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在新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汉民族到新疆屯垦 ,促进了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增强了民族团结 ,巩固了边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汉族人民与新疆各民族一道 ,大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加强。1公元前 2 2 1年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原六国 ,实现了中原的大一统。秦汉之际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强大起来。在冒顿单于时 ,他已经拥有几十万骑兵。公元前 2 0 2年 ,刘邦重新统一中原建立汉朝以后 ,不仅边境地区不断受到匈奴的侵扰和掠夺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而且对刚刚建立起…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直接原因。西汉王朝的兴衰同样与匈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初国力所限,对匈奴推行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汉初和亲成为出现“文景之治”的外部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改和亲政策为战争政策,虽然击败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国力空虚,中原农耕经济再也无法承受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西汉由鼎盛趋向衰落,汉武帝几乎步秦始皇的后尘。可贵的是武帝公元  相似文献   

5.
<正> 明边墙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一统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曾经发生过一些磨擦甚至对抗的历史事件。随着这些事件的持续和演变,为我们留下一些遗迹,到现在还能看到,这就是从秦、汉时代一直到明代的长城和边墙。长城开始建筑于战国时代,至秦始皇统一中国而加以完成,那主要是为了防御当时兴起于中国西北方的匈奴而建造的一项工程浩大的防御工事。汉武帝时,由于匈奴势力  相似文献   

6.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为防御北方的匈奴,在伊克昭盟境内曾筑了一道土夯而成的长城,经学者考证是秦昭襄王时所筑,距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约五、六十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连接起来,修成万里长城之后,本段长城因在始皇筑长城之南,渐被荒弃。  相似文献   

7.
汉初的河西匈奴●郝树声秦以前,月氏游牧于河西长达六百年之久①。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②,匈奴尚不称强大。公元前265年,赵将李牧大破匈奴于代郡、雁门;秦始皇时,大将蒙恬还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略取河南地(今鄂尔多斯一带),却匈奴七百里;直到秦汉之...  相似文献   

8.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民族,她的历史是我国民族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对中华民族史有着巨大影响。北匈奴西迁推动了整个亚洲和欧洲的历史车轮。北匈奴西迁是连接中国史、亚洲史和欧洲史的重要历史事件,因此,加大对北匈奴西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简述了北匈奴西迁的原因、路线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代酒泉郡地处河西走廊的腹心地带,是多条交通道路的交汇地,对两汉时期的汉匈战争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汉初的匈奴威胁关中、掌控西域,到汉朝争夺西域、北伐匈奴,战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酒泉郡为中心的四条交通干线上.对这些道路的开发并充分挖掘它的军事价值,其利用频率之高则进一步彰显了酒泉郡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有许多民族,这就是《史记·匈奴传》中所记的“百有余戎”,其大者有山戎、东胡、匈奴,各有悠久的历史。山戎在燕之北,常侵燕、齐,《史记·匈奴传》:“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禧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他统一六国后,接着南平岭南、开凿灵渠,在岭南地区(今广东、广西)设置了郡县,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四人帮”及其同伙,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秦始皇捧到了九天之上,给他涂上了一层层神圣的光彩,把他描绘成为各族人民的救星。在我们史学界里,对秦始皇平岭南、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逐匈奴,占领"河南地",并以黄河为国防线,"因河为塞",修长城、筑亭障,以防匈奴南犯。其间在今宁夏北部筑有一座城障,名为浑怀障。何以"浑怀"名障?至今尚无解释。本文试从区域历史、北胡称谓和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综合求证,认为"浑怀"是"怀浑"的倒文(读),是中原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怀柔政策的表示。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一致认定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在其灭亡六国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其实,详证有关记载,秦灭六国的年代大可商榷: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和秦灭燕之年来推断齐国灭亡的年代,从秦始皇议立帝号、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诸举来推断六国灭亡的最后年代,均当比目前流行的说法提前一年,即公元前222年。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影响国家统一安危的重要问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虽然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我国各民族就在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中共同生活,共同发展了,但是,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不论是汉族的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都没有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过国家的真正统一。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才破天荒地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的真正统一。“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占人  相似文献   

16.
一、一项防御匈奴的伟大工程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的大帝国,防御游牧民族的袭扰,派蒙恬、杨翁子督工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华里的长城(《淮南子·人间训》)。这条长城的重点工程在北段,即建在河套以北狼山、大青山中的长城(以下称秦长城北段)。 秦长城是民族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其西段防月氏、羌人,东段防东胡,北段则为防御匈奴。 匈奴是一个长期活动于蒙古草原的古老民族。他们在阴山以北渡过漫长的原始社会诸低级阶段,时小时大,时分时合,没有文字,没有城郭,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大约到战国后期,匈奴才进入原始社会后期军事民主制阶段。他们为了寻求气候  相似文献   

17.
相沿成习的说法是: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最早创建于秦代;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统一的国家.我们以为,此说似有加以讨论之必要。诚然,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其历史功绩可谓丰伟卓绝.然而,在秦始皇统一之前的八百多年,中国辽阔的幅员之内,已经出现过一个强盛的统一国家,这就是以地方分权为特色的“大一统”的奴隶制国家——西周王朝。这个国家,是周武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也和阶级、国家一样是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成份,做为我国主体民族的汉族,正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魏晋时期的所谓“五胡”,即匈奴、  相似文献   

19.
现在传世古玺印中,汉魏晋少数民族的官印虽为数不多,但也占有一定份量。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在全国各地,汉族封建统治阶级对他们,一是镇压防范,如秦始皇筑长城防匈奴。匈奴在秦汉间,一直成为严重边患。到了后汉,匈奴势力才被分化,逐渐趋于衰落,但又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以另一名称见于史册。二是抚循怀柔,如乌桓、鲜卑。乌桓早在汉初就被统治者用“以夷制夷”政策,将他们内徒到边郡,后汉时鲜卑又代替了乌桓。少数民族对汉族统治者也是叛服不常。统治者主要以怀柔分化手段来对待他们,  相似文献   

20.
刘宇辰 《西域研究》2020,(4):39-48+168
自汉高祖用娄敬之策与匈奴和亲至汉武帝时北伐匈奴,汉匈间保持了约六十年的相对和平,学者们向来将其作为一体进行研究。但若统计这一时期匈奴南侵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以文帝十四年为界,西汉前期的汉匈关系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匈奴的入侵规模小,次数少;第二阶段,匈奴的入侵规模明显变大,次数增多,汉匈交恶时间明显增长,和亲政治衰萎。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西汉前期的和亲与后世不同,它建立的基础是匈奴单于的军事优势而非汉王朝的生产力优势,其本身不能起到缓和汉匈矛盾的作用。随着双方矛盾的逐渐加深,汉匈关系走向恶化,战乱频繁,此时的和亲仅成为汉王朝窘迫时暂时稳定匈奴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