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不仅在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发展方向等方面发生了深刻改变,意识形态领域也产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不仅是应对网络语言范式变换的现实要求,而且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固本之策。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面临环境喧嚣纷乱、主体能力不足、内容“杂乱无章”、技术尚未成熟等现实困境。构建高校网络意识话语权,须在理论阐释与现实指引基础上,以“认知 解释”为基础,创新话语表达;以“信仰 价值”为核心,凝结话语共识;以“策略 筹措”为关键,掌握话语主动。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普及度的深化和大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的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高校党建工作人员应加强相关问题的应对能力培养,不断探索制度创新与路径建设。 相似文献
3.
黄国雄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0-76
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应遵循意识形态话语内部结构发展基本规律,话语表达与网络法律联动、话语符号与网络思潮协同、话语建构与网络媒体互动的深度融合是其生成的逻辑前提。高校要坚持遵循“主导”“预测”“整合”原则,全方位探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过程,从国家、社会、高校三个层面出发,探索政治引领与宣传导向齐发力、软宣传与硬约束成合力、线上与线下共治理的建构路径,为网络空间视域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提供逻辑遵循。 相似文献
4.
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实践活动不断深入,网络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思想话语建设的重要领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实际,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吸引力,因势利导,整合网络媒体平台,积极探索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设。保证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薛玉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9,38(6):132-140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蕴含一定阶级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话语权力和权利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然成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主要阵地,要拓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网络空间,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网络文化软实力,必须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目前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本内涵、功能机制、建设面临的现状以及构建策略等方面,对学界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有利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拓展、深化和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全面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鹏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6):106-116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场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调研11所国内高校,分析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结果显示:在被调研高校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总体认知效果较好,但是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尚未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自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此,高校需要坚持中国特色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基本原则,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阵地,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沿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人才队伍、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和学生社团政治引领人队伍三个维度,构建起“一体两翼三维度”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8.
9.
梁杰皓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8-46
以CNKI核心论文数据库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梳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学界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成果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在研究范式上注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部分研究成果缺乏精准性和针对性,实证分析较少,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学科融合视角。因此,未来应深化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角,构建研究话语,以提高研究水平和增加理论供给。 相似文献
10.
姚元军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0-23
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传统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发生了重大变化,开辟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在这一新的斗争场域,网络新媒体大大改变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冲击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消解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其前提是管控自主,根本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总要求是传递正能量,基本途径是坚持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高坤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3):79-82,88
新媒体场域已成为高校师生话语交流的重要"场所".新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呈现主体多元化、媒介多样化、形态碎微化等新特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受到挑战,话语生态"把关"难度加大,话语符号面临"弱化"风险.同时,新媒体场域也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广泛凝聚网上网下力量,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有效实现话语转换,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新媒体场域更广泛、更接地气、更精准有效. 相似文献
12.
以高新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的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机遇的同时,更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新课题.针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作了一些探讨,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周保平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40-442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无论在内容上、对象上、作用方式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运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依据自己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从分析互联网的特点出发,探讨网络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谢荣浩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4):92-96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出现 ,给传统宣传媒体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它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手段 ,也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挑战 :互联网在信息技术上的互动性、超链接、匿名性、灵活性等特点增加了宣传思想工作的不可控性 ;网上信息内容良莠并存、真伪难辨 ;网络信息监控存在难题 ,网络信息管理的制度建设乏力。提出了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在互联网上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如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政课教师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自觉、主动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坚守底线思维,做好守土有责;运用底线思维,争取有所作为两个方面,坚持“有守”和“有为”紧密结合,就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是实现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路径,是维护社会“网络生态”环境的应然选择,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手段.目前,中国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面临着制度体系尚待健全、协同机制仍显薄弱、教育能力亟待提高以及平台搭建急需加强的现实困境.基于此,从健全系统性的教育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机制、提升专业化的教育能力、搭建全方位的教育平台四个维度来构建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是解决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特别是网络的普及 ,使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探索新方法 ,寻找新途径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陈晓婧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14-19
新媒介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人际互动形态的变革。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的互动范围跨越时空界限,互动过程同步共时,互动体验综合感官,互动对象向公众延展,互动领域公私界限模糊,人际互动内容呈现出外显化、浅表化和公共化的趋势。因此,新媒介时代是传统与新型人际互动形态共存的时代,人们在关注其日益显著的社会影响的同时,还将重新认知和延展人际互动的涵义。 相似文献
19.
方素弟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8):72-74
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从四个方面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1)从高校意识形态较量的宏观战略高度出发,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和渠道应该从现实世界向网络虚拟世界拓展;(3)掌握网络虚拟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现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20.
王淑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42-44
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国际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素呈扩张和上升趋势。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当前我国安全利益的基本取向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是建构防范立体威胁因素的普遍安全观,其二是谋求以周边地区为依托的区域安全,二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