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韶林 《文史哲》2002,4(4):63-66
国家形式是国家主权、国家政权、民族自治权、地域和人口状况等国家内在要素的组合形式 ,是国家总体构成形式和国家运行形式的总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政权机关 (包括国家元首 )的产生形式、运行形式及运行期限和构成形式的总和。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总体构成形式 ,是国家主权、国家政权、民族自治权、地域和人口状况等要素的构成状态及维系这种构成状态的准则的一种静态形式。国家结构形式包括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的静态组织形式 ,但不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的动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常士訚 《学术界》2012,(11):5-15,282
政体理论不仅是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比较政治学关注的问题。在西方,政体理论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特有的逻辑,中国对政体问题的探讨产生于清朝末期,对其探讨也有百年历史,特别是自毛泽东同志对政体理论发表已70多年历史,并对此后的中国政体理论与建设构成了重要影响。在国家建设的今天,中国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就需要对指导这一制度建设的政体理论做一反思。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政体除众所周知的中央集权专制、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等负面特征外 ,其基本历史特点至少有四 :政体形态总体适应性与具体时代性统一、政体结构内在发展性与外部开放性共存、政体演变内涵传承性与主体创新性互动、政体理念一定理想性与浓厚致用性结合。  相似文献   

4.
2011年,我们目睹了许多民生、社会与政治现象,包括物价上涨、广东村民维权诉诸大规模集体公共行动、动车事故及其调查和处理,以及中关关系和东海、南海局势,等等…。2011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思想界的焦虑、社会治理的局部改良、某些领域展现的有限政治善意,等等。同时,2011年我们看到,政经领域的腐败依旧触目惊心,时有大案爆料,官民关系高度紧张,让大家既见惯不惊,又愁肠百结。  相似文献   

5.
马飞 《理论界》2011,(5):112-114
政体问题是西方思想史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本文通过对古希腊到近代的一些重要思想家之政体学说的梳理,分析每种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找寻每种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勾画出政体学说演变的轨迹,总结他们对19世纪后的现代政体学说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玮 《天府新论》2014,(3):7-20
"最佳政体"问题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终极任务,但是亚里士多德并非在一个单一的意义上研究这个问题,而是将其区分为某个政体前提之下的最佳状态,适合某个人群的最佳政体,适合大多数城邦的最佳政体,不管外在条件限制的"依靠祈祷"的最佳政体,以及依赖超凡德性的最佳政体。本文试图从这五个角度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学说,最终论证他在哲学家应该为王的意义上与柏拉图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比较齐一、比较稳定时,专制政体往往比民主政体更有效率.一个社会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且较易变动时,民主政体将比专制政体更有效率.决定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相对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人类的合作关系有两种基本的理念类型:平等交易型合作和庇护依附型合作.如果交易型合作关系或者说平等--互信的网状平行合作结构的比重更高,那么社会就容易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越多民主政体的效率往往也就越高.民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的相对效率还要取决于一个社会的幅员广狭,交通条件,人口密度.  相似文献   

