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化”的哲学及其理论价值──评《艺术构造论》王杰《中国作家》1993年第ZM发表了女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行为艺术}),对行为艺术这种反常的艺术表征方式作出了自己的思考。作家写道:我想这样一来,每个人对世界的一切合理的或不合理的都找到了最为恰当的理由...  相似文献   

2.
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刘甲金研究员负责的“七五”规划重点课题《论绿洲经济──干旱地区的生态经济》,其最终成果是专著《绿洲经济论》。这项成果受到学术界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被新疆自治区推荐为“五个一工程”的一部好书。中国工程院石玉林院士及经济、环保等方面专家相继在《人民日报》、《新疆日报》、《自然资源》等报刊发表了评论文章。这项成果认为,水、土地、草原、森林是绿洲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它们既维护着绿洲生态系统的不断循环演进,又为绿洲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发展绿…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本刊围绕“《实践论》、《矛盾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将开辟专栏,陆续发表文章,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4.
略论方方与廖承志蒙光励在方方长达四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侨务工作是他对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5年他调任中侨委副主任至1966年底被林彪、“四人帮”非法拘禁为止,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方方作为廖承志的得力助手,互相支持,密切合作,开...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杂志本着从高层次切入实际的办刊方针,着力组织和发表既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理论文章,取得可喜的成绩。1992年第4期发表于幼军的《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和1”3年第卫期发表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研究课题组的《在改革开放中迈向文明之路——珠江三角洲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启迪》,分别荣获中宣部m92年和m93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的“一篇好文章”奖。本刊发表的文章连续两年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相似文献   

6.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的答辩降大任《光明日报》1983年6月29日“史坛纵论”专栏发表了拙文《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颇有些影响,引起一阵讨论,该报当年先后发表了邓传淳、陈其泰、黄椿、舒泰、杨国宜五篇文章(分别见该报8月3日、8月17日...  相似文献   

7.
《重庆社科文汇》2002,(5):F002-F002
《求是》杂志发表署名“秋石”的理论文章,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8.
“文革”结束以来,思想解禁,学术空气空前浓郁,学术成果累累枝头,出版界每年向读者提供的专著以千万计,报章杂志发表的论文,数量更大,常令读者如在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在这样热烈的情况下,难免呈现某些无序混乱的现象。自葛剑雄、曹树基在去年《历史研究》第1期上发表一篇措词尖锐的书评以来,《文汇报》在今年1月2日发表了曹树基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几点思考,4月17日发表了宗和《遵守学术规范,推进学术对话》的文章,同时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两杂志在北京召开以此为题的研讨会的专门报导,4月20日…  相似文献   

9.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不断有一些陶渊明研究者或出版专著或发表专题论文,对二十世纪的陶学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使二十世纪陶学史研究初见成效,甚至可以说,成果可观。但是,与之俱来的,我们也看到有个别作者之文失误甚多。比如吴云先生《陶学一百年》(以下简称“百年”)《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以下简称“论略”)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荆振初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6):F0003-F0003,F0004
1944年出生于山东海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专业画家。擅画花鸟动物。近年来于“黑虎苑”潜心研究画虎艺术,探索出工笔、意笔相结合的“丝被法”,作品追求激情雄浑。苍润博大,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语言,中央电视台及黑龙江电视台曾有专题报道,作品及文章发表于《美术》、《国画家》、《美术界》、《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黑龙江画报》、《收藏》等期刊。  相似文献   

11.
一、一种背反:中国新文化形态的异质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这一运动亦被称为新文化运动,它在一种广阔的背景下推动了1917年开始的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雄风对于当时的鲁迅的影响是巨大的。鲁迅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发表了几首诗,并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9年又发表了《孔乙己》和《药》。继鲁迅之后,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落。华生等,相继发表了白话文小说,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成功地作了文学造像。然而,不要说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运动,就是声势浩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13.
端木蕻良,1912年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28年起开始文学创作,1932年参加“左联”,积极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3年完成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被誉为“第一次赋予内蒙古草原以灵魂与生命”,此后,又发表《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砂》、《浑河的...  相似文献   

14.
李开军 《文史哲》2023,(2):44-59+165-166
20世纪初年以来,报刊上的“文苑”栏成为旧诗发表的重要阵地,而在1917年“新文学运动”起来之后,在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等的冲击之下,1919至1921年间,报刊上的旧诗发表遭遇挫折,不少全国性报刊如《民国日报》《晨报》《时事新报》《大公报》《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时报》等的“文苑”栏被废止,这表征着时代的文学尺度发生了变化,新的诗歌阅读趣味开始形成,旧诗在新一代的阅读世界里面临危机。但之后甚至这期间,旧诗依然是报刊上的重要风景:有的是“文苑”废而又生,如《大公报》《时报》等;有的是旧诗发表一直未曾中断,如《申报》《益世报》等;有的是新生报刊创立“文苑”,如《学衡》《国闻周报》等。在这些阵地上,活跃着南北报刊大发其诗的同光体诗人、阵地满天下的南社诗人以及可以称得上文学史失踪者的绮艳谐趣派诗人等,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发表的竞争,如《时报》的“双轨”并行和《小说月报》的迭代而生,但无疑,他们共同缔造了“热闹”的“旧文苑”。  相似文献   

15.
王恩来 《理论界》2008,(2):172-173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以《说“和”》为题发表过一篇文章,后收入自己的杂文集《期待》。文中这样写到:中国人倡“和”,是很有传统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提出了“和为贵”的主张,颇受后人崇尚。按照《说文》的解释,“和”有适当、恰到好处之意。用于说明人际关系,则主要指和谐。有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在大陆发表的《新旗袍的小风波及“余波”》(《逻辑与语言学习))1994年第2期)是由《小风波》与《余波》两文合成的。这两文于近二十年前曾先后在香港甲、乙两刊物发表;其间的学术“台前”与人事“幕后”有一段小插曲,颇值得公开给大家深思,好看出一点学术“花果”与人事“土壤”的关系。我国人的聪明才智决不低于任何民族,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某些学术“花果”仍然未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的重视,或是仍然未能赶得上他们,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清末时我国险被列强瓜分,记忆犹新;而当今我们仍要面对严峻…  相似文献   

17.
论“可此可彼”!──再答复马佩教授(香港)黄展骥1.前言我曾发表《“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人文杂志》1994,6。下注的期刊年代期数均指本刊),很高兴获得马佩教授的“回应”:《也论“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1995,3)。及后...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鲁迅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中的热门话题。其因导源某些人对鲁迅的挑战。首先,一群自称“是喝狼奶长大的”“新生代”作家在《北京文学》(1998年第10期)发表了由朱文发起并整理的《断裂:一份问卷和五十六份答卷》。在问及鲁迅时,韩东说:“鲁迅是一块老石头。”“他的反动性也不证自明。”朱文则狂傲地说:“让鲁迅到一边歇一歇吧。”这之后,葛红兵连续发表了《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写一份悼词》(《芙蓉》1999年第6期)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写一份悼词》(《芙蓉》2000年第1期)两篇文章,鲁迅成了他首…  相似文献   

19.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20.
自从新诗出世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并且毫无结果的老问题,最近又喧腾起来了。《诗刊》发表了孙绍振同志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当代文艺思潮》发表了徐敬亚同志“崛起的诗群”。上海《社会科学》发表了丁芒同志“建立新诗体刍议”。《解放日报》发表了陈言同志“中国新诗向何处去”等文章。恕我孤陋寡闻,其它有关的高论还未能拜读。就从以上文章看,仍然是发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