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大明山最先是居住在其周围的壮族先民西瓯骆越崇拜的圣山,是壮族民间传说中最高的山,是壮族的祖宗神山,大明山正是靠其区内率真纯朴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文化遗产和神话传说延续了自己的文脉,其外化为雄奇幽险的自然景观.因此,大明山景区应该以壮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多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托,反映出壮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从而向世界营销广西,有效传播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  相似文献   

3.
龙母传说与信仰在环大明山壮族地区广泛流传。武鸣县多地有龙母庙、龙母屯、龙母岩洞等祭拜龙母的遗址,是龙母文化传承发扬的典型。龙母文化不仅通过口头传承,更透过日常生活中的吃鱼生食俗、岩洞葬葬俗、蛇图腾崇拜及其日常禁忌、三月三歌节与三月三扫墓习俗等方面实践来加以展演和传播。在这些文化事象中,壮族的龙母文化得到了充分表达,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也不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共计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聚居在广西、云南、广东,少数分布在湖南、贵州。壮族的自称计有二十种左右,自称“布壮”的居多,分布在广西的宜山、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宣、来宾,贵县、马山、都安、融安、永福、阳朔,临桂等近二十个县。壮语“布”是人的意思,“壮”是什么意思,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广西平果县、大新县岩葬调查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流域的岩葬不仅分布广阔,而且葬式独特。一九八四年十月我们到广西平果县和大新县进行调查,收获颇多。现根据实际考察的材料和历史文献上关于这些地区古代少数民族葬俗的记载,对岩葬中几个有关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 平果县红岩的岩葬红岩位于平果县凤梧乡香美村委会雅里沙村背后的红山之南,壮族称岩洞为“(山敢) ”(读Ka:m~3),红色为“顶”(读diη~1),  相似文献   

6.
韦颖琛 《中国民族》2023,(4):112-116
<正>绿油油的稻田承载着农人的希望。春天,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遍布山坡平坝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正在以人工或机械化方式忙碌地插秧。隆安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下游两岸,有着“中国那文化之乡”的美誉。这里河道纵横,湿地密布,水、土、热资源丰富,发展稻作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孕育出了极具特色和价值的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那”是壮语,意为水田、稻田,“那文化”就是壮族的稻作文化。隆安“那文化”底蕴深厚,被著名学者梁庭望先生称为“壮族稻作文化最集中、最灿烂的展示地”。2015年,隆安壮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字符号系统中包含有方块壮字来源的成分,其中用于记录和描写壮语地名和地貌特征的“岽”“?”“咘”“榃”“岜”“?”“峝”“峒”“垌”等字,主要由方块壮字“汉字化”而来。方块壮字“汉字化”背后反映的是壮汉民族的交往史以及文化上所蕴含的共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近年来考古发现有汉代墓葬、汉庭遗址以及青铜器和玉器, “岜伤”安置骆越将士战死者灵魂的神话、民间传说与泰汉时期骆越先民抗击中原王朝或与相邻族群爆发冲突史实的较为吻合,上金乡的船街作为延续骆越先人船祭水神祈福的重要物证,以紫霞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以侬峝节、抢花炮等形式传承古骆越生殖图腾崇拜文化,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一些村落的古今地名信息存在高度重合,尤其是运用壮族语言思维模式对照分析发现“临尘”与“上金”所指地名一致.这些文化遗存进一步肯定了“汉象郡治临尘县所在地在当今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花山古都就是临尘县”的基本推断.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对我们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地脉和文脉进行科学规划花山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语言学上说,对做生意的“圩市”和商业活动上的“买”、“卖”等名词,壮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称,如南部方言谓圩市为非(fei~4)、买为取(si:4)、卖为开(hai~4),北部方言叫作伟(wei~4)、初(Caw~4)、该(Ka:i)。不难看出,壮语的这些语音与汉语的读音是不同的。表明壮语的这些语音并非袭自汉语,壮族地区的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壮族应是一个善事买卖、经商的民族,壮族并非是象一些史书所说的是个“不知商贾”的民族。历史上壮族地区“多妇人为市”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不容讳言,历史上壮族人经营商业  相似文献   

10.
桂东南壮语地名趣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间林林总总地名中,有一些地名很特别,不能望文生义,只有用壮族语言含义去解释,才能确切地了解其真正的意思。这种地名不仅桂西壮族聚居的地区有,在今天汉族聚居的桂东南一带也有,而且比比皆是。(一)冠以“古”字的地名。平南县的古榄、古和,桂平市的古楞、古滩、古棚、古冬、古带、古程、古林、古重,北流市的古架、古红,岑溪市的古麻、古万、古塘、藤县的古龙、古兰、古秀,容县的古泉、古练、古有等地名。这里的“古”字,是壮语“棵”、“株”的意思,是壮族特有的植物量词。古榄即是榄树,古练即是苦楝树,古有即是枫树,…  相似文献   

