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桐城派作家遍布大江南北,沪籍作家亦其重要一支,然鲜有问津.依据师承、私淑关系纽带,以是否宗桐城义法为准则,查检史书、方志以及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等相关文献,确定沪籍桐城派作家有11位,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文集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述.认为他们受业方、姚,秉承桐城义法,薪火相传,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作品,提出了较有创见的诗文理论,在桐城派发展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校编<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并对<花间集>、<尊前集>、<乐章集>、<山谷词>、<片玉词>、<姑溪词>、<赤城词>等词集予以校跋,将清儒校勘经史之法,灵活运用于词籍校勘,形成词籍校勘之学.辨讹误、校倒文、补阙漏、校词律、辑遗佚,其词籍校勘方法、原则及校记处理均有独到之处.而王国维词籍校勘之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渊源,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佳佳 《兰州学刊》2007,(9):191-192
柔石短篇小说<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和<为奴隶的母亲>追随鲁迅,否定、批判传统道德和现实秩序,塑造了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现代农民形象.相比之下,<为奴隶的母亲>整体风格趋向深沉从容,小说意象更为蕴籍含蓄,写作技巧更为纯熟老辣.人物形象也更为真实丰满.  相似文献   

4.
罗兰·巴特的作者现主要体现在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表的论文:<作者和作家>、<作者之死>、<从作品到文本>、<文本理论>等,阐述了作者身份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学叙速、表达方式及从作品到文本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审视作者、读者和文本关系的全新视角,彰显了主体隐匿之后为现代写作提供了文本多义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命运问题,是现代中国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阿毛姑娘>、<雷雨>、<寒夜>、<魔女>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在选材、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丁玲、曹禺、巴金、欧阳子等作家对相似题材所作出的同中有异的艺术处理,明显可看出作家们创作观念和审美方式的同构和差异.将这几篇作品组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个性解放和命运问题的连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檀香刑>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莫言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才华.在当代小说家中,他无疑可以列入最优秀者的行列.<檀香刑>也大气磅礴地显示出莫言在民间文学上的自觉求索,他也是当代小说家中少数有向土地沉潜倾向的作者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檀香刑>也凸现了包括莫言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当代作家在思想能力上的缺陷和在精神向度上的偏差.作家对历史的反思,迷失在他本人充沛的激情之中;作家对现实的观照,消解在他本人灿烂的文字之中.莫言没有走出他自己建构的"文学迷宫"和"语言乌托邦",当他在为自己所创造的海市蜃楼而感到心醉神迷的时候,他也同时放弃了作为一个有理性的现代公民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美丑判断.  相似文献   

7.
汤显祖与楚辞的关系从他青少年时期开始,他一生的经历和生命态度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他对楚辞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对楚辞代表作家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以及楚辞的其他作家、作品的评价方面.同时,楚辞对汤显祖的文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明志 《北方论丛》2002,(3):126-127
刘勰在谈到<文心雕龙>命名的含义时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说明"文心"是指探索作文的用心,指写文章时对心思的运用.刘勰在这里极其赞赏"心"字的内涵.陆机<文赋>也写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他们都共同注意到"为文之用心"这个问题,这实际涉及到作家的创作心态问题.文学作品是作家心态借助语言而外化的一种形态,作家的情志、心态倾注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的丰富意蕴和不同风格,因此,探究"为文之用心",探讨作家的心态内涵,或者从"文心"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意蕴,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迪,会开启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关四平博士的<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1999年出版)就是他近十年来细细寻绎"文心"之作.他的勤奋、用力,加之敏悟和精鉴,使他的探讨深刻、透辟,往往发人所未发,新意迭出,洋洋大观.  相似文献   

