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琉球:琉球国·中国·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杰 《太平洋学报》2010,18(10):56-64
琉球国是一度占据西太平洋琉球群岛的一个独立王国。在1372年,琉球国正式与中国的明王朝确立了朝贡关系,成为明王朝的藩属国。本文在概略描述琉球国起源、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别就琉球国与中国的接触与交往、琉球国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强占琉球的因由及中日就琉球归属的交涉等方面做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与探讨,以期对涉及琉球国的诸多相关问题有更为深入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琉球国的称谓及所属范围,是伴随邻近国家或列强之间政治与经济关系变革而随之更迭,同时也反映出琉球国在周边大国强势下的从属地位。日本在琉球称谓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当中不断运用多种混淆视听的"去本土化"手法,逐渐蚕食与吞并琉球国并使其纳入到日本的管辖范围内。即使在二战前中日之间对于琉球国归属的争夺,乃至冷战中美苏博弈后遗留下的冲绳问题,均能映射出日本在处理琉球国地位问题中所使用的更改行政区域、掩人耳目的"去本土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廷派遣苏州府长洲县人徐葆光出使琉球,颁以册封副使身份陪同翰林院检讨海宝正使前往琉球册封尚敬王.归国后著有《中山传信录》一书,记述其册封琉球国王、测量琉球国的经过以及琉球的山川地理、制度文化等内容.其中,赴琉航海部分和琉球地理方面的记载涉及钓鱼岛海域领土管辖.本文对书中三幅地图和所引《指南广义》的记录做一剖析,以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4.
本期新辟“方志研究”专栏。魏云生撰文指出,在各地新修方志中,如何正确编写十年动乱期间的地方史志,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关键是必须体现彻底否定“文革”的精神。《鲁迅辑校〈会稽郡故书杂集〉评介》介绍了鲁迅对方志的关心和重视。《兰溪琉球国使墓考略》的作者在编修新县志过程中,对旧志记载的资料不盲从照抄,而是加以认真的查考,这是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琉球册封使所撰写的出使报告是记载钓鱼岛主权属我的最丰富、最集中的文献。从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陈侃的《使琉球录》到清朝同治五年(1866)赵新的《续琉球国志略》,十三部官方正式出使奏报连续不断地记载了中琉航线上的钓鱼列岛是在我国的海疆之内,起"镇山""界山"作用的赤尾屿位于中琉自然疆域分界的"落漈""黑水沟"以西,属中国所有,而姑米山乃琉球王国西南极限,是进入其国境之门户,琉球所辖的三十六岛不包括钓鱼列屿。除递呈朝廷的出使报告外,在琉球册封使的饯别诗文、使团成员所著的文集甚至与使节相关的家谱、墓志铭等传世、出土文献中,都留有较多的钓鱼岛相关记载,它们再次有力地证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确凿无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献与琉球权威史书均证明,钓鱼岛及其相关海上航线是中国最先发现、命名、占有并利用的。中国隋朝的相关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明朝初年,中国与琉球国建立册封与朝贡关系后,钓鱼岛就由中方巡航、利用和有效占有。《顺风相送》一书的记载很可能与郑和奉命赴东洋、下西洋的两洋航海有关,其最终成书时间并不影响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钓鱼岛的确凿事实。琉球国大学者程顺则于1798年撰著的《指南广义》也清楚、详细地就此作出记载。即便按照日本有关国际法先占原则的解释,最早有效占有钓鱼岛的也是中国,钓鱼岛从来不是所谓的"无主地"。  相似文献   

7.
<正>琉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琉虬"、"琉求"、"流求"、"瑠求"、"琉球"等称呼,即今冲绳岛及其附近岛屿,地处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据现存文献来看,最早出现琉球国记载的当为《隋书·流求传》与《隋书·陈稜传》。从明洪武年间开始,中琉之间存在着数百年的交往史,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史料。至今,有关文献虽散佚不少,但仍有  相似文献   

