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名实习社工。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我觉得社工很伟大,做社工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现在我做的一些事情很琐碎,有些事情自己也感觉无能为力。在工作中,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观察力不够。现在我不断地怀疑:自己到底造不适合做社工呢?匿名读者 答:你提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多年在内地从事社会工作期间曾见到的。我觉得很多充满热忱的年轻社工都会面对这样的挣扎,值得好好谈谈。你说到“刚开始接触社会工作时,觉得社工很伟大”。社工“伟大”这个印象是怎么来的呢?2008年汶川地震后,志愿者及社工不畏路途险阻,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各尽其力帮助灾区人民。我在广州的同事也马上到了灾区开展评估工作,后来我们机构决定调派3名社工进驻灾区某村开展为期3年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有意义的。进驻灾区的同事亦斗志高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毫无怨言。这工作算“伟大”吧?但我当时就要让同事知道,首先要对自己诚实,要承认自己的限制和需要,不要仅仅抱着一种牺牲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让工作蒙上太浓的道德色彩,使自己背上沉重的道义包袱。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知道社工是通过香港的电视连续剧,那时觉得社工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对它充满了崇敬和向往,期待自己在上海也能有机会从事这样的工作。但是,我大学四年学的是环境工程,毕业后的4年工作经历也都是与行政管理和秘书有关,似乎与社工并无交集。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一线社工的服务能力,众多社工机构都推出了系统性的培训策略,初衷不可谓不美好,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大体原因有两点。一是社工参加培训的自主性不高,即便部分社工机构搬出了培训与绩效、前途挂钩等招数,收效依旧甚微。二是社工个体的培训需求呈现出差异化、分众化的趋势,过于统一齐整而缺乏灵活变通的培训让社工觉得学无致用。长此以往,社工培训就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相似文献   

4.
机构建设篇     
《中国社会导刊》2014,(34):23-24
解学勤(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阳光助残社工师事务所主任) 我们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为了追求社会的公平公正,但是如何把这种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上来呢?我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吃饭排队,社工就会觉得,大家都是一个机构的,只要我们有一个人排在队伍里,其余的同事过来都可以跟我们一起买。但如果从社会秩序的角度看,先来的就应该排在前面,后来的就应该排在后面。而督导就要通过一言一行,来向社工传递这个理念,包括项目执行中的时间遵守、工作理念等。  相似文献   

5.
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小马本科读的是社工专业,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却在选择工作时犹豫了:“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觉得从事社工就是每天跟社区的大妈们一起,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不会有上升空间,没出息。”于是,小马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只有在休息的时候她才会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做义工。  相似文献   

6.
到2011年10月,广东省东莞市司法社工就满两周岁了。 从2009年10月寮步镇司法所向正阳社工服务中心购买了首个司法社工岗位后,司法社工在东莞的历史正式开启。目前全市一共有35名司法社工,两年来他们帮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很多社区服刑人员在司法社工的疏导帮助下,找到了人生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我加入中山大学时,广州人对社会工作没有太多认识,社工学生更感迷惘,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为人知,前路茫茫,不知如何面对专业学习。  相似文献   

8.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2,(22):58-59
学校社工如何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 社工A问:学校社工如何在与老师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增进校方对社工专业的认知,并逐渐提升社工专业在学校的认受性? 答:在上一期《督导答疑》中,我一开始就强调学校是既有的组织,在教育系统中拥有主体性的权威。也就是说,社工专业在进入学校这个服务提供的载体时,本身只是作为这个主体所界定的第二专业去辅助教育专业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4,(6):58-59
如何撰写社会工作文书 社工A问:我在一家专门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机构工作了半年,算是—名社工新兵,但论工作经验的话,之前我曾在居委会工作了将近5年。我非常喜欢和老人打交道,所做的各种活动也很受老人欢迎,但每次要写工作材料我就“一个头两个大”,尤其是不善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术语。我感觉社工写的材料与我在居委会工作时写的材料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初见香港督导Celia时,我刚进入社工岗位两个月,正在极度纠结中,因为我发现在学校学习的那些专业知识一放到实际工作中就不管用了.Celia就像我的救命稻草一样,为我解答了各种困惑。我曾经问过Celia,何为“社工的专业性”?相信大多数刚入职的新社工都曾经为此困惑过。  相似文献   