9.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将宋玉的楚辞<九辩>当成唯一的代表作,是承袭了早已过时的"疑古"思潮,否定了宋玉对其楚赋著作权的结果.其违背历史真实的负面作用十分严重.作家的代表作,应是最能体现其创作特点、技巧、风格、水平和成就,且具时代性的名篇佳作:同一作家,可以有一篇以上的代表作.目前,学界日益普遍认同的宋玉楚赋作品已有上十篇.宋玉好楚辞而以赋见称.应当在<九辩>之外,从<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宋赋中研定一、两篇,一并作为宋玉的代表作,以切实恢复宋玉在文学上固有的历史原貌.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为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作家的身世经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使萨满观念渗透于<红楼梦>的创作中.萨满观念信仰在<红楼梦>中有所呈现,并被作家进行了艺术改造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作家整体崇尚西方和批判传统的情况下,<红楼梦>恐怕是少有的例外,它普遍受到关注、热爱和崇拜.林语堂也不例外,他平生的最爱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女性形象塑造、家庭文化叙事,尤其是其精神血脉已浸润于林语堂的文学人生之中,也深入了林语堂的精神和灵魂,这自然提升了林语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品位.不过,由于过于崇拜<红楼梦>,一味沉溺于模仿,缺乏超越性意向,这是林语堂的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2.
<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尘埃落定>是当代藏族文学中三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们的作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20世纪中前期作为其创作背景,但在书写方式上却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特色.藏族作家在面对历史巨变时期,从各自不尽相同的价值立场出发,通过精神、意识、观念、心理等深层层面表达对历史的个人理解.面对转型时代,作家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传达了对于本民族传统的继承和现代化发生的认识,也体现了藏族作家对文学多元化的一种追求意识.  相似文献   

13.
清代广西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广西本土文士的努力,也包含着外籍客桂文士的贡献.外籍客桂文士在培养人才、激扬文学艺术创作、修纂地方志乘、搜集编刻广西文献等方面均有所作为,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广西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4.
满族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以他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清代末年满族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生他养他的民族所倾注的全部热情.对八旗制度的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以及对新一代旗人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舍先生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深刻反省,并且体现出<正红旗下>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乔国强  陈娴 《江汉论坛》2007,(2):107-110
王尔德通常被认为是一位在创作中宣扬"唯美主义"、在理论上反对现代主义的作家.事实并不尽然,王尔德在"理论"与"实践"中常常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他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秉承了波德莱尔关于"审丑"等理念,实践了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精神.本文试从分析比较王尔德与波德莱尔之间的"师承"关系入手,阐述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是如何"玩弄"罪孽的并藉此指出<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现代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家,吴绮缘一直未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详细分析了<冷红日记>、<反聊斋>、<奇人奇事录>等作品,指出吴绮缘是一位格调高尚、不涉淫秽的优秀通俗小说家,理应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韩晟昊先生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中的主人公.作家张雅文把他塑造成一位非常成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身上呈现出五大方面的审美魅力和人格追求,即铮铮铁骨屡遭打击而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形象;矢志不渝,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形象;有火气、远见卓识的特立独行的文化启蒙者.形象;晓大理识大局,有忧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爱国者形象;高风亮节,有人情味,幽默风趣的东方智者形象等,这一形象的塑造凝聚了作家张雅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虽然台湾作家黄春明和大陆女作家丁玲的创作风格迥异,但是剖析<看海的日子>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性形象白玫、贞贞可以发现:其文本遮蔽下的女性命运显露的是主体性缺失的政治、文化背景,女性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扮演的都是"他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胡乔木中学时代发表<近代文艺观测>,论述近代文艺思潮的起伏.1935年担任文总党团书记,发表了可观的文学评论.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注重运用文艺批评.他注重对优秀作品的发现和弘扬,从20世纪3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都是如此.他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肯定,说明他与作家的情谊和对繁荣发展文艺的热诚.胡乔木坚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反社会主义的、宣传个人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作品,不赞同宽容,同时又反对批评的简单、笼统和粗暴.对保守僵化的思想,胡乔木同样进行有力的批评.他尽量从中外文学史的事实出发进行科学分析.他赞成创新,不排斥对现代派技巧的借鉴.胡乔木坚持毛泽东文艺思想,又避免将其教条化、神圣化.他指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确切、不全面的提法,并联系发动"文革"的原因,指出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开辟"民国史"等独特题材、探寻人类的普遍生存困境、尝试现代小说叙事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著名广西籍台湾作家白先勇小说鲜明而独特的创作个性与写作成就,也标志了白先勇小说在上世纪50-70年代两岸四地中国当代文学史大坐标中所处的不可忽略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