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家庭寄养这一儿童福利的社会化提供形式,无论是农村寄养或是城市寄养,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家庭寄养实践至今,其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如家庭寄养与儿童福利其他政策缺乏衔接机制、寄养的临时性特征不利于寄养儿童及家庭亲情的建立、民间力量在家庭寄养中介入空间有限、寄养儿童教育权落实不易等,成为阻碍寄养儿童各项权益实现的障碍。须通过树立"国家亲权"的法律原则、扩大寄养对象范围、加强民间寄养组织支持力度、建立孤残儿童医疗补助金制度和寄养家庭寄养评估机制、完善残障儿童福利保障制度等措施,以保障寄养儿童最大利益,促使其教育权、参与权、发展权等各项权益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儿童福利院的实际工作中,孤残儿童大部分是在寄养家庭里生活的。由于寄养妈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对寄养儿童倾注更多的关怀与母爱,因此一旦寄养儿童有永久安置的机会而不得不离开时,寄养妈妈大多会出现分离焦虑症状。因此,我们福利院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实务工作中,也十分关注这些寄养妈妈。但是,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下称广州福利院)近年推动社工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服务,引入社工、义工联动机制开展个性化和多元化服务,同时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开展寄养儿童成长辅导服务项目,促进寄养儿童德、能、勤、智全面发展. 家庭寄养概况 家庭寄养是指福利院将其监护的孤残儿童放到家庭中,由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要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温暖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广州福利院家庭寄养主要包括自然家庭寄养和类家庭寄养两种模式.其中,自然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将福利院监护的孤残儿童委托在社区家庭中养育的模式;类家庭寄养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福利院提供住房及基本生活设施,由福利院招募的寄养家长和监护的孤残儿童组成家庭进行养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安徽合肥长丰县三十头乡吕面坊村的孩子,比一般的村子要多出一倍来。因为村里的28户人家,有21户寄养了残障儿童,村里寄养的残障儿童有50多个。而在三十头乡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有很多,寄养的孩子有250多人。那些寄养家庭,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寄养史,有的同时寄养三四个儿童,有的一家母女婆媳几代都寄养儿童……这些村庄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寄养村”。寄养在这里的孩子,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在三十头中心小学,几乎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残障儿童,这些孩子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寄养儿童。残障孩子们和正常孩子一起上课和玩耍,虽然不能完全跟…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导刊》2006,(31):48-49
安徽合肥长丰县三十头乡吕面坊村的孩子,比一般的村子要多出一倍来.因为村里的28户人家,有21户寄养了残障儿童,村里寄养的残障儿童有50多个.而在三十头乡像吕面坊村这样的村庄有很多,寄养的孩子有250多人.那些寄养家庭,有的已经有30多年的寄养史,有的同时寄养三四个儿童,有的一家母女婆媳几代都寄养儿童……这些村庄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寄养村".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孤残儿童的收养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福利机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大趋势下,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的家庭寄养方式逐渐显露出优势,是孤残儿童养育方式更加人性化的进步. 广东省中山市儿童福利院有孤残儿童约600人,其中200多名是有寄养需求的孩子,大部分是中轻度残疾,包括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有轻微智障等生活能够自理的孩子,其中近150名儿童已委托在家庭中养育.2009年开始,中山市儿童福利院与中山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寄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希望通过社工的介入,在家长照顾技巧、亲子关系、寄养儿童成长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引导寄养家庭家长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情感支持和感情投入,让孩子在重新组建的家庭环境中能够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7.
无法忽略的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好的家庭福利就是最好的儿童福利。新中国初期,我们在山西大同搞农家寄养时,没有总结出这样的“名言”;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改革儿童福利制度时,走上了家庭寄养道路,总结出了这一理论。当英国人带着这句“名言”和巨额资金来到中国,以非政府组织的身份帮助我们“提高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时,在学习进步的同时,因种种原因,总有些  相似文献   