11.
桂西壮族原始婚姻形态残余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右江谷地,自古以来是壮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行的地方。解放前,由于“限以高山”,“车道不通”等原因,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发展缓慢,至今虽日换星移几度秋,其社会的方方面面仍存在着许多原始社会的残余,令人惊异其固有的稳定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桂西壮族地区原始婚姻家庭形态残余的剖析,探讨历史上壮族曾存在过的原始社会婚姻形态。一歌圩,壮语称为“窝坡”、“陇洞”。在桂西壮族中流行歌圩,因其以男女结交,寻觅情侣为主旨,封建统治者或观念变化了的壮族文人称为“风流圩”。歌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2.
闲话壮文     
我们壮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多通晓汉语,使用汉文,这是吸收先进民族文化的结果,是可喜的。但在目前,许多壮族地区(主要是广西),尤其是山区壮族,由于交通不便,又长期聚居,仍然不能普及汉语。这样,符合我们民族的壮文就在介绍外界事物、传播信息等方面起着汉文起不到的作用。在南宋时,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自己的“土俗字”,它是利用汉字的形声、意和上下边旁构成的方块字。如“田”字,壮语叫“那”,“土俗字”写成“(?)”字。这种“土俗字”一直用来写经文、契约和作为民间记帐用。广西柳州地区就收集到用“土俗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歌仙”。据学者研究,“刘三姐”真正的名字应为“刘三妹”,其传说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明清以来。相关文献记载不绝如缕,壮族民间口传的故事与歌谣更为丰富。从易学的视角来看,其中一些传说与中国文化的易学象数思维颇有渊源,显示了“天人同易”的哲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影子语言”是壮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时所创造的一种语言现象 ,具有从学理上加以研究的价值。其基本特征是 ,以双音词、三音词和四音词为变形单位 ,通过交换两个音节的韵母对“母语”加以变形。被变形的“母语”在交换两个音节韵母的同时 ,往往还在声、韵、调和声韵组合规则等方面发生重大改变。壮族创造“影子语言”的方法可以推广运用到其它语种。本文以壮语和汉语普通话为例 ,对“影子语言”进行了初步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15.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汉、壮民族在文化关系上有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中又以平定侬智高作为分界点,平定侬智高后,广西地区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壮族开始大量地吸收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壮族一些特点逐渐消失。到了近代,壮族除了民族语言、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家庭结构还保留着一定的特点外,其余大都与汉族相同了。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与汉族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壮族的一些文人学士,根据汉字形状结构和音读,依据壮语的特点,创造出大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方块字)。其形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西左江流域岩溶地貌极为发育,尤其是沿江两岸奇峰峻秀,陡峭如削。为这种美丽如画的天然风光增色的是,在许多地方的峭壁上有着一幅幅用赤红颜料绘成的人,兽、物画卷,即是人们通称的“崖壁画”。当地壮人一般称有崖壁画的山为“岜来”,即花山。壮语中“岜”(Pa) 是“山”,“来”是“花”。左江崖壁画迄今已发现八十四个点,一百八十三处,绵延二百余公里。最大画幅长达二百二十一米,高四十米,画像一千八百多个。可见,左江崖壁画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为国内外所罕见,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左江崖壁画在史书上早有记载,但对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南路)地区与稻作有关的语词与壮语的对比研究认为, 壮族的“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在我国南北交往的长期历史中,吸收了中原汉族的旱作文化;另一 方面,“那”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形成,成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湖南邵阳(宝庆)南路地区,曾经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可以说, “那”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这里的汉族稻作文化,成为它的筋骨和血液,邵阳(南路)话中的壮语 成分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19.
云南壮族源于古滇濮和句町濮人,是当地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与居住在广西等地的同一民族一样,曾经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濮”中的大姓自称“濮越”或“越”,亦称“僚”。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就已经懂得使用各种石制生产工具,进行集体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了。这种原始时代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学者们根据云南壮族民间传说及“丝摩”文《戈管》(人源经)的记述,将其中的母系氏族社会称为“咪弘”制时代,而父系氏族社会则被称为“布弘”制时代。咪弘(mε~(31)xu(?)~(44)),壮语“母皇”或“女帝”之意;布弘(pu~(11)xu(?)~(44)),壮语意即“父皇”或“男帝”。  相似文献   

20.
广西左江流域非临江崖壁画点的地理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左江流域现已发现的崖壁画点有七十九个。其中,沿左江分布、画壁面临左江的,称为临江的崖壁画点,约占90%。其他八个画点不同程度地远离左江(约2-14公里),占10%,我们称之为非临江崖壁画点,或远江崖壁画点(有人也称为旱地崖壁画点)。它们是:扶绥县的仙人山、吞平山、后底山、岜割山、岜赖山;崇左县的达宁山、干岜山、楞庙山(图一)。以上两类不同地点的崖壁画,经各方面专家几十年来的考察与研究,认为无论是临江的或非临江的,崖壁画的图象、艺术风格、作画技术都非常一致。画的内容大都反映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对祖先的崇拜。他们崇拜祖先对水旱灾害的抗御能力,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