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元代名臣张养浩的生平及诗文创作成就进行了考论,认为张养浩的退隐是其知识分子人格与官场的冲突所致,其生平经历有超越传统知识分子儒道互补范式之处。其散文追随姚燧,取法韩愈,诗歌则兼学白居易之通俗与韩愈之险劲,在元代文坛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元代中州籍散曲作家有作品流传的共8人,其中前后期各4人,且不乏像王恽、姚燧、钟嗣成这样的大家。他们不仅在中州本土参与了散曲的创作,寓居他乡时又将这种创作传统带到了寓居之地,对散曲艺术南北创作个性的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州士人的遭遇,是华夏民族在蒙元时代悲惨遭遇的缩影;他们以散曲写景咏物、言情抒怀、交际祝颂,而借散曲发抒其不平之鸣,则代表了元代散曲创作的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3.
南宋王朝崖山覆亡之后一个月,元军在各地仍然遭到宋朝军民不同程度的抵抗,在江西南安也发生了激战。激烈抵抗的结局,各种方志的记载是遭到了残暴屠城,《宋史翼》也如是援引,而《元史》的记载却是“不戮一人”。截然相反的记载,孰是孰非?追溯史源,《元史》的记载取自姚燧的一篇神道碑。神道碑将确曾发生的屠杀变得了无痕迹。姚燧是元代拥有深厚道学渊源的文坛大家,神道碑的记载也被取信。颠倒事实,固非信史,除了受寓目资料的误导外,仁爱止戈当或为姚燧改写旧事之主观动机。无论如何,改写的事实进入主流史籍,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文献以及清代几部新修元史均蹈袭其说。此件个案,引发研究之际如何追寻历史真实的思考,对碑志载笔的警觉和对方志史料的关注也被再度提示。  相似文献   

4.
姚燧的散文,为文主张文道合一,宗法韩愈,以绍秦汉,论文主张文气说,他的散文创作风格刚劲雄放,语言古雅深邃,叙事简约,代表了元代前期北方散文发展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5.
姚燧散曲析     
姚燧是元代前期著名的古文家,以散文见称,然而其诗词曲各体皆工,堪称一位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散曲大致可分三类:叹身世凄苦、抒相思之情、发隐逸情怀。感叹身世之曲感情真挚、深沉苍凉,相思之曲清丽婉约、深情绵邈,隐逸之曲清新淡雅、意境悠远。  相似文献   

6.
吴江徐燧是清代乾嘉时期较为重要的戏曲家,以创作《写心杂剧》和《镜光缘》传奇而著名,然而对于其生平事迹和文学创作的实证研究仍有许多薄弱之处.本文针对前人成果之不足,借助方志、别集、戏曲作品、郡邑总集等文献资料,对徐燧的籍贯、生平、交游、心态均有新的揭示,并钩稽出其诗歌、道情作品多篇,对其戏曲创作过程和版本的认识也更为细致、准确.  相似文献   

7.
姚燧是元前期著名散文家,其文学思想是在传统儒学和理学影响下形成的。儒学是他复古的动力,使他重视文章的内容和价值,以"高古"为尚,有浓厚的返古色彩;文学是他认识的大范围和自身特性;理学促成了他的这种认识,也限制了他的文学创作,使他重视思想认识,推重"性情之正"、"气粹而正",并以此来厘正文坛的意义。在元代散文发展中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1 姚燧《牧庵集》卷4《送李茂卿序》把元代主要入仕途径归纳为三条:宿卫、儒、吏。由宿卫入仕者“十之一”,由儒者“十分一之半”,由吏者“十九有半”。元人这一类的记载为数甚多,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即元代各级官员之中,汉族儒士所占比例非常之小。而对这一部分入仕的汉族儒士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具体而言,入仕的汉族儒士也分两类不同情况。《元文类》卷40《经世大典序录·治典·  相似文献   

