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海量数据,改变了传统的舆论环境。网络舆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联系群众和开展工作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网络的两面性也表现在网络舆论上,网络舆论形成的舆论导向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网络舆论的负面效能使谣言、虚假信息盛行,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因势利导,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网络舆论场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方面的引导,使网络舆论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能,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开放性在赋予人们更广泛话语权的同时,也为非理性舆论的迅速汇集创造了条件,这就使"媒介审判"有了新的变化。这种网络媒介审判的影响甚至已经超过传统媒介审判。论文简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所产生的新变化,并为防范网络媒介审判产生负面影响提出了几点参考对策。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在公共关系领域,网络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早在1995年,英、美公关协会的年度研讨会上,国际互联网对公关业务的影响就被列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进行了探讨。公关与舆论一向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关系的实质就是组织舆论的艺术。在网络公关中,网络舆论同样是组织拓展公共关系的重要方面。在互联网络的影响之下,舆论与公关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果能够掌握引导网络舆论的手段,必将对组织形象的塑造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自媒体时代,网民已经成为政府部门需要关注的群体。无论是举报腐败、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还是虚假信息举报,该群体都已成为政府监管机构处理网络舆论问题的有力助手。网民在国民经济和民生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推动了电子政务的不断升级和完善。然而,在自媒体背景下也会产生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网络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合理有效地指导。怎样利用自媒体保证主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如何监督和引导自媒体网络舆论的独特优势和突出特点,显然已成为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途径发表言论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政治活动的重要方式,借助网络这一平台网络舆论得以发展并兴盛起来。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逐渐表现出正反两个方面。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好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以迅猛之势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体格局日新月异,终端载体层出不穷。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更多的民众借助网络舆论,让不同社会群体都有了利益表达的通道,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帮助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去塞求通,活血化瘀。但是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互联网给政府的事件处置及舆情应对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日渐凸显,在部分青年群体中存在潜在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倾向。分析发现:从问题的出现或偶然性事件的刺激到多数个体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再到"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最终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是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的基本形成机制。如此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不可避免地对国家、社会、制度和青年自身产生一系列的危害。网络语境下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引导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题:应该正视青年的爱国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立足祖国长远利益,培养青年的理性爱国情感;增强舆论引导,减少青年非理性情绪的蔓延,对青年的网络极端化爱国主义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相似文献   

8.
现在最能让北京孩子疯狂的地方就是东方广场的“索尼探梦”了。在“索尼探梦”出现之前,其实在北京的“宜家”旁边已经给孩子们盖了一个“科技馆”,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像香港的那个科技馆.只是因为刚办不久,暂时没有香港的那个引人入胜。但这已经很好了,因为我小时候连这个都没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因其非线性传播的特点以及它双向传播的特征,使得传统媒体时期单一的舆论场被打破,出现了多元的舆论场,其中,网络舆论场开始呈现出与官方舆论场抗衡的趋势。刚刚落幕的2016年春晚充满了争议,官方评价它是一场完美的晚会,而网民却大力吐槽。互联网时期造就了舆论场的分裂,但同时也给舆论场的重建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舆论开始深刻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婚恋观也开始形成自己的认知及理解,但受网络舆论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可避免会产生错误认知,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极有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阚文婷  肖创海 《职业》2018,(24):28-29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舆论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对高校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行为特点,提出高校的舆论引导策略应从建立有效的舆论监控预警机制、研判网络舆论、线下调研、培养"意见领袖"和舆情引导专职队伍以及及时公开信息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卢祎 《现代交际》2012,(3):97-98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舆论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论述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利与弊,并提出了适当的建议,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杨柳 《现代交际》2012,(6):49-50
日本礼仪拥有令世人广泛称道的独特魅力。魅力之独特在于其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传统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后进国家的共同课题。日本在现代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明治时代,对待传统礼仪文化的方式奠定了进入现代化社会后对待传统礼仪的基调。社会意识与舆论是决定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学校及社会教育是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明治日本积极从传统中挖掘礼仪精华并使之得到了弘扬。本文试从礼仪社会意识与舆论、学校及社会礼仪教育、茶道复兴与女性礼仪三个层面探究日本传统礼仪得以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在纪念甲午海战120周年的日子里,反思这场决定中国近代命运的大海战,感触良多,从目前掌握的相关资料看,中日之战的胜负在战前已经初见端倪,从某种角度看,日本战前的公关策划是其取胜的关键所在。舆论操控显公关端倪战争是政治、经济、文化之延续,舆论操控是关键。"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脱亚入欧,全盘  相似文献   

15.
韩瑞芬  马海青 《职业》2022,(4):19-21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直接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媒体融合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媒体的有机整合。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技工院校党组织要不断改进理论学习工作,借助媒体平台丰富党员理论学习形式,增强党员学习实效,夯实技工院校党建工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有不可小觑的网络舆论影响力。同时,作为法治化进程中重要的环节,司法审判与网络舆论的互动越来越频繁,司法审判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密切关注。本文将在探讨当下网络舆论特点的基础之上,分析其对司法审判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并对网络舆论如何起到正确的监督作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网络舆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本文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探究,并对网络舆论做了几点社会学思考.认为对网络舆论的分析应该置身于社会系统中,同时必须注意到语言生产与语言习性、资本和场域之间潜藏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将索尼与松下等其他日本厂商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索尼的价格水平远远高于它的同行。这一点令人大惑不解:日本公司在进入市场时,总是有意识地采取廉价战术,以保障市场占有率,索尼公司何以反其道而行之呢?答案在于索尼的创造性营销手法。索尼了解到,当产品的质量、功能以及配销模式都与其他公司相差无几时,公司的形象是差异的唯一来源。长期以来,索尼在公共关系和促销上花了不少心血,竭力塑造出了高人一等的企业形象。只凭这一点,索尼的定价水平便可比它的竞争者高出5%至20%而不怕得  相似文献   

19.
李洁 《公关世界》2023,(6):25-27
网络意见领袖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代表性角色,其舆论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而言意义重大。因此高校要在掌握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能力、信息传播能力、信息生产能力三大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在明晰高校教育应正视大学生群体的娱乐主义思潮、满足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需求、强化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意见领袖意识三大现实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成立专业团队、搭建高校平台,开展全员活动、营造积极氛围,完善评价机制、提升综合能力三个方面在高校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好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以及近年来网络不断深入高校,大学生成为网络文化生活的主体。随之而来的网络舆论已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深入分析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着重从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网络舆论的双重作用,以及如何克服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