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之际各地的农民军风起云涌,其中最大的两个集团是绿林军和赤眉军,在推翻王莽反动政权的斗争中,他们都作出卓越的贡献.关于绿林、赤眉的起义,大家谈的比较多了,我也不打算进行讨论.与绿林、赤眉军起义的同时,河北农民军大小数十部,见于史者有"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抢(当作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檀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见《后汉书·光武纪》)非常明显,他们也是反对新莽斗争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形成和发展,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头绪的纷繁,材料的凌乱,往往使董理者望而却步.不揣谫陋,利用业余时间,排比资料,试图把它钩画出一个轮廓.作法是以年代为纲,以地理为纬,恢复这段历史的本来面貌.全文计分六部分:(一)铜马军、高湖军、  相似文献   

2.
闽中疆域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三十六郡后,继续用兵匈奴、百越地区,又设置了桂林、象、南海、闽中等郡。闽中郡的设置。《史记·东越传》的记载是这样的,“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汉书·高祖本纪》也提到,“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今以为闽粤(同越)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史、汉二书都肯定闽中郡的存在,因此,后人对于秦置闽中郡问题,向无异说。可是,对于闽中郡的辖属问题,却历有争议,莫衷一是。本文就是试图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是东汉末年进步的政治思想家和重要的历史学家.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荀悦始辟镇东将军曹操府,旋迁汉庭黄门侍郎,和荀彧、孔融等“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积极为东汉王朝的“中兴”出谋画策.他于这期间(建安元年—二年)写成的《申鉴》五篇,即是这“旦夕谈论”的集结.建安三—五年,他任秘书监、给事中.时献帝雅好典籍,“常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乃令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三十篇”(《后汉书·荀悦传》).书成奏上.迁为待中.  相似文献   

4.
切语初探     
一切语,又叫反语或反切语,俗称切音语。切语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隐语(切口),从汉代到现代,都一直存在着。清代学者顾炎武说:“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这里说的“反语”,实际上就是古代切语。切语兴之于东汉,约在公元二十五年以后。黄侃引《世说新语·言语》(实为《世说新语·方正第五》,此处有误)“鬼子敢尔”注:鬼子名温休,温休者,温休为幽,休温为婚。此反语起于东汉中叶之证。”三国时期反语已经流行。《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阎。”成子阁者,反语石子冈也。因为成阁反为  相似文献   

5.
《全清词·顺康卷》第15册郑景会词有《浣溪沙》《美人香》《生查子》与第20册所收女词人黄幼藻的三首同调词相同,应是最早收录这三首词的《众香词》的编选者把郑景会这三首词误为黄幼藻所作而选入.因为黄幼藻只有诗集《柳絮编》而没有词作,清初王端淑编选的专选明代女性词的《名媛诗纬初编诗余集二卷》和周铭专选历代闺秀词的《林下词选》(卷六至卷九为明词),都没有选入黄幼藻的词,卓回编选《古今词汇二编》和朱彝尊、王昶编辑《明词综》也没有选录黄幼藻的词.虽然《众香词》的刊刻要比郑景会《柳烟词》早五年,但在《众香词》刊刻之前的十年,郑景会就广泛邀请词坛名流品题其词集,如果他抄袭了这三首词,很容易被词坛名流发现.从这三首词的词题、词序以及内容、语句和意境来看,也符合郑景会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辞书所释魏晋南北朝词语,尚不完备,故撰写《拾零》,拾遗补缺。所释之义未必尽当,还望赐教。无何为无故、无端之义。今新版《辞海》、《辞源》释此词时,均列二义:一指不久,二指没有什么。惜未列其汉魂以来的常见义。如:《汉书·金日(石单)传》:“何罗亡何从外入。”颜师古注:“亡何,犹言无故。”“亡”与“无”通,“亡何”即“无何”。刘淇《助字辨略》卷二云:“诸无何并是无故之辞,无故犹云无端,俗云没来由是也。”“尚书于果曰:臣诚不识古事,如闻百姓之言,先皇建都于此,无何欲移,以为不可。”(《魏书·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无何欲移”即无放要迁移。“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句日之中,无何而去。”(《高僧传·释道融》)此谓无故离开。“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揔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洛阳伽蓝记·城西·宝光寺》)“无何都崩”,即无缘无故全崩塌,所以视为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7.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子·至理》等都有“中寿”的说法.“中寿”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姑不论.至于“拱”字,几乎所有的本子(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注为“合抱”,有的更注为“两臂合抱”.这些注,其实都不准确.古代比拟树木的粗细往往用“拱把”.“把”是只手一匝,也就是一手合围,“把”与“握”义同.“拱”是两手合围.如《后汉书·崔骃传》:“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聊斋志异·聂小倩》:“又顾殿东隅,修  相似文献   

