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汉书》分别创纪传体通史和纪传体断代史 ,但它们都记载有秦亡汉兴到武帝时期 90多年的历史 ,具有可比性 ;从对项羽、陈涉等人物的评价 ,可见司马迁、班固史观的差异和优劣。  相似文献   

2.
《史记》与《汉书》比较而言,《汉书》更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虽然《汉书》有许多章节脱胎于《史记》,但决非是简单的重复,《游侠传》就是显著的一例.两书虽同写游侠,对其评价却大相径庭.两相对照研读,不仅可以探索司马迁、班固思想的得失之处;还可以寻溯两汉社会风尚的某些变迁,即如何经历了从崇侠到抑侠,由尚武到贵文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品评形式最早来源于东汉班固的《汉书》。《汉书·人表》把所传人物分九品列表区别对待,具体方法是由上、中、下三等中分别再列出上中下三品,故合为九品。魏晋取效仿班固的品评体制,分九品作为鉴识人物的标准,产生九品官人法郎九品中正。品评人物这种形式的影响,很快波及到文学艺术领域,被借以品评文艺作品。梁朝就出现了多部品评体论著:绘画领域有谢赫的《画品》,以六品论画;书法领域有应肩吾的《书品》,以九品论书法;诗歌领域有钟峻的《诗品》,分土中下三品论述汉代以来百余位诗人优劣。此后品评形式论著在诗、书、画领域仍层…  相似文献   

5.
《史记》《汉书》叙事形态是古代史传叙事的典范,数术叙事传承了《左传》的神秘化特征,是数术文化氛围昌盛的时代背景下,在史传文学领域中的映照。《史记》《汉书》数术叙事的神秘化特点,客观上形成了作品叙事的意象化思维,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在《史记》《汉书》的数术叙事过程中,蕴含了古代数术文化与文学结合体现出的修辞意蕴,并构成了叙事寓论断和刻画人物言简意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班固《汉书》的思想倾向及价值取向较之司马迁《史记》所表现出的差异,映射出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文化格局、学术积累等深厚而丰富的背景内容。班固对儒学立场的坚持固守最直接地决定了他对古今人物、社会发展以及汉代史事的记叙和评判,规定和制约着《汉书》的价值取向。首先,《汉书》所用以品评古今人物及诸子学派的唯一标准便是儒家思想学说,孔子及其弟子真正被置于“独尊”的地位,儒家经典被奉为至尊,评判诸子优劣短长实以儒家思想为取舍的根据。其次,班固对儒学的执著理念,主导、支配着他在《汉书》中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仁义德政构成其政治理想的主体内容。另外,重视礼制对国家政治的作用、强烈的教化民众理念等,都影响着其历史叙述及评判  相似文献   

7.
《汉书》中有不少非理性描写,原因主要在于班固受到汉代流行的"术数之学"的影响。《汉志》著录六种"数术"文献,班固并没有怀疑它们的合理性。王充等汉代著名唯物论者对"术数之学"尚且有所认同,而汉儒更是深受其影响。班固对"术数之学"的认识亦有其时代局限性。班固经常通过相人、望气、卜筮、梦兆等非理性描写,以神秘预言的形式来暗示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班固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宣扬个人品行操守乃至祖上"阴德"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汉书》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明显的宿命论倾向。  相似文献   

8.
蔡锦松先生专著《盛世才在新疆》,1998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华民国史丛书·人物系列中的一部,它是作者十年心血的成果。《盛世才在新疆》全书十部分。一、从求学到从军;二、到新疆;三、在镇压反金暴动中起家;四、新疆边防督办公署的新主人;五、独裁统治的巩固;六、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七、炮制“阴谋暴动案”和与中共关系的恶化;八、政治转向;九、被迫离新;十、并非多余的话。加之前言与后记,共30.4万字。《盛世才在新疆》撰写难度很大,因为盛世才是个复杂人物,对他的评价一直有较大分歧。可喜的是,我…  相似文献   

