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周 《社会》2006,26(5):171-189
社会秩序问题一直是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也是重要的中国现实问题。关于中国传统社会秩序思想的专门研究不多,分析层次不高,局限于儒家研究。本文选择结构主义方法论,以社会秩序建构的目标(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和途径(内在途径和外在途径)作为分析框架,发现社会秩序是先秦社会思想的主题,先秦思想界出现了孔孟、荀子、老庄、墨子、韩非、杨朱六大社会秩序观,这些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可以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教育已成为美国政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但是美国对文明教育却未予重视。学校对“质量”的要求并不在于培养优秀的公民,而在于培养具有能够间接地对公共生活作出贡献的有才能、有技巧的个人。“在今后10年内……需要把语言和数学的分数至少提高50分”,里根总统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解释对教育的最大挑战的。和很多美国人一样,里根对“道德教育”也表示关切,但是道德训练和文  相似文献   

3.
当今美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其整个制度赖以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在近年来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的这场文化革命首先发难于高等学校,并迅速地波及整个教育界。它集中表现为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主流文化价值的全面批判上,而由此引起的保守主义者和多数开明派人士的反批评,使得文化争论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这场文化革命关系到美国社会的未来,值得人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李锋亮  侯龙龙  文东茅 《社会》2006,26(1):112-129
本文利用2003年北大课题组进行的全国范围内的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考察父母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背景对于其子女在高校中的英语过级以及担任学生干部都有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将这种现象归因于高教育程度的家长从小就注重对其子女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在高等教育阶段家庭与学校联合生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美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并且将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上,创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公民教育模式.推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可学习和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认同的经验和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认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精明 《社会》2006,26(3):158-179
自1978年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社会阶层背景、本人职业位置、高中教育分流、城市等级、性别等因素对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社会阶层背景的影响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态势:优势阶层的教育投资趋向转向正规的大学本科,因而他们在大学本科教育方面的机会优势则出现成倍扩大。同时,受过良好教育的体力劳动者的子代在获得各类高等教育机会时均保持并继续扩大着较高的机会优势。本研究采用GSS2003 数据,分析技术为事件史的Cox 比例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7.
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洪大用 《社会》2006,26(5):71-92
本文检视了西方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历程,分析了广为使用的NEP量表的提出及修订,并重点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城市部分)资料,对修订过的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作者指出,不加改造地在中国应用修订过的NEP量表,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经过适当改造之后,该量表可以作为测量公众环境关心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公益活动与中国乡村社会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丽珠 《社会》2006,26(5):158-170
本文借助笔者亲自参与的对北方民间信仰进行的大量人类学调查的资料,展示了中国乡村自我组织的公益活动,从广为流行的社会资本概念入手,讨论了中国民间社会(文化)资源的价值、中国乡村的自治传统以及民间领袖作用等问题,认为在乡村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公益活动治理的功能。进而思考如何使基层社会保有足够的自治空间,以延续文化的传统,从而在国家控制与地方社会的回应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使一些乡民社会原有的社会资源和价值体系不因现代化而失去意义,反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文化渗透:美国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美国 ,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对个人或群体的积极干预手段 ,不仅被用于对外交流活动 ,也被施于国内教育。美国国内文化渗透的形式多样 ,体现为综合性和体制化 ;其内容丰富 ,体现为多元化 ;其根本目标在于服务于美国政治和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秦海霞 《社会》2006,26(5):110-133
本文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关系网络建构的研究,通过对南北方企业主建构网络差异的比较,揭示了在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选择策略、企业主之间的游戏规则并进而揭示出市场发育的特点与不足。本文在强调关系网络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企业主理性选择手段的同时,详细论述了其建构的路径:寻找、编织关系和巩固、发展关系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营造和维护,企业主完成了从“关系”到“关系网络”的编结和建构,完成了“手段”向“资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阎艳 《唐都学刊》2003,19(1):60-61
汤饼早在汉代已经是我国流行的面食,长期以来,它不仅制作方式多样,而且人们在各种节日中以其为常馔,赋予了它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英春 《浙江学刊》2006,24(5):65-72
全球化推进的过程造就了美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霸主地位,导致了东西方文化之间不平等关系的加剧,造成了文化"同质化"的现象或趋势.置身于不断深化的全球相互影响、竞争的环境中,本文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视域来审视美国大众文化在文化"同质化"过程中发生的影响,指出文化"同质化"观点的消极和偏颇之处,认为全球化的进路并不是一条单行道,美国大众文化强大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主角,而是促进后发展国家积极学习美国大众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参照其他后发展国家成功的实践,中国应视冲击为机遇,正确理解大众文化的传播规律,制定积极的大众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和英语中,与视觉行为有关的词表达形式有数十种,意思各不相同.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仔细、认真地看",如凝视(gaze,stare)、端详(look…carefully)等,另一是"简单地看",如浏览(browse)、瞥一眼(glance)等.这些关于"看"的概念早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有了,到了文明社会,随着知识传播和接受活动的开始,媒介形式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看"的一些新概念,媒介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看"的方式,并由此产生了独特的价值意义,阅读、观看等概念出现,大大丰富了早期人类"看"的内涵并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和联合国日益重视的热点问题。文章分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有关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条文的问题根据和思想逻辑,集中探讨了文化遗产“有形”与“无形”兼具的特点,进而指出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及其对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雅丽 《唐都学刊》2002,18(4):106-109
郑玄、孔颖达等训诂大师皆将《礼记·礼器》篇名及篇首“礼器”之语诠释为“礼能使人成器”。这种解释与孔子“君子不器”的哲学命题相悖 ;孔子和儒家认为人乃“天地之心” ,礼是人治国、修身之器 ,故“礼器”不得解释为“礼能使人成器” ;儒家坚信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仅有一器之用 ,而应该成为博学通才。“礼器”当为古汉语判断句式 ,意思是“礼是器具” ,可以理解为“礼是人修身之器”。  相似文献   

