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中的都市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和“女性主义小说”是张爱玲小说的两个代表特征,也是她笔下一段段残缺婚恋的关键词。于其中,能看到上海这个有着极其特殊地理位置和社会文化的都市对女性主义小说极为重要的影响,并从中体味到女性主义小说的精粹;能捕捉到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性对精致细腻生活的刻意追求;能体会到个性解放的思潮下市民阶层的转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能清晰而又模糊地看到都市中欲望对人的驱使与人对欲望的放纵。  相似文献   

2.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引发的争议中,“情色”是一个关键词.须知,并非有关“性”的叙事就等同于“情色”,“情色”的关键是男女性关系中女性人格的异化.在影片聚焦于“性诱惑”与“性暴力”的叙事中,女性身体意象呈现为丧失了主体性的男性欲望化对象.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其女性主体意识的弱化缺失正是“情色”生成的主要原因.女性身体在影像中的欲望化表达是由男权中心文化的视点所决定的,对《金陵十三钗》的剖析有助于提升我们对所置身的文化环境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与批判力.  相似文献   

3.
在张爱玲以上海为背景的小说中,弥漫着浓郁的“都市风情”。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和生活环境出发,重视人与景、人与物的联系。她长于在小说中对上海的街巷、公馆(公寓)的堂屋、阳台等的点染描绘。这些小景色、小环境往往成为她小说中人物重要的活动场所。她笔下的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互映衬,构成了上海都市风情的重要内容,也显示了张爱玲卓越的艺术才情。同时,张爱玲善于营造世态人情氛围,从而为她的“都市风情画”注入了日常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4.
"怨恨"是张爱玲小说研究的新判断,是张爱玲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张爱玲不但反抗与怨恨中国传统弊端,同时也反抗与怨恨西方现代文化缺陷。在女性人性恶的文化建构中,张爱玲小说具有极大的怨恨体验。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充满着苍凉、哀婉的色调。她们虽然悲剧类型不同,有人格扭曲的虐待狂、金钱树上的"攀枝花"、命运捉弄下的投降派、风月场上的牺牲品等,但其悲剧根源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世态的炎凉、人性的弱点和欲望的膨胀。认识其悲剧性,可使人重新审视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从欲望出发,确立女性的性别身份,成为法国当代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的主题。其“欲望”,主要指女性追求自身价值与本质的实现。它的对象既有自然生理性的目标,更主要是精神性的目标。“欲望”常常以“情”的形式———爱情和激情———呈现出来。在杜拉斯的文本世界里,作为内心情感欲望的抽象符号的人物,大多数为女性,多具有“边缘人”的身份。这种身份显然是由男性权力强加的,具有一种象征性。她们的“病”是拒绝压抑,她们的“疯狂"是反抗束缚。通过写作,女性的主体性发挥获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实现了对文化、政治和生活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金锁记》是旷世才女张爱玲的一部挖掘、探究女性人性的作品。张爱玲虽然只着墨一家人的生活,但20世纪上半期国人的精神岁月却在这里聚焦。曹七巧则是这里的焦点,她是张爱玲以非凡的艺术魅力塑造的一个因爱的失落和情欲的无法满足而泯灭自我、泯灭人性的女阿Q形象。张爱玲揭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情欲的束缚和压抑,并发现了人性的自私与丑恶才是毁灭一切的根源的“女性原罪”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学文本中女性的身体成为建构其主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体、欲望的觉醒具有反抗男权、颠覆既有的性别秩序的意义。张爱玲的小说具有独特、鲜明的女性视角,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文本所具有的对男权文化的反抗和颠覆性质。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与施叔青分别在20世纪40年代与80年代创作了多篇以香港为题材的小说。她们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指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女性原始而又恒久存在的“原罪意识”。在物欲和情欲的支配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无法活出自我,逐渐沉沦下去。而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虽然曾一度沦为物质的俘虏,但大多能走出来自省,从欲望中觉醒,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0.
“色”、“才”、“情”三者的合一,构成了才子佳人小说理想的女性观,这种理想女性观有别于前代文学。受明清时代文化氛围与社会风尚的影响,才子佳人小说“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观体现的是时代的呼声和个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层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说赋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质素———才情,在女性观上较以往文学有所超越。同时,此类小说又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的,其理想女性观仍是男性话语的产物,显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对理想女性的全面诉求与文化书写,女性由此再一次被异化,沦为被“凝视”的对象和“他者”。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及其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交际花类型的女性形象、心理变态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知识份子形象构成张爱玲小说的三类典型形象。在对这三类人物形象的描绘中,张爱玲对人性作了非常"现代"的感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西方文化的涌入给中国的人性世界带来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文化语境一直存在着性别盲点 ,尤其从原型文化视域观照性别历史传统及其经验时 ,女性自觉意义上体认的性别意识 ,是一种神话性质的虚假与苍白 ,张爱玲及其创作较早地剖露了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茉莉香片》、《心经》等作品反映了人的成长历程,冷漠、不幸、荒诞、错乱是其主色调。成长者的心理或无 奈,或变态,或轻狂,或自毁。这些,源自作家对人生、人性的悲观和失望。导致作家悲观和失望的是她的坎坷的人生经 历,特别是她早年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金锁记》由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突出在对主题改编中的男性意识作者将原作对于人性苍凉的揭示改写成反对封建专制主题,呈示出编导异常鲜明的男性意识。  相似文献   

15.
石杰的小说在人性欲望的表现上展露了最自然的生命状态,充分显示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刻体察和理解.这有赖于作家总是将自己的视野投放在生命的最底层,将笔触伸向那一群群构筑着社会的大结构而又处于社会边缘的"原始部落".浓郁的文化色彩是她的小说的突出特征.象征的成功运用使得她的小说同时具有了神秘性和魔幻性.  相似文献   

16.
三仙姑和曹七巧不是完全同类人物 ,不能认为赵树理丑化了三仙姑 ,张爱玲却创造了与祥林嫂并列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实际上 ,三仙姑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 ,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形象 ,赵树理对她进行讽刺批评并写出她的思想发展是无可指责的。而曹七巧只是一个只有变态心理和变态行为而缺乏真实个性的人物 ,她的极端和复杂不是从生活中来 ,而是张爱玲主观编造的 ,张爱玲在对曹七巧的描写中无形地流露了她的贵族心理 ,投下了她的心灵阴影  相似文献   

17.
萧红对于女性生活命运的表现是独树一帜的,写出了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给她们带来的种种不幸,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萧红的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和为其提供养分的现实土壤,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化思路融入到了她对妇女命运的表现中,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对妇女的精神奴役,这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同类题材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时期的一位代表性女作家,走向历史是铁凝在转型时期选择的策略.她在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和《笨花》中,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角度阐释女性的历史命运.以世俗化的日常生活情态解构历史,同时还原和建构女性历史.她采用女性的言说姿态,体现出女性历史叙事的主体性,描绘了女性视角下独特的历史风景,率先完成了女性作为“人”和作为“女人”的双重主体价值的建构,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对女性世界的体认 ,对乱世人生的感悟 ,都极富别具一格的女性色彩 ,她的小说中也相应凝聚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月亮的意象及家庭婚姻两方面 ,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