11.
小飞是一名社工,工作快4年了。4年里,他有3位同是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的同事相继辞职。 小飞进大学时觉得,社工专业眼下冷门,但未来会有热度。他看过一部香港电视剧,里面那些社工,拿着不错的工资,有着不错的社会地位…职业前景甚至直追律师。  相似文献   

12.
社工C问:对刚毕业的年轻社工来说,哪方面能力是最需要提升的? 答:我觉得你这个问题过于宽泛,我想先基于实践中的感受来说说刚毕业的年轻社工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督导答疑     
《中国社会导刊》2011,(7):52-53
建立前线同工网络支持平台,以分享及交流工作困难及智慧 社工A问:我是在精神康宁医院工作的一名专职社工,刚从学校毕业,到单位后就要求立刻开展社工实务,入院安抚、个案咨询与辅导、贫困申请入户评估、小组社会工作活动等陆续开展。  相似文献   

14.
我加入中山大学时,广州人对社会工作没有太多认识,社工学生更感迷惘,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为人知,前路茫茫,不知如何面对专业学习。为了提升学生的士气,我在2004年秋季牵头组织了第一届华南地区的社工  相似文献   

15.
跟几位社工朋友笑谈,目前大陆的社工专业与行业发展中,最大的潜在竞争者有两个,一是志愿者,二是居委会。这并不是说志愿者跟居委会能够替代社工的工作,毕竟社工是具有理论基础与科学方法的一门学问,但是追溯社工这个行业的源头与本质,以及不同国情发展的历史脉络,就不难发现现阶段大陆社工行业以及社工教育体系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禁毒沙龙。沙龙中提到一个问题:一位已戒断3年的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自己偶吸了,社工是否应该为其保密?在讨论中,大多数社工认为应该以服务对象利益至上的原则,分析其偶吸的原因,并制订计划指导其克服复吸危机。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上并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7.
社工的需要不能被忽略 以人为本的视角,经常被社工应用于对服务对象需要的探讨。实际上,这一视角不仅应该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也应该用于对社会工作者需要的探讨。就以内地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基本上是从服务及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但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购买方很少考虑到服务提供者——社工的需要,例如服务数量是否已超出社工的负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否超过了社工的能力范围等。  相似文献   

18.
不觉中,从事社会工作已经两年半了,感慨有余.社工,卑微地做着伟大的事情,努力做到助人自助.我觉得,社工最好的个案是自己,处理好个人情绪、提升专业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年轻的社工应在帮助他人时磨炼意志、知人达事,从而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9.
在做个案督导时,我请同事总结自己做个案的一点心得。其中甲社工说,她最近的一个个案是一位离开学校后便失去联络的失足青少年,后来甲社工通过网络再次联系到他时,他正因触犯法律而陷入官司。那位青少年表示,他出事时很想找甲社工商量,但因自己中途“溜号”又不好意思,而这时甲社工主动联系到他,令他非常感动,他感谢甲社工的关心,让他有勇气面对现在的困境。于是甲社工便觉得做社工最重要是“有心”,只有“有心”才可打动案主,令案主得到关怀及支持。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27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社工专业的师生来到山东省济南市旬柳一居社区进行交流。旬柳一居现有社工6名,其中社区社工4名,来自山泉社工服务社;项目社工2名,来自济南基爱社工服务中心,该服务社在2007年已入驻社区。此外,济南多所高校社工专业的大学生也在此进行志愿服务。专业社工进驻后,在这一社区做了哪些工作?在交流会上,社工们全面展示了其活力和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