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生在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学术活动的价值和规范进行道德感知、判断和评价,形成记忆和理解,产生学术道德认知,学术道德情感反映了其学术需要及其学习和从事学术活动的价值倾向,学术道德信仰是其对学术的根本目标、学术道德的根本目标的信服和尊崇,最后,在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仰等道德品质诸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学术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道德情感呈现出缺乏知行合一的情感认识、自身道德情感逐渐走向内敛、道德情感存在情绪化与矛盾性的态势,并诱发了诚信缺失、道德冷漠、价值观扭曲等失德行径。究其原因,乃大学生自身缺乏道德情感经历、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失败和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所致。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应注重实现知识传递与道德情感培养相结合、道德情感培养与道德实践活动想结合以及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强化外部道德影响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管理伦理的逻辑中心在于道德主体的形成和建构。道德主体是道德内化与外化在管理活动中的枢纽,是“善”的本质的体现。管理伦理中道德主体的建构路径有三:道德认知形成,即对道德内涵和规则的学习、体认和理解,对道德善、恶的一种自我知觉和体认,对道德目标、责任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道德情感建构,即主体对管理情境的情感直觉与体验,以及对管理角色的情感想象与理解;道德目标实现,即管理目标实现。其意义在于:重构管理者的道德精神本源,增强对管理道德情境的适应功能,实现管理过程中的道德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通常都要通过道德判断之“应该与否”的断言引导社会舆论才能实现,所以,在道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道德判断成了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制约,道德主体在对道德客体的道德判断中常常会出现误判现象,从而严重地妨碍着道德净化社会风气作用的有效发挥。在道德判断中,道德主体能否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先行调整好自身的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能否通过事实认知和道德认知正确处理道德主体与道德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否在不同甚至矛盾的道德知识之间进行合理地权衡,乃至能否在处理复杂情况下道德当事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效果之关系时正确地选择关注的重点,都应该是如何避免道德误判从而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本问题。若是处理好了这些基本问题,那么,我们就能在提升道德判断准确性的基础上更为有效地实现道德之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的非认知化是20世纪伦理学非形而上学化的体现传统认知主义道德判断以自然主义即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划分特征,现代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则以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否定,以及情感主义对直觉主义的改进为标志从价值的方面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看待道德判断的性质,是现代伦理学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主要特点一传统自然主义由于摩尔直觉主义的批判而走向衰落,情感主义借助哲学中语占学的转向实现了伦理学由传统向观代的转型。但另一方面,伦理判断是否一定表现为情感判断,由此而引起的分歧,又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出情感价值主义判断取向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伦理学起始于摩尔直觉主义对自然主义的批判。自然主义坚持道德判断可以还原为事实判断,直觉主义则声称"善"不可定义。情感主义反过来把道德判断看作主要是一种情感判断,力图从价值方面而不是经验方面来理解道德判断的性质问题。非认知主义进一步发展了情感主义的命令性语句样武,并由此揭示出造成传统伦理学谬误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道德态度是道德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范畴,它以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态度”的研究为基础,将皮亚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沙夫茨伯利、斯密、休谟主张的道德情感理论相结合,融合中国古代知行关系的讨论,试图建构一种稳定的基于主体道德认知与情感判断之后所形成的行为倾向的图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不足是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对学术道德内容不了解、对学术道德责任不明晰、对学术道德行为不辨识、对学术道德态度不端正四个方面。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不足的原因在于高等院校在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中忽视对其进行道德概念解析、道德判断的引导和道德信念的支撑,因而要从转变研究生道德教育方式、落实研究生学术公正制度、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修养等方面着眼,探索解决研究生道德认知不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道德养成中存在的问题有:个人意识浓厚,社会责任缺乏;功利意识泛化,价值取向扭曲;个人追求强烈,理想信念模糊;参与意识强,自律精神差;社会公德淡化,诚信意识欠佳;道德知行脱节。其原因在于社会转型的时代产物、教育体制固有弊端、大学生自身弱点。为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高尚和谐的校园文化,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