16.
李恒田 《唐都学刊》2005,21(2):108-111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能否引进到文化全球化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全球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趋势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文化交流,我们原来有"拿来主义",时下又有人提出"送去主义",这些原则是否适应当今的时代及社会的需要,我们对此应该予以明晰,在选择当今的文化交流原则时必须和时代的要求相符.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复交谈判时,田中角荣的一句"添了麻烦",曾引起激烈争论;在6年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双方又因是否将"反霸条款"写入条约而互不相让.中日两国外交方面的分岐,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深层的"文化因素".中日两国在"名誉"与"等级"方面的不同文化取向,成为以上争论及中日之间主要分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试论制约日本回归"普通国家" 的"精神文化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5,(2):94-110
日本受岛国地理环境与自身历史和其他因素的制约,精神文化素质先天发育不足.在与外界的悬殊落差中,充满了"历史悲情"的"和魂"千百年来虽几度奋起积极"补差",欲与世界缩短差距,却"初衷难改".日本在外表上与外界的一致,无法弥合其心灵深处与世界的巨大裂痕与反差.日本依然习惯于在心灵深处掩藏自己,每每固执地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维护与表诉着自己.精神文化因素在理性和非理性间的徘徊与跌宕,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日本向"普通国家"回归的未来政治进程.  相似文献   

19.
李英武 《唐都学刊》2004,20(1):19-23
近几年在中国掀起了韩国热 ,而在韩国又掀起了中国热 ,这种现象分别被称为“韩流”和“汉潮”。“汉潮”和“韩流”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文化的全面沟通和交流。在日益扩大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过程中 ,两国应努力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致力于促进“韩流”和“汉潮”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使两者成为 2 1世纪中韩合作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何萍 《求是学刊》2007,34(3):25-31
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传统,这种文化哲学传统是对维科文化哲学的批判继承。在继承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采取了文化哲学的范式,把实践看作是人的自我创造活动,从人的文化性和生物性的统一上说明人的文化创造是如何可能的,把人的历史创造、人的发展看作是不断克服自身的自然性而走向文化性的过程;在批判方面,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工业阐发人的理性,并以此作为人的文化创造的感性基础,把近代哲学的抽象的理性改造为人的现实的批判的活动,从而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哲学品格。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这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品格中发展出马克思主义的工业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