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不仅创造了光辉不朽的文学艺术美,同时在他对广泛的文艺问题的杰出论述中,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美学遗产。本文谨就鲁迅在倡导革命美术运动中所发表的主要论述,对鲁迅的美学思想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现象与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性范畴,然而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对二者的论述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困扰教师的教学,还会误导学生错误地理解一系列与其直接相关的内容。深入剖析这些问题,澄清其中的模糊之处,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早就告诫后人:美是难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美的本质问题确实是一个难解之谜。然而对于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无法迥避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曾困扰我多年,现在谈谈我学习和思考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美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体育美学是美学的一个新分支 ,离不开美学的基础原理和规律。体育趋向于美 ,美渗透于体育。体育和美学联系在一起 ,是体育科学发展中的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社会和哲理的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探究 ,才能达到一个成熟、深刻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由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同,王国维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叔本华美学.通过对康德、席勒美学思想和中国古典美学的吸收,王国维形成了新的美的本质观,即美(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和道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对自然生态的肯定性联系,是生态技术美的一级本质,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态的肯定性联系,则是生态技术美的更高一级的本质。生态技术美本质的这两个层次,归结到一点,就是科学技术对人的肯定。其具体表现就是科学技术在跟人的联系中所显现的有用性与体验性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协调和结合着美感外观的“功能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技术美的本质是以善为内在特征,以真为存在形式的。技术活动是人类情感表现的特殊方式。因而,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修养,促进劳动者的高级情感的孕育和表露,对于技术美的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学研究的方法,从原则上说,当然只能是唯物辩证的方法,即分析对象本质中矛盾的方法。但是,对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审美经验几乎人人都有。科学只能沿着从已知到未知的道路探索前进。既然审美经验人人都有,我们的探索就从分析审美经验开始。审美活动当然离不开审美主体,同时,审美也离不开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两者缺一,就不能构成审美关系,而没有审美关系,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比方说,一千二百年前,中国有个绝代美人杨玉环。但是,我们今天谁也没有见过她究竟如何美法,因为,有杨玉环那个审美客体的时候,还没有我们这些审美主体。反过来说也一样,有我们这些审美主体的时候,审美客体又早已不存在了。审美活动离不开审美关系,那么,审美关系里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比方说,一个20多岁的青年,准备为自己挑选对象了。一般说来,他希望对象能够符合他的审美观,于他有利。如果对象很丑,他就不会中意。因为这样的对象于他不利。所以,就审美主体来说,美的对象总是于他有利的。鲁迅曾经说过:“美的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底愉快的根抵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美的本质,乃是人类探索了数千年至今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千古之谜”,美的本质问题之所以难以解答,从客观方面讲,由于美的现象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美的内涵又随历史进程而不断深化拓展,这必然给探索者们带来概括上的巨大困难:从主观方面讲,以往的研究者们,均喜欢用简短的一句话来概括美的本质,这样的概括,往往只是抓往了美的本质的某个层次,某些侧面,而无法对美的本质作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 本世纪初,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事物  相似文献   

10.
1992年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有些同志根据本质内容的“五句话” ,片面地认为“公有制”不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而实际上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一是有其历史的原因 ,是为了纠正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这个问题“左”的错误。二是针对人们对特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怀疑 ,为进一步澄清人们思想中的混乱 ,坚定改革开放和创办经济特区的信心和决心。事实上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邓小平同志都多次提出公有制是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根本的标志和属性。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的东西就是事物的本质。因此 ,我们应该全面地、连贯地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想 ,从而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1.
现行美学原理教材涉及科学美问题时,往往引用科学家的描绘和感悟,缺乏学理层面的梳理。我们从康德的目的论思想出发,认为科学美是科学家将目的论判断力这种反思性能力运用到了科学认识动之中而产生的。主体在科学认识活动的不同维度运用目的论判断力会导致不同类型的科学美感产生,而科学美反过来也会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对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契诃夫(1860—1904)曾作过多次评论。这些评论见解在当年曾发生较大影响,其所持的文艺批评原则及其著名论断,至今对于我们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托尔斯泰有真诚与粉饰的两面 在一九二八年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中,有一些革命文学倡导者,在国外文艺思潮影响下,曾经“称托尔斯泰为‘卑污的说教人’”,指斥托尔斯泰因推行人道主义,“剥去政府的暴力,裁判行政的喜剧的假面”的“很不彻底”。对此,鲁迅颇不以为然。在鲁迅看来,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司马迁是“文豪”.“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司马迁在写史形式上的创造与革新;“无韵之《离骚》”指《史记》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主指内容。鲁迅认为《史记》的成因是;家学渊源、社会实践,李陵事件的促使、时代使然。还认为《史记》艺术上“爱赋”、尽小品性能、注重情感力量。鲁迅要求青年读《史记》。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海派     
在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作为文学派别而存在的海派曾发生过广泛的影响。这个派别萌蘖于十九世纪后叶“十里洋场”的上海,至建国初消弭。它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创作了成千部小说,有些作品产生过家诵户读、街谈巷议的轰动效应。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投身文坛的一些青年也深浅不一地受到海派文学的浸润。面对这样一个持续时期长、作品数量惊人、且占有较大消费市场的派别,作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奠基人的鲁迅不能不对它有所关注与批评。由于新文化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任务的繁重,鲁迅尚未有时间和精力对海派文学作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但凡著文论及海派之处,均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学习鲁迅有关海派文学的论述.有助于我们了解海派文学的历史渊源、海派文学创作的特点及它受褒或抑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十分重视民间文学。虽然他在这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著,但是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却散见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的片段。这些理论片段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触到的问题又非常广泛,把它们缀合联贯起来,就可以成为一套相当完整的民间文学理论体系。在民间文学理论的园地还呈现着荒芜的现象,民间文学还没有普遍得到正确的理解的今天,整理和阐述鲁迅先生有关民间文学的理论,是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论焦先     
镇江焦山,传说是因汉末处士焦先(光)隐居于此而取名的,今天山上还有他的遗迹.他是个奇人.皇甫谧称他“扩然以天地为栋宇,羲皇以来,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鲁迅在他的这段文学活动时期,正是外国各种文化思想涌向中国,并在与古老的民族文化的相激相荡中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改造.在这中间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民族传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传统的关系,是一个相当陌生而又无可回避的问题.鲁迅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开始于日本留学期间,以后也一直没有中断过.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鲁迅,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论孔子     
一、批判孔子及其思想的反动实质1、所谓“仁政”“王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对于艺术典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辩证关系,有一系列精湛的论述。重温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理解,彻底批判“四人帮”炮制的“反真人真事”论等修正主义谬论,沿着毛主席《讲话》指引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一艺术典型从何而来?鲁迅对此作了明确的唯物主义回答:一切艺术典型都来源于实际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鲁迅  相似文献   

20.
鲁迅生于清代末年,甲午战争的时候他已十四岁了。这次战争的失败,不只是大量的赔款,而且台湾省也是这次割给日本的。过去以天朝自居的堂堂东方大国,竟然会败给蕞尔弹丸的小日本,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孱弱已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因而瓜分中国的声浪,甚嚣尘上。 当时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先进人士,看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已濒临危急的时候,于是大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