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梅佐乔诺陷阱"与江西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为实现赶超目标,在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扶持下,虽然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但这种增长并未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优势,是不可持续的,有可能坠入经济学的"均衡陷阱".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避免江西陷入中国版的"梅佐乔诺陷阱",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山区农业县要实现加快发展、赶超跨越,必须充分认清县情并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高标准谋划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近年来,沂源确立了"绿色农业、环保工业、山水城市、生态沂源"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实施了工业立县、调整富民、旅游带动、开放拉动、环境兴县"五个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军 《学术论坛》2002,6(1):54-57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赶超”思想在赶超目标、阶段部署、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方面表现出共同性 ;在赶超起点认定、措施方法选择应用、赶超内容确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 ;在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关心人民群众利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坚持自力更生等方面表现出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4.
赶超经济是对自然发展过程的压缩和跨越,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追赶并超越先发国家的特殊经济形态.朴正熙执政时期的韩国经济具有明确的赶超目标和强烈的赶超意志、清晰的战略设计、强势政府的主导、赶超路径的创新、政策制定的冒险偏好等特点.而威权政体的权力支撑、发展型政府的构建、“指导资本主义”原则的确立、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均衡机制,构成了韩国赶超经济成功的制度保障,确保了韩国赶超经济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大跃进"原因的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厉有国 《江汉论坛》2004,6(5):124-126
"大跃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它的产生有深刻的根源.毛泽东"赶超"思维的实施必然选择"大跃进";克服苏联模式带来的工农业发展的矛盾是"大跃进"产生的现实根据;毛泽东的"突变"哲学是"大跃进"产生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动力;新闻报道的错误导向为"大跃进"的产生提供了催产剂.  相似文献   

6.
李荣 《晋阳学刊》2004,(2):12-13
"强政府"的强,不是政治上的极端统治,而主要表现在有力启动经济增长和有效为经济策略的实现保驾护航.我国经济发展需发挥强政府功能,政府通观全局,调动全国资源以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债转股"所要实现的双层次日标以及此目标对国有银行、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含义,并且提出了顺利实现"债转股"目标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是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根本要求,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三个代表"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的崇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近期目标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只有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真正落实好"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9.
"两个比重"偏低是我国财税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提高"两个比重",为实现"十五"计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供财力保障,已成为目前我国财税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研究了"两个比重"偏低的成因,提出了提高"两个比重"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赶超战略是特定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对发达国家经济赶超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但赶超战略不可能实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抱负.从理论来源看,赶超战略被简单理解为产业等级提升.从理论应用上看,赶超战略面临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成本、适宜技术的选择和不清晰的产权等约束条件,致使赶超战略的难度增大.从理论实践结果看,赶超战略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绩效差.  相似文献   

11.
朝鲜战争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和平竞赛".与战争形式不同,"和平竞赛"是两大阵营在较为缓和气氛下的一种角逐.虽然冠以"和平",但终归是角逐.经济、技术、国防等实力总体上落后于西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希图通过迅速提升国力,赶上并超过西方国家.有专家考证,最早提出"和平竞赛"的是苏联的马林科夫,他在朝鲜战争停战的翌年即表示苏联主张同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进行"和平经济竞赛"[1](P147).  相似文献   

12.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在农业方面,毛泽东义无反顾地率领全国五亿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干社会主义事业、奔共产主义前程.按照这一理念,他一贯倡导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公、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总之是提倡一个"公"字,反对一个"私"字.依这种理念和精神的逻辑推理,干部、社员隐瞒粮食产量并且"私分",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然而,耐人寻味并出人意料的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从总体上看,毛泽东对隐瞒粮食产量的做法采取的并不是反对和批判的态度,而相反地是同情、赞赏甚至鼓励、提倡.  相似文献   

13.
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薄一波曾作过重要评论,他说:"大跃进'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盲目冒进;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的盲目冒进."[1](P75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冒进突出表现在乡社合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毛泽东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誉之为"大公社")和以所谓供给制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制度的急剧变革上.  相似文献   

14.
论大跃进"浮夸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其荣 《云梦学刊》2002,23(2):43-45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有不自觉浮夸和自觉浮夸两种表现形式。不自觉浮夸是说大话,自觉浮夸是说假话。一般来说,自觉浮夸是不自觉浮夸的产物,它反过来又会导致新的不自觉浮夸的产生,而形成恶性循环。大跃进“浮夸风”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浮夸程度惊人、牵涉人员多、危害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敢想敢说敢做”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尽管毛泽东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出发,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其思想仍然不免有许多错误的地方,特别是在宣传过程中对其错误内涵大肆片面渲染,成了发动“大跃进”运动的舆论基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许庆贺 《兰州学刊》2009,(5):222-225
浮夸风是大跃进时期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共产生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跃进前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左”的因素,酝酿了浮夸风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本文选择宗教作为文化对比的切入口,并以中西方典型的宗教——基督教和佛教进行对比研究。两种宗教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起始于相类似的人类文化,最终却由于“王权”和“教权”之争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其产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8.
论人民公社体制的组织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人民公社的组织意义作了探讨。认为公社体制是将农村个体经济地组织起来,通过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进行控制的机制。公社体制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是社区政权化,社会国家化,虽然保证了国家的强控制,但也牺牲了乡村的自治,造成了国家对社会的过度介入。公社体制下国家对社会的强烈控制,造成了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停滞和混乱,因此,其解体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王晴 《阴山学刊》2006,19(4):102-105
《企业的性质》被公认为制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它将交易费用纳入了经济分析框架,使整个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由于科斯本人对自己理论的含混表述,往往使人误读他所要阐述的观点。通过理解科斯写作此文的本意,可以澄清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误解,并对现实中企业的性质做一概括。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和难题 ,归纳起来不外乎“人”和“财”的问题 ,所以 ,扫除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必须解决好人的思想、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的素质问题 ;解决好资金筹措及引资等问题。处理好了这两大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便有了“软”、“硬”件的保障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