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城邦各种公共活动中,葬礼演说对城邦认同的建构最具典型性。一是因为它的听众来源最为广泛,二是演说家可以采用各种修辞方式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在现存葬礼演说中,每篇都不约而同地宣讲了雅典城邦的优秀和卓越,建构了雅典城邦认同,即对雅典民主制度的骄傲以及雅典城邦对自由、正义的不懈追求。但是这种形象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建构的产物,并非真实的雅典。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黑人女性一直是其作品关注的焦点。小说《秀拉》展示了黑人女性寻找独立自我的过程,往往被看作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文本。通过对小说中"小鸡"死亡事件的分析,揭示"游戏——偶然死亡——葬礼"这一表层结构背后所隐藏的"结拜——蓄意谋杀——庆典"的象征结构,从而昭示小说的女性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3.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成斯巴达式的"审慎"和"畏惧",并进而论述阿尔克比亚德的"恢复"、雅典式的"审慎"和"最佳政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动物学家发现,在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对死亡的同类怀有"悼念之情",并且有五花八门的"葬礼",有些"葬礼"还非常隆重,充满着"悼念之情"。沙蚁的葬礼北非的沙蚁生性好斗,每次大战后,它们便排成一长串"送葬队伍",扛起"阵亡将士"的尸体运往墓穴,安放好尸体后再覆上薄薄一层沙土,更为奇特的是,它们还会运来连根的小草"栽种"在墓穴周围,以示永久的纪念。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冀中"音乐会"概况并追溯其历史来源,探讨了乐户承载的国家吉礼用乐对于民间信仰祭祀用乐的影响以及历史上的国家礼乐留存在现在乡村乐社的现象.音乐会主要仪式为吉礼(民间信仰祭祀)与凶礼(葬礼),凶礼模仿佛道超度仪式用乐,吉礼模仿府县教坊掌握的小祀用乐.然后中国佛道超度仪式用乐亦来源于府县教坊用乐.因此一套乐可用于两种...  相似文献   

6.
爱默生在哈佛神学院的演说(1838)“American Scholar”中多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深髓的思想。本文试分析其比喻、对比和平行等修辞手法及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民国纷呈的政坛上,清隆裕太后的葬礼不过是过眼烟云,然而对于紫禁城小朝廷来说,葬礼却是一件进入了历史记忆的"大事".葬礼的表征是文化的,然其所指则往往是政治的,而隆裕太后葬礼正是这样一个交杂了政治动机与政治目的的舞台.透过清廷与民国在这次葬礼中的礼仪往来,正可洞悉二者之间关系的深层内涵,并进而反思辛亥革命尤其是与清帝退位相关的若干问题.从葬礼的仪式角度出发,文章试图尝试这样一种分析思路:透过仪式看政治.此外,文章还尝试建立一种近似于感知的时间观,由此审视历史记忆得以形成的机制.总之,文章试图由隆裕太后葬礼的分析入手,进而探索以紫禁城小朝廷为视点的民国政治史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鸟的"葬礼"     
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形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中最为浪漫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衷悼。  相似文献   

9.
《奥格伯爵的葬礼》和汉"T"形帛画是中西方美术史上各自时代的重要标志,虽在创作时间上相隔甚远,但在画面内容上却颇为相似。《奥格伯爵的葬礼》是16世纪西班牙贵族世界精神危机下的产物,汉"T"帛画是汉代黄老思想、楚巫盛行下的产物,二者同为描绘逝去人的埋葬与"羽化升仙"的幻想,在画面构思与中心主题上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日本能够在20世纪初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战后又重新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成功的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支撑。日本历代首相在国会演说中高频率强调教育问题,甚至把发展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对未来的"先期投资"加以定位,足以看出日本朝野尤其日本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仅就日本历代首相在国会演说即施政报告中阐述的"教育兴国"战略思想,进行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8.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