9.
元人郝经文学主张渊源及其内涵火玥人近几年,学术界兴起“元代文学研究热”,许多学者就元代诗歌、元代文论诸方面尽述己见,使元代文学研究摆脱了以往薄弱的状况,成为日益受人关注的新领域。在整个元代文学研究中,活跃在元初北方诗坛上的诗人及其作品颇受重视,成为研...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由于"文学"概念正经历着由广义到狭义的转变,而理学研究又饱受冲击,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得到开展.50至70年代末,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成果寥寥.8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元代理学研究的长足进步和元代诗文、元代文学批评研究等的进展,理学与元代文学关系的研究进入一个较为自觉和相对兴盛的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理学与文学思潮、理学与文学创作、理学与文学批评、理学与文学接受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虽然还存在种种不足,但所取得的成绩仍然相当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元代邮驿的方方面面,有通史性研究、区域性研究,也有驿路、驿站及元代牌符方面的研究,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表明元代邮驿史的研究大有可为。对已经发表的元代邮驿史研究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总结,探讨了他们的不足,对未来元代邮驿史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只有不断进行阅读、比较、借鉴,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合理运用古籍图书、文牍史料,元代邮驿史的研究才会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刘时中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但其生平仕历极为复杂,难有统一定论。元代可供考证的刘时中共有五位,但从年龄、姓名、阅历、籍贯等方面考察,作为散曲家的刘时中应为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古洪刘时中之所以与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产生混淆,皆因杨朝英在编著《阳春白雪》时随意标注作家姓名所致,且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确实有在"古洪"生活的经历。考究山西石州宁乡刘时中的诗、文、曲,以及与之交好的姚燧、卢挚、赵孟頫、杨载、张可久等人的经历,可知作为元代散曲家的刘时中生于1270年左右,曾为湖南宪府吏、河南行省缘;1311年入大都,被举荐为翰林待制,其间兼任太常仪礼院博士,后受排挤被贬为浙省都事,晚年辞官归隐,1352年左右卒。  相似文献   

13.
马燧家族在中唐德宗朝煊赫一时。随着马燧的殁亡,其子孙难守家业,三世即离析衰败。通过史传、墓志等材料,可大致窥见马燧家族由盛而衰的这一过程。韩愈早年衔恩于马燧,又与燧子畅友善,集中多篇文章可见韩愈与马氏三世之交谊。除了《猫相乳》、《殿中少监马君墓志》一类纪实文字外,元和元年所作的《城南联句》也寄寓了韩愈对马氏家族极盛而衰的叹惋。韩愈这些作品的命意,可以借助马氏三世行实之梳理予以进一步体认。  相似文献   

14.
庆贺蔡美彪先生八十华诞"元代民族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7月26日至28日在西北师范大学和河西学院召开,来自海内外的90多名中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元代蒙、汉、色目诸民族与多元文化;元代西部地区的治理与开发;黑城出土文书、《至正条格》等新史料与元史研究的拓展。学者们围绕着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元代乃杂剧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发展的黄金时期。杂剧家们感怀时势,或以人寄言,或借人抒怀,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塑造出一批鲜明生动、类型多样的人物形象,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特殊形象。历年来,这些人物形象的研究渐渐受到学者们的青睐,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元杂剧人物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阐述,留下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试从形象类型化、形象成因、形象意义等方面着手,对学术界研究元杂剧中人物形象的硕果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5,(5):1-6
汉简中关于甲渠候官烽燧名称的材料极为丰富,以实名隧与序数燧为中心进行研究,可以对早期中国边塞防御组织有新的认识。甲渠候官的实名燧、序数燧的职能,主要是防御和候望。分而言之,甲渠河南道上塞的部分实名燧承担着通邮的职能,而甲渠河北塞的序数燧和部分实名燧目前难以探求到其区别于前者的独特职能。甲渠候官的实名燧、序数燧的命名特点与秦汉时代的人名、里名有相似之处,如体现汉匈关系对立、追求武功、追求长寿和吉祥等。燧名和里名的命名或许还有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许衡是元代北方学者,位至国子祭酒、集贤大学士、中书左丞,开创鲁斋学派,被奉为元代理学宗师。德安之战后,许衡自姚枢处获睹程朱著述,得以研习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诸书,并"一以朱子之言为师",实现了其平生治学的四书学转向。许衡一生受到孟子学的很大影响,在孟子学理论上也有所创获。从态度上讲,许衡曾明确表示"愿学孟子",以为孟子仁义之学"不可须臾离也";在孟子学的核心观点如人性论、夷夏观、君臣观等方面,颇有可观之处;许衡一生之出处进退与政治思想,亦受到孟子学的重要影响。从许衡之孟子学,还可以看出元代理学和会朱陆、开启明代心学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关于老舍幽默风格的研究取得显著成果,可将其大致分为创作研究、形成发展研究、比较研究。创作研究立足老舍的幽默作品及理论创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多重价值;形成发展研究追溯老舍幽默的渊源及历史际遇,勾勒发展轨迹;比较研究探讨老舍的幽默同国内、国外作家幽默的异同,凸显老舍幽默的特质。这些成果有助于深入认识老舍独特的幽默艺术风格,同时,当下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还需新老学者们持续努力,推动该研究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元代赋的全面整理应以辑佚和校勘为最重要的工作.《全元文》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允为现阶段元代赋最佳的集成性成果.当然,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全元文》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收现象.对此,已有学者做出补辑.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续辑元代佚赋22篇,并对佚赋的基本内容及其所涉辑佚源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考证.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以后,学者们开始重新翻译和研究赛珍珠的作品,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且,赛珍珠也重新走进大学本科教学课堂.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首次在研究生层次开设了"赛珍珠研究"的选修课,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一批新的赛珍珠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