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论柳永词的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9(3):24-28
柳永词的景语如画,他以游宦中经历的山川自然之景入词。其景语讲究构图,组成有意味的形式有三:为平远森秀的境界、高远阔大的境界以及高远阔大之景和平远森秀之景合而为一的境界。景语以空间感和时间感的交织组成物理时空,从而映衬心理时空。其景语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2.
谷青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1-86
柳永的词中蕴含着三重理想境界,以民本、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自然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追求独立真我的人格理想。三重境界体现出儒道结合的思想特点,彰显出词人外儒内释老的思想倾向及其作为士阶层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3.
谢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85-89
词于诗为别体,多抒写男女之情,且发展出一种更坦率的抒情方式,但"以雅为宗",却是两宋文人词逐渐凸显的旨趣。词在宋代既为配乐传唱的流行歌曲,自然有市井闾巷之歌与文人雅士之曲的分野。宋代都市经济繁荣,说书、杂耍、歌舞等通俗娱乐艺术成为都市的一大行业。而文人迎合市场需要,以市井语入词,以世俗之语写世俗之情,成为一时风尚。本文以柳永、秦观、黄庭坚、石孝友等文人词为例,分析宋词的俚俗化现象,以揭示中国俗文学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论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谢林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249-250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关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西方文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姚斯从读者的期待视野入手展开其接受美学理论的阐述,“期待视野”是了解接受美学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何为“期待视野”,接着分别论述了“期待视野”对于作品的“接受”和“生产”的重大意义,文章最后指出在姚斯的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理论之后,“期待视野”仍始终贯穿着文学接受的主要问题,是联结各环节的中枢,从而最终展示了“期待视野”理论作为姚斯最重要理论文章的“方法论顶梁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梁爱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82-86
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策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述方式.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叙述的一大特色.从角色上它可以分为角色和非角色叙事两大类,从叙述人角度又可以分为纯儿童视角与准儿童视角.在这些别具一格的儿童叙事中,自然富有了灵性,人际更为简单而纯朴.儿童叙事视角的运用营造了一个烂漫的童话般的世界,而叙述视角的动态性、话语蕴藉的多维性则使小说文本更具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复调"的美学意味.它刷新了读者的审美视野,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一方乡民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6.
曹文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0-42
“期待视野”是尧斯接受美学理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概念,是指由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它意味着接受者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文学作品所能达到的理解范围。文章分析了“期待视野”的内涵,认为“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是相互作用的,人们的“期待视野”与新作品之间存在着一个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7.
周建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71-173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在内容题材上.他善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在情感上,他怜惜女性同情弱者;他敢爱敢恨,直抒胸臆,在词的艺术加工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信手拈来。在语言上,广用口语,俚语入词。也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繁盛景象。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词在内容、词体和手法上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8.
花间、南唐词是唐五代词创作的两个高峰,然而花间、南唐词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呈现出两种不同情况:花间词的叙事视角多用无聚焦视角,而南唐词则以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为主。地域文化差异是影响花间、南唐词叙事视角选择的主要因素,影响的媒介是地域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贺亮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独特审美视角之一是城市人的现代意识的视角.沈从文一方面留恋乡村厌恶城市,另一方面,乡村的愚昧与落后加上难解的政治情结让他潜意识里又向往城市文明,蕴涵他对整个中华民族前程的忧思,表达他重造"民族的经典"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蒋芝芸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6(5):18-21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词的繁荣是其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宋词的繁荣从多方面展示出来,就审美趣味而言,重点体现在雅俗共存上:它呈现出由雅俗兼容并存向崇雅黜俗的方向发展的态势。这是与中国古代文化自中唐后由古典形态(典雅化)向近代形态(通俗化)发展的总趋势不相一致的。此种状况反映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曲折性,对宋词本身而言则是利弊相依的。 相似文献
11.
王辉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5):79-83
柳永的生年、及第时间、宦历与卒葬地等问题,有必要进行重新考察与辨证。柳永生于公元987年,于公元1031年登进士第,其卒后由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与陈朝请共同营葬。《镇江府志》所载泗州判官、著作郎、太常博士诸职,均非柳永生前所任,所谓的《宋故郎中柳公墓志》,乃系一篇伪作。 相似文献
12.
王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3):60-64
通过四个方面,即离别场面设置、离别场面中的离别意象、离别的过程、柳永的自我意识,对柳永五首专写离别场面的词作了探讨,力求找到柳词对别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房日晰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2):86-90
欧阳修的艳词多写下层官吏与妓女之情,柳永的艳词多写落魄文人的狎妓;柳用长调笔法,铺叙延展,欧用小令笔法,遗貌取神;柳以平面叙述,突出人物心态,欧以立体描写,突出人物声情;欧追求雅正,柳不免卑俗;他们都向民歌学习,使其走向艺术生命的旺盛。欧的艳词得到后代文人的曲意辩护,柳的艳词受到种种不应有的责难。 相似文献
14.
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辉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7(1):8-12
苏轼为宋词用典的开创者说由来已久 ,实则乃误。《乐章集》中大量的例证表明 ,柳永才是宋词用典的第一人。柳词用典 ,以事典为主 ,语典次之。其中 ,事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 ,语典则以化用六朝与唐代诗人的诗句为主。一词数典 ,一典数用 ,形成柳词用典艺术的一道风景线。柳词的大量用典 ,是其由俗变雅的一个重要标志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宋词在形成新脱圆倩、纤丽峭拔的语体风格的过程中 ,柳永词在宋代大文化背景的濡染下 ,由对传统辞章进行历史整合的书卷气、按词体的规定性组合渊雅博炼词汇的音乐性 ,以及在此基础之上 ,形成的相当稳固的词体语言系统所构成的语体风格 ,对后世词体特别是宋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丛彬彬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1):94-96
柳永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柳词的俗主要表现为: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坊曲生活;语言上,采用大量民间口语,极为通俗;词牌的运用上不墨守陈规,独创较多;词风则是侧重叙事的完整和描写的细腻,力戒艰深晦涩。同时柳永用雅词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写俗词,更使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武晋红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85-87
柳永自幼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成年后又受都市新文化的熏陶。可以说,儒家思想与市民意识的激烈冲突陪伴其一生,其命运也被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18.
郭红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3):59-64
"浪子"是北宋词人柳永的身份标识之一。这一标识不仅使柳永迟迟不能得第,而且为其日后的仕进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考察发端于《鹤冲天》一词的浪子行迹和由失意士子到无行浪子的过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是不能不加以重视的。大致来看,柳永自我理性的缺失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功名"的讥刺超出了"怨而不怒"的儒家规范;没有看重统治者对于士子的修身要求;对封建士大夫所标榜的雅文化缺乏自觉意识;没有参透朝廷逸乐政策的玄机。 相似文献
19.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4):81-89
柳永的词涉及到自然景物、都市风光、男女欢娱、离别悲怨、羁旅穷愁、咏史怀古等多方面的内容 ,与这些内容密切相联的是一组组令人赏心悦目的的意象群。柳永正是通过对诸多意象的描绘和组合 ,构成一个又一个色调不同的画面 ,表现出悲欢离合之情、得失升沉之慨。柳永对都市风光、离别悲怨和羁旅穷愁作了大量的描写 ,并把咏史怀古的题材写进词中 ,不仅拓宽了词的内容 ,而且扩展了词的意象 ,创造了高远的意境 ,对苏轼等人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