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学通报》1985年第5期刊登了《数m”的个位数的确定》的一个一般且简明的方法,那么数m”的末两位数的确定是否也有一般的方法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对数5来说,很显然,只要n>2,则5”的末两位数就是25。定理1设。;一20k+r,(k>0,0<r<19)则(l)当k>1,r-0时,2’“的末两位数为76;(2)当k>l,r-l时,2’“”‘的末两位数为52;(3)当k>0,2<r<19时,2‘’‘”r的末两位数与2”的两位数相同(若2”为一位数,则在2”前加0)。证明:(1)由计算知,2”的末两位数为76,所以可令2”一100m;+76,则2m‘=(100-1…  相似文献   

2.
明清“抑商”二分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的“重农抑商”既是王权政策,也是社会现实,但同时也一直存在着重商恤商的思想与呼声。到了明清两代,重商恤商既成为一种经济思想主流,也成为王权经济政策的主要部分,而“抑商”则偏重于伦理方面的社会影响。本文在考察这一问题时,着重分析了明清时期“抑商”内涵的变化和重商的实践特征,指出:明清两代的商政理论与实践都是有悖于传统“抑商”思想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我们走访了市十一小学。十一小学是在全市推广“三算教学”的点,年近五十岁的老教师刘君同志是这个教学方法的具体组织者。“三算教学”就是把笔算、口算、珠算综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快速、简便、课堂教学直接为生产斗争实践服务的特点,解决了分数历来不能用珠算演算的难点,是一项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刘君老师很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三算”运算的讲授方法。他边讲解,边示范,通俗易懂,使人既惊奇又信服。那么这种运算方法是怎样创新出来的呢?原来,最初的发明者居然是个五年级的红小兵!  相似文献   

4.
问题数学教改运动,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在国外曾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做法。但近年来的实践结果,使多数人对数学教改的一些问题逐渐有了较一致的认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数学教学中的新趋势》的第三卷里所说的:“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方面的一种确实趋势是:特别注意发展计算方面的才能,并且跟着发展对所使用的计算系统与算法的理解。”看来,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能力是很必要的。我国现在小学的“……四则计算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中记载的“高祖”,即古神话中的“帝俊”,是史前时代以玄鸟即燕于为图腾的部落,翁牛特旗石棚山小河沿文化遗址出土的原始图画文字与维燕彩陶壶可以说明.在这组图画文字中,又发现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原始记录,是出于远古先民的陨石崇拜。殷契是商民族开天辟地大神,他的诞生神话反映了商民族的南迁过程.曾以燕山为繁荣生息的基地,山也因玄鸟即燕子族的居住而得名。契之后传承了十二代,前六代先王都取名于天神或地祗,还是神话时代.核心人物是“高祖亥”,保留着红山时代以来猪文化的传统,祭天、祭祖的牺牲用猪。后六代先王以日为名,出于庙堂祭典,核心人物是“上甲微”;甲骨文“甲”字取形于祖庙符号,而翁牛特旗脑包山出土的早商铜器上有祖庙徽志,说明商民族建国后,还到西拉木伦河流域来举行祭祖活动。丁山先生论说的十字崇拜西传,在此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征明。商汤建国后继承了对先祖四时八节十二月的祭典,即“商曰祀”。是商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如今,大家对于“智商”“情商”都耳熟能详,但对“职商”还不甚了解,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它有什么价值呢?职业指导专家对于“职商”的定义是: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很多成功人士的奋斗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基本上是在工作中产生的,职场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因此职业素养和智慧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周围常有这样的人:有能力却总得不到重用,整天忙碌却无法为企业、单位创造效益……他们很痛苦。假如他们能够未雨绸缪,在进入职场前把提升“职商”当成重要的事情来抓,便能掌握成功的先机。  相似文献   

7.
商承祚同志以本年第二期《中山大学学报》见寄。其中有《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一文,副题为“与唐兰、于省吾同志商榷”。其与我商榷之处,我提出六条意见于下: 一,商文说:“利簋铭文是周灭商的胜利纪录,且在武王立命之后不久。既然他们认为世界一切皆上帝所安排,灭商是‘受天命’者,在既成事实,实现上帝这一意旨之后,哪里还有必要再提伐商的贞卜呢?”按商说语意含混。“立命”二字不知有何根据?什么叫立命?武王在什么时候立命?均没有加以说明。既然周人以为是受天命而灭商,则灭商之后追述“岁贞克闻”之事,而强调灭商出于天意,本极自然,商文为什么说“哪里还有必要再提伐商的贞卜呢?”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西部地区在“三农”问题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发展。虽然中西部“三农”问题的很多优势得到开发利用,但与东部相比仍还存在许多难点和大的差距,西部更为突出。主要难点问题有地理环境条件差、交通铁路发展相对缓慢,各级农村组织相关机制改革创新方面不大、社会人文理念及职业技能素质相对落后,农民人均收入整体较低等“三大难点、十种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地区的“三农”状况的改变与发展。如何快速高效和谐解决其难点,使中、西部“三农”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能得到大力改变,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学习和部分社会调研,特提出了五点对策、四条建议与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相关专家同仁榷商。  相似文献   

