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迟子建小说中可以看出,她的童年经验无处不在,因此童年母题的运用是迟子建小说中最富有特色的叙事模式。迟子建笔下的自然万物都充满了灵性与生命活力,动物也被她赋予了人类情感和人性内涵。迟子建小说中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折射出迟子建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是其小说中童年母题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迟子建对幸福的属性和本相的诠释,完全不同于当下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主导价值取向的幸福观.考察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谱系,分析三类弱势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意义,可以阐明迟子建幸福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问题,在迟子建研究中鲜有被论及。迟子建长篇小说序列的叙事结构,大致可分为多线并置式结构和U型结构两种模式。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迟子建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叙事结构的构想,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大团圆"模式的承继,又与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宿命论,以及作家对人生体悟的逐渐深入等多因素相联。多种因素的交织融合,使文本呈现出复杂内蕴。因此,通过对迟子建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整体上观照其人物命运轨迹,可以考察迟子建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承继以及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乡大兴安岭的风土人情.本文试图对迟子建小说中的女性进行观照,探寻其对人物的高洁情怀、亲情伦理和悲剧命运的挖掘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女性生命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自然”叙事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母题,文章从阐述“自然”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体现以及迟子建的自然观入手,深入探讨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对于灰暗现实的超越以及在超越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文体风格和美学追求,进而触及迟子建小说叙事的诗学内核。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以来,当代文学界对其文学创作与作品的研究不断加强。重点集中在:一是迟子建生平与创作历程、迟子建作品与地域特征之间的联系、迟子建的生态观、迟子建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迟子建作品在世界各国的译介与影响等方面的成果,研究视角不断扩大。二是关于迟子建作品的思想价值、迟子建小说的创作特征与审美个性、迟子建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结构等重要论题,逐年向更深的阶段强化研究。三是迟子建近年来发表的新作,成为迟子建研究的热点,不少批评家肯定了迟子建在叙事建构、人物形象塑造、文体形式等方面的突破,亦有批判家提出了较为尖锐的问题。这些争议在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恰好证明了迟子建作品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诗化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迟子建一直以自身的创作实践着小说抒情写意的主张。迟子建小说的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淡化故事、诗化语言、艺术构思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迟子建是一位很值得关注的具有恒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泥霞池》是一部以农民工为对象展示当下社会生活的杰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底层人的故事;复杂、生动且富有个性的人物群象;出污泥而不染,难以抗拒诱惑的环境;传统的小说叙事与现代的技巧融合的技法;污泥浊水下也折射出淡淡的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这些特征都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相似文献   

9.
迟子建的小说以其"北极村童话"式的世界、散文化的笔法、忧郁的情怀等构成的开放文本而独行于世.<采浆果的人>延续了这一特征,并使其艺术性与审美性更加纯粹化与个人化.小说中的风景是北国特有的,也是意境的支撑;人物仍然是开化不够,却坚韧而朴素;语言由悬念句子铺就,弥漫着自由与散淡.正是这种坚守造成其文本的特异性,同时,也造成自我复制.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作品中不乏"傻子"形象,与她小说中众多充满灵气的人物形成极大反差。在其新作《群山之巅》中,装傻的单夏和被害的陈媛作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傻子,进一步充实了迟子建的"傻子"人物序列。通过其独特视角和社会处境,展现了"傻子"狭窄的生活空间,并以"傻子"的结局反思人类的终极幸福,由此完成了"傻子"形象的功能转变。这体现了迟子建追求理想人性的价值取向和不断调整创作理念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的小说世界由两个基本的维度构成,一是自然,二是情爱。在自然的维度中,她的小说表露出作家的灵魂和自然精神一起脉动,并且由此可以探究迟子建思想中的“万物有灵论”元素。在此基础上,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迟子建作品中存在大量的神话,以及这些神话所营造的美学风格和精神内涵。在情爱的维度中,迟子建用女性特有的思维去阐释温情和爱欲,可是当她试图将艺术的笔触伸向城市生活中的这一主题时,却显示出隔膜和僵硬,这是迟子建遇到的艺术难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从黑土地走出来的作家,迟子建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一贯的温情诗意的创作风格.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延续了这种风格并将迟子建的创作推向巅峰.本文将从散文化的诗意书写、诗意化的情感主题及忧伤悲悯的诗意叙述三方面入手,解读作家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意情怀.  相似文献   

13.
"自然之子"迟子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但温情的审美风格和题材的重复书写都使得她似乎滑入了惯性写作的怪圈。迟子建又是一个不断创新的作家,对通俗化、荒诞化的探索显示出她的不懈努力,但是直觉顿悟式思维又限制了她对生活理性的挖掘和对于整个世界的哲理化思考,使她在这方面的尝试显得力不从心,而零散的结构也一再成为她艺术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迟子建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展现给读者的是完全陌生的少数民族原始生态及百年沧桑。其对人与自然的神性描写,对原始宗教文化的形象阐释,都极富灵性。从万物有灵的多神崇拜、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之美、豁达本真的生死观、万物因缘聚合等多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16.
迟子建的小说文本钟情于历史,并吸纳了新的方法。尤其是有关“文革”史与伪满洲国历史的文学表达,作者擅长构建独特的人文视角,从日常生活写起,运用民间立场,书写平凡的生命个体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的真实感受,显示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17.
从人性刻画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童年母题创作的独特方式;指出在童年母题的人性刻画上,迟子建以传统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性观为依据,通过挖掘普通大众的人性和审视易被人忽视的人性的两个方面,采用强化“善”和弱化“恶”的手法,展现其创作中独特审美理解和温情的唯美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迟子建小说蕴含着一种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浪漫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寻找心灵的憩困、构筑幻想的迷宫、燃烧生命的激情、超越自我的苦难等几个方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迟子建浪漫化写作的精神追求与创作旨向。结合作家本人内在的浪漫主义情怀,本文深入发掘她的小说与众不同的“精神上的浪漫”。  相似文献   

19.
从白山黑土走向文坛的迟子建,由于童年时代的乡村生活经历,对自然产生了独特的爱恋;在对当下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中的废墟清理的同时,她自发地形成了一种生态信仰。虽然迟子建并没有明确的社会批判倾向,但是她小说世界中对生态理念的建构与执守恰恰在客观上构成了对当下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第三地晚餐》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作品中驴、羊和晚餐三个意象反复出现,驴和羊象征忍辱负重、弱势的女性,晚餐则代表两性之间的爱。小说背景阴郁、繁杂,基调苍凉低沉,小说结局男女主人公都重返家庭,共享美味的晚餐,表明作家的温情主义世界观和传统的婚姻观使她对建设和谐的男女关系依然怀有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