9.
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学界一致视之为研究《汉书》的必读之书。但由于种种原因,颜师古注有些与《汉书》本义相戾。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对此多有匡正,梳理这些匡正,总结颜注讹误的主要类型,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研究史的层面上对中国古代《汉书》的传播与研究状况进行了概述,初步考察了中国古代《汉书》传播的范围与表现形式以及文本传播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而提出《汉书》研究史密切关注和关系着《汉书》研究的整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余光煜 《江西社会科学》2007,11(11):185-188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在历史学及文献学上占有重要地位。颜师古的《汉书注》在疏通《汉书》文字、解决《汉书》阅读难题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颜注进行评述,一是颜注对字词句的训释,二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补充阐释,三是对旧说的保存和补正。从而说明颜氏《汉书注》在训诂学、文化史等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为《<汉书>所见辞书未收词语考释》之续篇,考释《汉书》词语46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但要么其书证远后于《汉书》,要么没有收录该词在《汉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纪祥 《文史哲》2013,(1):39-49,165,166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收录了五位历史人物,而出现于东汉桓灵间武梁祠画像石上的属于"刺客群组"的则有六位,与前者相比,后者所多出的为刺客要离。由《战国策》、《吕氏春秋》至《史记》、《说苑》、《汉书》,再至武梁祠画像石"要离叙事"的变化,可见"要离"未进入《史记.刺客列传》,是司马迁经过考虑而选人入传的结果。在司马迁身后,汉人对其所书写型构的"刺客世界"并未终止,刘向《说苑》中出现了将此五位刺客义士打散后重编的思维与叙事新编。在从《史记》文本叙事到武梁祠画壁画像叙事之间,"要离"重新被型塑并经历了由"刺客之外"到"刺客之内"的角色转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可以说集《汉书》各版本之大成;但是,其中错讹之处也在所难免。《文选》李善注本大量引用《汉书》,使我们得以窥见初唐《汉书》的基本面貌。利用《文选》李善注中的《汉书》引文及其他相关资料,考校异同,辨别是非,对《汉书》的校勘整理和《文选》的研究均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考释《汉书》所见辞书漏收词语50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仓修良主编的《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汉书》,或者在《汉书》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情况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进行了回顾,撮述了古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概况,简述了现代《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研究的历史,认为此项研究还有《汉书》采摭西汉文章的主要方法及选编倾向等方面需要作进一步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通过整理《周礼》《考工记》《尚书》《管子》《诗经》《汉书》等中国先秦时期文献中涉及农业、农民和农村居民点区位布局理论的内容,明确中国远古时期有代表性的区位布局理论,可以为认识中国农村居民点区位布局优化、农业用地区划的历史文化根源及其演变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朱志先 《兰州学刊》2011,(3):147-150
李贽《藏书》中充分展现李贽史论及其历史批评的精髓,他以原情论势的方法对汉史文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观点予以驳议,以全新的价值观对汉代历史人物作出评断,不以成败论英雄。李贽在精研汉史文本的同时,《史记》对其著述在叙述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说新语》:历史向文学的蜕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体,一种写作模式,都不是突然形成的,都有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发展过程。史传文是小说的源头之一。由史传文向小说的转变,有多种历史形态。要研讨这个问题,考察一下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是颇有意义的。一、徘徊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世说新语》是以人物的言行为记述的中心,用片言只语来表现人物的性情特征,所记魏晋士人的名言逸事,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士人的多种面貌、气质、风度,总起来显示出了那一时代中上流社会的独特风尚,成为后世人了解魏晋人文风貌的重要文献,影响是非常深巨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都是实…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中国俗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王树山、沈慧云副主编)一书已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俗语是老百姓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语言。但是,俗语不仅世代相传在老百姓口语里,而且广泛吸收到书面语里来。我国古代典籍、如《左传》、《汉书》、《国语》等都引用了许多俗语;元明杂剧和《水浒传》、《西游已》、《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更是大量地运用了俗语;毛泽东、鲁迅、老舍等语言大师也十分重视俗语的运用。《中国俗语大辞典》就是把我国民间流传后被吸收到古今典籍中的丰富多姿的俗语精华搜集整理在一起,并取证解释而成的。它有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