8.
农村初中寄养子女寄养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假设(一)问题假设———寄养的原因与家庭贫困相关 ,家庭越贫困 ,子女寄养的可能性越大。———寄养时间越长 ,对寄养子女的负面影响越大。———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宝贝 ,不大可能被寄养。———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男孩与女孩相比 ,不大可能被寄养。———由于角色的不明确 ,寄养子女在寄养家庭中的负面感受可能会很强烈。———寄养子女对寄养的感受会影响他们对自己以后是否将子女寄养的行为倾向。在寄养中负面感受较多的人 ,不倾向于对自己的子女同样寄养。(二)概念的操作化在一般法学辞典里面 ,寄养常常被定义为…  相似文献   

9.
养育模式新探索 一直以来,儿童福利机构承担着照顾孤残儿童的重要使命。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孤残儿童的照料模式也由传统的机构集中供养向多元化养育模式发展,如,社会助养、家庭寄养、涉外送养,等等。这些养育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中心目的均为让孤残儿童能够享受家庭或者类似家庭的温暖与照顾,  相似文献   

10.
(上接7月下期) 工作方法的专业化。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要方法,这三大方法都已经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儿童福利院的实务工作中。例如D市儿童福利院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离院前儿童提供服务,协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F市儿童福利院针对寄养儿童的特点及所面对的问题,开展个案工作,除对儿童进行个案辅导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虐童事件层出不穷,但由于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无法对虐童行为进行有效防治。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儿童虐待防治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可供借鉴,如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儿童虐待的明确界定、强制报告制度、调查和处理制度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可以对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有效防治儿童虐待,包括完善相关立法,建立强制报告制度,完善儿童收养与寄养制度,设立受虐儿童调查和处理制度,建立受虐儿童国家监护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的社会福利院开始将孤儿或残障儿童寄养在附近村子的农民家里,那些寄养孤儿或残障儿童的村子就被称为乳娘村。90年代以后,更多地方福利院开始推行这种寄养模式,但是,近几年这种寄养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孩子所受教育较差、康复条件差等。面对这些问题,乳娘村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受到条件限制,无法把子女带到身边,而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身边,使其成为留守儿童。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教育欠佳、家庭教育意识薄弱、教育方法不当和教育内容失衡等问题,从家庭内部环境、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寻找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接触到吴吴(化名)的寄养家庭,是和寄养科工作人员一起走访。当时只有吴昊的寄养妈妈一个人在家。她说我们来的正好,她正要去找我们反映小昊昊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吴吴现在学习是越来越不行了'成绩很差,在班里跟不上,也不听话,放学后就看电视,再这样下去,真没什么希望了。”看得出,寄养妈妈很担心吴昊的学习。  相似文献   

15.
寄养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社工对他们进行服务时,应帮助全家人表达出各自内心的想法,协助寄养家长构建支持网络并增强信心。  相似文献   

16.
子冈 《职业》2007,(1):25
宠物寄养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都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们出行时总放心不下家里的宠物,针对这种情形,"宠物寄养师"在不少大中城市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7.
“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监护问题”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吸毒人员对其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不力或监护缺失的现状,深入探讨了终止、剥夺乃至转移吸毒人员监护权的问题。涉及到监护权转移实践方面的问题,与会专家提出了临时监护人,短、长期寄养家庭,机构性质的儿童之家,儿童福利院等多种监护权转移方案。对一些存有疑义的问题,则是需要系统研究、统筹规划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青青 《女性天地》2010,(3):50-51
夫妻忙事业,下老家寄养出“问题儿子” 肖培英是洛阳一家工程机械厂的工程师,丈夫刘广训是涧西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儿子亮亮聪明可爱。亮亮5岁时,肖培英考入上海一所理工类高校读研究生,刘广训工作也很忙,只好把儿子送回老家林州寄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对陕西回归研究会儿童村寄养的五十余名服刑人员子女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并类比全国其他寄养机构,对其提出寻求多方援助、增加情感关怀、正视家庭经历等几条建议,旨在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