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8,(1):51-51
一个禅师经常和众人谈到“命运”这个词,一个忠实的听众一直坚信着“命运”的说法,所以他每天都在盼望着生活会发生奇迹。他想:既然有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他想:难道是自己的命运注定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许多研究孟子思想的人都认为孟子相信命运。但是,孟子所信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具体考察,分析了孟子有关“命”、“天”的言论,对孟子的命运观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孟子的命运观非常复杂,实际上包含着层次不同的三种“命”观和“天人关系”观。由于三种不同的“命”观和不同的“天人关系”同时存在于孟子的思想中,因而任何把他的全部言论归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的努力,只能是部分的正确。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已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新中国文学理论也同样走过了不平凡的50年。50年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始终是与祖国的命运、与人民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联。新中国经历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次重大转折,都折射到文学理论上面,都留下了文学理论工作者的思考。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随着祖国的迅速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转...  相似文献   

4.
国人有相信命运的传统,并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命运观,本文在深刻剖析的基础上否定了传统的命运观,并得出了全新的结论:素质是决定命运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5.
瓦松     
孙明轩 《社区》2012,(11):48-48
瓦松是南北方都有的一种植物。我不知道如今它在南方的命运如何,但在北方,它像是已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东西了。不说城里.就是乡下,怕也很难再见到它了。  相似文献   

6.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革故鼎新的世纪,小说《白鹿原》从一个中国内陆乡村的社会变革史,给我们展示了芸芸众生不同凡常的命运。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生活模式被打翻和冲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观察人生命运和社会命运的素材,命运———这一令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崇拜和神往的词,在人类文化的变化越来越迅捷纷乱的情况下,更多了许多需要丰富和辩证理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长日入夜行》是奥尼尔的自传体剧作。作品人物的命运总是与美好愿望作对,不管回首往事,还是面对现实,他们都似乎走不出命运的迷宫。文章提出了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深刻地反映出奥尼尔的人生悖谬感  相似文献   

8.
论命运     
冯友兰 《社区》2013,(11):6-7
世上有许多所谓的“大哲学家”也谈命运,不过他们所谈的命运是指“先定”,既有“先定”.就有人要“先知”它,以便从中获利。例如预先知道某种物品将要涨价.就大量买进,便可赚钱;知道某种物品将要跌价,就去卖出,便不亏本。因此使得他们大发其财,无怪乎“大哲学家”们都生意兴隆了。  相似文献   

9.
每次编后会对众编辑来说,都不亚于一次命运的审判。稿子都送审了.大家都盼着有个好收成.稿子过了终审,自己的劳动不会白白付出.对作者也好有个交代。当此时也,众编辑是匿名提稿.面对结果,大家都炼就7一双火眼金睛,会从某人的表情上判断出该文的责任编辑,那就是过了一篇稿子,责任编辑会面露喜色.如果哪篇稿子引起争议,最据理力争的那位一定是该文的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10.
作家史铁生对“残疾”有了新的界定,他认为从广义上看,“残疾”不仅是指肉体的疾患,它是指人类先天的有限性,是永远无法完美的残缺,是每一个人都要面临的根本困境。命运永远给人以困境,这是应该试图超越的。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在政治宣言语境中发展和深化了世界历史理论,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内在矛盾,将之展开为“双重逻辑”即资本的增殖逻辑与民族国家的权力逻辑。从当代视野看,资本逻辑与民族国家逻辑之间的对抗性,是全球混沌、世界冲突的根源之一,同时也凸显了全球治理、人类共同命运等问题的重要性。《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层面上都具有深刻统一性。从社会发展史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正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中,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富个性特征的贫寒美丽的乡村姑娘苔丝的形象。苔丝的命运是悲惨的,其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大体有三:社会家庭的客观因素,苔丝自身的悲剧性格以及哈代命运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哲学思维的转换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边立新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同哲学思维息息相关,任何社会主义理论形态,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思维。社会主义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大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种理论形态,二者的差别,说到底是它们具有根本不同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生死、祸福,这种神秘的力量就是命运。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了深沉的命运意识。由于命运的神秘性,因而命运意识能够赋予文学作品以深沉的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要想让作品拥有永恒的魅力,深沉的命运意识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或许是巧合,多数时候我似乎都在扮演苦情女子,所有的角色,都像一枚苦橄榄。如果有一天,命运安排我真的走入角色时,恐怕又不愿意俯首,不愿意就这样罢休,可是留下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相似文献   

17.
做人和做事     
周国平 《社区》2013,(5):24-24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就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的小说中通过道具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不同身份与性格甚至是最终命运。《祝福》里面的祥林嫂最后一次到鲁镇时拿了根下端开裂且比自己身体还长的竹竿,正是她此刻处境与未来命运的征兆;《药》中的人血馒头、《风波》中的辫子和《秋夜》中的枣树等都具有揭示人物命运的作用。鲁迅特别善于将一种常见的事物作为展示人物性格和命运的道具,激发人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陈亦琳 《中华魂》2014,(19):14-15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65华诞之际,我们回顾历史,放眼世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深感自豪,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我们自豪和自信的底气,就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决定中国命运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行,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王充认为人有宿命,而道德高尚、才能卓著的“贤者”的命运几乎必然是困厄的,面对贤者命困的窘境,王充推演出一套关于命定之下个体何以修为的理论。在王充看来,人无法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性”,操行与命运无关,由此他论证了人在命运面前始终辨明“善恶之行”并坚守“胸中之志”的可贵。对“贤者”的建构,是《论衡》阐释“命”的关键点。贤者不合于流俗,未必以富贵、长寿等“好命”为人生理想,相反,其时常因坚守道德和志向而招致不容,陷入窘迫。但贤者生命价值的实现却不受限于命运所规定的名位和寿命。据此《论衡》推演出“素相”之身份论和“文章”之实践论,为命运不济之贤者建立安身之所,提出贤者超越命运的可能性。“贤者命困”论源自以《穷达以时》为代表的“天人有分”儒家境遇观,也是东汉时代初步觉醒的个体主义思潮在命运观念上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