8.
三次"琉球处分"不仅是冲绳人一再被"出卖"(处分)的历史,也反映了琉球、中国、日本以及域外力量美国两者及其三者之间的历史恩怨,因此也是探寻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主导线索。在这三次处分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不断进行着"处分"与"反处分"的斗争,琉球岛内反"处分"的斗争最为激烈和持久,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次"琉球处分"是东亚国际秩序演变的产物,其背后掩盖着近代日本国家发展道路的轨迹以及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安全战略。对于美日两大强国,或者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宗主国,琉球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其一直扮演着"棋子"的角色。本文以此为线索,通过回顾三次处分的历史过程并分析各方决定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讨内置于东亚近代史的琉球主权归属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学报》2010,(10):F0003-F0003
<正>2010年9月11日,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的《(〈浮生六记〉卷五)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审阅评估会在北京召开,傅璇琮、郑伟章、蔡根祥、石青峰等10多位大陆和台湾专家参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常务副会长鹿守本教授出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琉球托管问题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但常常为人忽视的地位.美国“二战”后托管琉球并于20世纪70年代将琉球“返还”日本,并将钓鱼岛非法划入“归还领土”之列,这成为日本对钓鱼岛主权主张的重要一环.本文另辟蹊径,围绕琉球托管问题和钓鱼岛争端的关联,在挖掘中日间琉球交涉及此后美国托管琉球的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托管制度,论证美国托管琉球及美日私相授受琉球的非法性,为我国反驳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提供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1.
"剩余主权"论是美国和日本在1971年签订《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的理论基础,美国据此将"琉球与大东群岛"区域交由日本"管理",日本称之为"冲绳归还"。"剩余主权"论从杜勒斯最早提出到《琉球与大东群岛协定》中的演变,其内容不统一,理论也不完整,还存在与联合国托管制度不兼容等诸多法律障碍。鉴于"剩余主权"论本身的非法性与无效性,它不能成为日本拥有琉球主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三年八月在哈尔滨东南郊挖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十二世纪企代古墓,墓内有随葬品三十多种。这座古墓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早期。金代是居住在中国东北松花江畔的部落女真族统辖的朝代。金代早期墓葬发现很少。黑龙江省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发掘这座古墓时,完整的砖槨内,一具木棺已腐朽,墓主尸骨残缺不全。随葬品中有金环、金链、银壶、马鞍、象牙佩鱼(一种古代饰物)、陶罐和铁吊锅等。  相似文献   

13.
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6,31(2):29-41
琉球曾经是中华朝贡属国体系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但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之后,将其划为冲绳县,从而改变了琉球原来的政治属性及地域范围。二战结束以后,美国基于冷战的需要,急于实现对日媾和。日本则趁此机会将琉球的名称及地域范围作了有利于自身的修改,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中予以确认。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署标志着冲绳问题的产生,而冲绳问题对战后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亚洲汉文学主要是指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以及古代渤海国、琉球国等地区的汉文学。20世纪亚洲汉文学研究试图打破民族、学科壁垒,进而对亚洲汉文学进行通盘考察和科学、系统的描述。亚洲汉文学研究的出现,是20世纪亚洲汉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也是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日益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李若愚 《日本学刊》2015,(2):109-127
日本强行吞并琉球,拉开了其近代领土扩张的序幕。日本对琉球吞并的非法性,不仅体现在"琉球处分"的过程中,更体现于其后对冲绳当地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上。从政治史的维度考察日本占领冲绳后在当地的施政情况,能更深层地了解日本的殖民统治。日本统治者为了使对冲绳的掠夺不受本国法律束缚,利用"旧惯温存"的统治手段,通过保留琉球王国时期的封建积习以延缓当地的近代化进程。"旧惯温存"暴露了日本在冲绳推行殖民统治的本质所在。日本在冲绳的殖民统治表明,其所谓的"国民统一",正是日本对外侵略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0,(2)
2007年7月25日集安市西北大约20公里的大泉眼岭上发现了同和岭修道碑。碑文"甲辰三月,明府吴公光国,摄篆辑邑",证明《奉天通志》载"吴光国,江苏武进人,监生,三十年三月接办(辑安县),三十三年调补安东"是准确的。同时也证明"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光国任奉天辑安县设治事,县境临鸭绿江,山路险阻,缉盗维艰,因开辟同和岭、板石岭西岔,高六百六十丈。甫辟其地得断碑,存四十八字……"这一跋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从历史文献、地理和地质构造,还是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评判,其领土主权皆属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钓鱼屿名字的文献是1403年前后成书的《顺风相送》。之后,钓鱼岛列屿便不断在中国文献中出现。例如1534年明朝出使琉球册封使陈侃的《使琉球录》,以及随后的多部册封使录,1556年奉使日本的宣谕使郑舜功所著的《日本一鉴》,防倭抗倭的史地学家郑若曾的《郑开阳杂著》等史籍,都明确指出钓鱼岛列屿就在福建沿海海域。根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版的《筹海图编》,包括今之澎湖列岛(澎湖澳)、台湾岛(小琉球)、彭佳山、钓鱼屿、黄尾屿(黄毛山)、赤尾屿(赤屿)等,皆纳入福建沿海军事防卫区域,在中国政府有效控制的领土版图内。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中国的史实,载诸典籍,斑斑可考。  相似文献   

18.
张晓彭 《社科纵横》2008,23(2):124-1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三国演义>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近三十年来学界对<三国演义>的作者籍贯、成书年代及主题研究的主要状况,略加综述.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有多少国家参加这次战争,至今史学界说法颇异,大体有“三十”国、“三十一国、“三十二”国、“三十三”国、“三十四”国、“三十八”国等说。形成上述不同说法的  相似文献   

20.
石敢当—日本冲绳所见中国文化留存事物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宝元 《唐都学刊》2003,19(1):17-20
泰山石敢当是中国古代镇魔僻邪的习俗之一,它起始于唐代。有明一朝,这一习俗传入琉球,并在琉球发展演化,成为当今日本冲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印证了中华文化对海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