8.
王倩倩 《理论界》2014,(5):20-23
孟德斯鸠将政体划分为民主政体、贵族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这一划分不仅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他强调政体的核心在于政体的原则。政体的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是使政体运动的人类感情,包括风俗、人情、民族性、地理环境等等。每一种政体都有其赖以依存的原则,当这种政体原则发生变化的时候,政体就发生了腐化,造成了政体之间的循环。前三种宽和政体之间的转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防止政体向专制政体转化,就需要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他认为"最优的政体"是一个最适宜于一个民族特征的政体,是一个包含社会各阶层的中庸政体,是一个在法律的统治之下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制衡的政体。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特征,本文试作如下的分析和概括: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确立,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还不充分和完善。 马克思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为典型,早就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后来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构想。但是,我国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藩属制度研究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藩属是统一王朝地方政权的另类构成形式,它与王朝直属郡县之间实行一朝两制,于藩属政权内部实行地方自治与民族自治。因此,藩属制度属于国家政体的范畴。此外,藩属制度与民族问题关系密切,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藩属实体由三种不同部分组成,其作用迥异;藩属与藩属制度及藩属理论的三位一体关系,藩属制度曾经历的五个阶段,有不同特征;藩卫内向作为藩属制度固有的属性,与历代统一王朝的目的相关;对外睦邻政策与属性相连。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政府:概念的再界定--兼论国家与政府的区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红日 《北方论丛》2001,4(3):39-45
国家是在社会中享有主权的政治组织,政府是管理与行使国家主权的机关。国家与政府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概念的内涵上,而且体现在国家与政府各自的权力关系上。考察国家与政府的区别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秀清 《阴山学刊》2009,22(4):109-112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中国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新农合的突出特点主要是由国家财政拨款直接补助参保农民。面对2002年中国的GDP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总人口数60.9%的7.8亿中国农民,有理由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恩泽于农民,也是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地方政府权力的配置模式将产生体系性影响。“多中心治理主体”、“合作式治理模式”需要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在地方政府职责中应更加强调服务职能的完善。所以在地方政府权力的横向配置中,要求重新划分政府与社会、市场间的权力范围,并且推动三者间关系的法治化。但是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间“上下同责”、“上下同粗”的权力体系严重阻碍了地方政府权力的多中心横向配置,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分权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自主权成为地方政府权力重构的首要任务。此外,国家治理体系对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期地方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道路上,应更加强调监督和制约地方政府行政权的行使,防止各级地方政府恣意逾越横向、纵向的权力边界。因此,法律保留原则和越权无效原则的价值将会更加凸显,而相关立法也应当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职责同构是当代中国纵向政府间的主要关系模式。纵向的、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职能、职责和机构设置上形成了高度统一和雷同。相对于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转变的不到位而言,纵向政府间的“职责同构”关系模式已成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困境的另一主要症结所在。因此,打破职责同构成为当前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权思想和民主国家的产生在对王权的斗争过程中,对政府责任的扣问导致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建立。生存权是社会保障的第一要义,"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干预主义和"福利国家"的涌现,使得政府责任形象得到加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富民政策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都要求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中国面对如何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建设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体制转轨期间政府规制失灵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体制转轨期间,政府规制失灵主要表现为:由于规制职能缺位、规制能力不足、规制过度或越位等引起的效率低下状态,以及规制虽纠正了市场失灵却付出了降低社会福利水平的高昂代价等现象。转轨期间,规制失灵的产生既有一般性原因,又与转轨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相联系。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解制型政府是政府治理的新范式。其基本内涵是放松政府规制,使政府的活动更具有创造力、效率和效能。其基本内容是接受官僚制的层级节制,主张强化高层决策者和行政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赋予官僚机构更强的决策角色,强调公共利益通过束缚较少的政府来实现。结合我国实际,思考解制型政府治理范式,一方面要变管制行政为服务行政,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刘运达 《河北学刊》2007,27(4):247-249
本文在对中国行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的现状、问题、成因等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的特点,对完善和改进现行国家行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作了探索,并提出相应措施,以应对现行国家行政机关绩效考核体系的改革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19.
国际体系由其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而结构形成,结构单元的性质以及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方式,决定了体系结构和体系模式。在国际体系中,主权国家作为主要结构单元彼此之间互动,对国际体系的内部权力分配产生影响并作用于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权力模式形成于行为体间的互动关系之中,表现为一定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行为上的可预期性。特定的权力模式,建构起国际行为体间特定的关系形态,从而实现了国际体系中权力与生产性要素的分布态势与流动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从宏观的体系运行态势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行为体互动结果来看,对权力模式的理解与分析都可以成为透视国际政治迷局的重要的理论钥匙。鉴于主权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结构单元,人们可以通过对主权国家持有的国家权力规模和其他主权国家间权力指向冲突与利益关系的分析,对国际体系的特征做出基本描述。国际体系结构单元的权力互动主要体现为大国间的权力互动过程,在互动过程中,大国的权力欲望伴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积累而持续膨胀,进而产生对已有国际体系内的权力结构和政治安排进行调整和改变的企图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备的文官监察制度并付诸实施 ,对惩治文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 ,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政治制度制约下 ,文官监察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 ,实施也极为有限 ,未能有效地抑制文官的腐败对国民党政权的蛀蚀和瓦解作用 ,其消极因素远远大于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