9.
一段引起争议的教学环节 在一次校级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的“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断,引发了教研组内教师的争议。具体教学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公债─—晚清“息借商款”与“昭信股票”郭熙生,胡宪立中国最早的公债是清政府1894年<光绪二十年)在国内发行的“息借商款”。发行这次公债的原因,一是维持清朝腐败庞大官僚机构的开支,二是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后者在当时更是燃眉之急。对此,...  相似文献   

11.
胆商:当代青年成功的必备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商”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正在成为人才素质的一项新的评价标;住。它和智商、情商一起,并列为成功的三大要素。开发当代青年的“胆商”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提高见识;磨炼意志,锻炼胆量;勇于实践,提升胆略等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理气动静问题是朱子哲学的关键问题,也是历来研究朱子哲学的难点。本文从“理生气”这一问题入手,将“理必有气”和“理有动静”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指出朱子哲学中的理必有其气质性倾向,而此种气质性倾向就落入到气质层面,从而也就有了动静。  相似文献   

13.
论商与商法     
<正> 如何理解“商”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古今中外对“商”有着不同的理解。我国古代《汉书》认为“通财鬻货日商”;《白虎通》认为“商其远近,度其有无,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书经》认为“懋迁有无化居”为商。在国外,学者卫伯斯特认为商是商品交换或买卖行为;布拉克认为商是货物、生产品或任何种类财物之交换。经济学上的“商”与法学上的“商”又各有不同,并且各国法律认定的“商”也有差异。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商”的理解,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法中“重农抑商”传统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法律困辱工商业者、限制私人工商业发展,这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传统的形成,直接由“农”、“商”对封建国家的“利”、“害”属性所决定。从政治经济方面讲,私人工商业对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有着经常性的危害,它常导致小农经济瓦解。从伦理方面讲,私人工商业是对封建等级秩序、“均平”秩序、俭朴秩序的经常性破坏因素,它易导致社会尊卑贵贱紊乱。这两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封建国家以“重农抑商”为国策  相似文献   

15.
杨莉  徐昌洪图 《社区》2010,(16):43-45
为对症下药治理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难点社区”,湖北省民政厅出台了《关于开展全省“难点社区”调研的通知》。结合这一要求,笔者对湖北省孝感市、随州市部分“难点社区”进行了重点调研。  相似文献   

16.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我们数学教学基本的常规要求和教学目标。纵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在“突破难点”上做得不够到位,不够深入,有的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有“突”,但没有“破”,学生的困惑和疑点依然存在。一方面源自于教师对所教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另一方面是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抑商说” ,是一种传统的观点。事实上 ,“抑商”无法准确地概括朱元璋商业政策的真实内涵 ,既抑商又通商 ,才是对朱元璋商业政策的合理解释。这种商业政策是对现实中“物质关系”的反映 ,是宋元明历史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在上海市青浦区水乡小镇商榻,自古以来,沿袭着一种民间习俗——喝“阿婆茶”。这里的农家人,特别是农村里的阿婆,每天你来我往,聚在一起,几张桌椅围坐在客堂或廊棚里,桌上放有咸菜、萝卜干等自制的土特产,边喝茶、边聊天,她们谈山海经、拉家常,嘴不闲、手不停(做针线活等),其乐融融。商榻“阿婆茶”不但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提出地区回报率之概念,接着进一步分析此指标的意义,并指出研究的难点所在。最后重点对回报率的衡量指标进行了研究,指出教育投资的边际产出和产出弹性都是可用的指标;得到产出弹性等于索洛余数除以地方教育投资的增长率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20.
利簋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武王代商的重大史事,史料价值极高。本文通过字词训估,对“钺鼎、克昏、夙(宿)有商”等记载武王伐商过程的叙事之辞进行考释,认为“钺鼎、克昏、夙(宿)有商”这三个短语的主语承铭首“武征商”而省略,“钺鼎”,描写武王伐商时手持铜钺,正位而立,代天行罚的形象;“克昏”,记武王责问昏庸的“商纣王”的结局——最后占领了商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