8.
一、小引日本最早的文字只是汉字,至平安时代始取汉字的偏旁作字母,于是有日本自己的文字.但是日本人做汉诗,却是用汉字的音义来读解,和中国人做旧体诗一样. 日本汉学家内田泉之助于读了《五山文学·江户汉诗集》合集(1966年岩波书店出版)之后,曾发表了他的观感:"或以为国人(汉诗) 之作过于逊色,与中土作家不能相比.但是为了阐扬日本文化,回顾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吸取中土文化并加以消化,怎样以自己的思维,用诗文表现所思的风物事迹,这仍不失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自楚秦迄隋唐,竟陵曾为邑、县、郡之名,史不绝书。竟陵沿革,头绪纷乱,难于稽考;竟陵故城,注说不少,各指不一。本文拟采前人成果,集众家所说,略考竟陵各朝所在,这对于研究湖北古史与古地理,澄清某些记载与认识上的问题,相信不无裨益,专此求教于史地学家与方志编纂者。 一、秦取楚竟陵置县 1.古代学者把竟陵的历史沿革上溯到传说时代,唐李吉甫就以为竟陵“县城本古风城”,为古之风国,(《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传黄帝得风后于此(罗泌:《路史》、廖鸣吾:《楚史》)。此乃传说,无以取信。 2.唐梁载言以为竟陵为《禹贡》梁州之域(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十道志》)。从汉代起,人们就以为这里是古郧子国地,后并于楚,大夫斗辛封此(《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郧国在竟陵地大抵是不错的,战国竟陵邑与郧乡是否问治一处,有待深入研究。 3.竟陵之为楚邑,见于《战国策》。楚怀王18年(前311),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不至十日而距杆关。杆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有已”(《战国策·楚策一》)。杆关当在江上。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筰都夷传·白狼歌》传抄了将近二千年,不可能没有错字的.特别是该歌的“夷言”记音汉字,是复原该歌的关键,是不允许有任何讹误的.清末王先谦曾以《东观汉纪》辑本、官本、《通志》本互校,得出的结果是:“异字方言,转译难明,声读今古有异.《东观记》又仅存辑本,无从定其得失矣.”在三十年代曾有人进行《校考》,把有些原来是正确的字,反而改错了.如出现四次的“多”的注音“邪”字,错改为“那”字.第五句“徵衣随旅”  相似文献   

11.
一、铁保及《联床对雨集稿本》简介 铁保(1752—1824),满洲人,姓栋鄂氏,名铁保.字冶亭,一字梅庵。二十一岁成进士,由编修至两江总督、吏部尚书,《清史稿》有传。他是著名书法家和学者,与翁溪、刘石庵、成亲王称四大书法家,世号“翁、刘、成、铁”,有《惟清斋帖》《惟清斋手临各家帖六册)传世。亦工诗,有《梅庵诗钞五卷》《惟清斋全集》等著作为世所重。曾为《八旗通志》总载,纂辑有《白山诗介》《八旗诗》等乡邦文献。其弟玉保,亦同官翰林,当时就有“翰苑二保”之称。我有幸收藏了铁保的《联床对雨集稿本》,对这部珍本书,无论从那个方面讲,都是值得介绍的。 ’ 《联床对雨集稿本,(以下简称《稿本》),16开,竹纸,半页10行,行20字,楷书誊清,共56页(其中封里空白衬页一页)。封面左上标“铁梅庵诗稿覃阆峰记”,有的笔划墨色已相当暗淡;封面右侧标“朕床对雨集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墨色较新,当系后人成书;封面中下偏右标“东武刘氏少泉谨装”。按铁保之弟玉保字“闽峰’,当为玉保手迹;刘少泉为刘石庵之裔孙,收藏金石至富。正文前,有法式善(1753—1783)录诗四首、信札一、题记一,分别署“法梧门”、“式善”、下钤“时帆”阳文正方印。正文首行标“鹤厅续稿”,第二行标“乙巳得诗十七首”,按着按年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