的年月,她又拿起笔来,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总算陆续写了十二万多字。不料,一场浩劫,这十二万多字的原稿终于下落不明。事情的原委是,“文化大革命”开始,造反派要拿走它,丁玲哀求说:“这是我的命,什么都可以拿走,要我的命也可以,就是这个东西不能拿。”后来,她又请一位熟人代为保藏。可不久,  相似文献   

17.
培坤同志: 《中国古代文学》上、下册均已收到,非常感谢。我觉得这部书的编著很有特色。它是以作品选讲为主,但又不限于对各个具体作品的选注和解说,而是扩展开去,对各个朝代的文学状况作了概述,对历史上有关作家作品的研究资料作了选录。这样一来,就把一篇作品放到了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当中,并且又有一些研究资料作为参证,很便于读者“知人论世”,深入地了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女人》是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在文坛引起轰动 ,被公认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崛起的一座人众仰望的奇峰”。  这是一部杰出的心理小说 ,作者的目光始终对准主人公叶子的内心世界 ,对其心理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 ,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成为小说艺术魅力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一个女人》的心理描写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俄国心理描写大师托尔斯泰的影响。有岛是在 190 3年开始接触托翁作品的 ,对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宏达恣肆的创作天才深表叹赏。 190 7年 ,有岛读完《安娜·卡…  相似文献   

19.
志贺在日本近代文坛上是一位自我意识强烈的人道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早自“五四”时期就被引入中国。 192 3年 ,周作人翻译了志贺的短篇小说《到网走》与《清兵卫和葫芦》,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之中。  志贺的创作生涯中 ,前期多表现为作者与现实生活激烈的二元冲突 ;后期主要表现作者从强烈的自我意识中起脱出来 ,在精神领域和现实生活中由迄今的对立冲突进入“调和”后的恬静的、散诞逍遥的心境。而冲突与“调和”的分水岭 ,就是志贺的代表作《调和》。志贺文学生涯前期的精神苦闷 ,主要体现在他与父亲长达十几年的不…  相似文献   

20.
一古希腊哲人达勒思奋力呼唤:“知道你自己!”德国哲人费希特言词激动:“我应该睁开眼睛,应该认识我自己。”费尔巴哈更是热情洋溢:“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密。”马克思的观点尤为突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以至引起罗素的指责:马克思过分注重地球上的人类。理论漠视人,人也就漠视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对人倾注了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