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生活质量问题,对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基于杭州市城乡老年人口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发现,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强烈的主观幸福感.子女孝顺是影响城市和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状况、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婚姻、性别等也是共同影响因素,但影响程度在城市和农村间存在差异.此外,在城市模型中,自我照料程度、子女个数等个人特征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在农村模型中,经济来源、对权益受侵害后的处理方式等经济和社会保障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总之,城乡老年人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不同,城市老年人已侧重于对精神的需求,而农村老年人首先还需要物质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数据,研究教育代际流动对子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实现教育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越大,子代主观幸福感越高;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子代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教育代际向下流动的子代。据此,从政府、社会和个体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城市,已成为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北京市流动人口的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上的内部差异;在目前阶段,提高城市归属感依然是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归属感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个人因素也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这为提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2014年数据,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将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农村生活条件、农村医疗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设施、农村教育设施、农村社会保障等七个方面,实证考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前提条件是满足农村居民需求,即有效公共服务供给才能提高居民幸福感,如农村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实证结果。2)农村生态环境显著影响居民幸福感,但是生态指标的系数与预期相反且不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高污染企业有"污染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效应,且后者大于前者。3)农村社会保障的提高、农村生活条件、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交通设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居民主观幸福感。其政策含义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需要契合农村居民需求;地方政府对于现有的污染企业短期内不能实施"一刀切"强制性关门政策,要解决好农村居民就业和收入问题;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财政支出。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湖北和陕西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检验了子女数量与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回应"多子多福"的现实性,同时探讨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有子"比"无子"更"多福",但"多子"不一定"多福"。有子女的农村老人,无论是儿女双全,还是只有儿子或者只有女儿,都比没有子女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高。但是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对于有子女的农村老人,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均不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更大程度上受到代际支持的影响,子女对农村老人的经济支持以及生活照料均可提高农村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来看,并非子女越多农村老人越幸福,子女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才是影响农村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总体性评估,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学习因素、社会关系、人格特征、自尊、控制感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提高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包括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初中生个人方面.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的整合过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和人格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一般是把这些因素孤立来考察的,但将人格和文化联系起来的调节--缓和模型认为,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成分(快乐平衡)的影响是泛文化的,对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是通过文化实现的,文化调节着主观幸福感的两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文化也缓和了人格对主观幸福感认知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居民幸福感指数是居民主观幸福感感受程度的指标数。在过去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监测社会进步和评估社会政策,发挥着民众生活状态和社会运行状况“晴雨表”的作用。本文以对湖北省十堰市城乡居民幸福感指数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得出社会人口学特征、兴趣爱好、压力应对方式、未来目标等是影响十堰市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的结论,阐述了政府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基层养老问题、注重改善民生、加大教育投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重视对社会心理的把握和引导,以期有效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社会比较、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了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其关键在于比较,社会比较和时间比较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比效应是解释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时间比较对不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心理不健康、多子女、家庭经济地位高、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影响显著。据此提出,推进老年人继续教育、再就业等工作,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加大民生建设,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政策倾斜与人文关怀重点关注弱势老年人群体;重点推进生活保障、社会公平等宏观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研究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其直接受益人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绩效,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利用对湖北省农村老人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人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养老金待遇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的程度并未显著影响农村老人的幸福感,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认知则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了其幸福感。其中,农村老人对养老金待遇的评价越高,其幸福感越高,而认为其养老金待遇比城镇职工低的农村老人,幸福感则相对较低。另外,享受养老金待遇的状况也对农村老人的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民间、扎根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传统,娱乐性、趣味性强,老少皆宜,简便易学,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适合在农村广泛开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既传承民族文化,又提高农村群众健康水平,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他们愿意并有条件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发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武装农村群众,必将给农村群众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幸福。  相似文献   

12.
分析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从规模、方向、动力3个方面指出其阶段性差异。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归纳山东迁移流动人口的特征;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影响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的因素。农村劳动力过剩是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的持续"推动力"。随着户籍管理的放松,区域经济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所产生的"吸引力",促使山东农村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在发展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差异.城乡一体化的加快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城乡居民长久的文化心理也塑造了城乡居民不同的人格、思想和情感,因而在价值体系与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到城乡文化交流.城市与乡村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有着自身的文化进化,从文化进化中寻求一条城乡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径来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三农"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在经济理性与城市文明追求中,农民工"向城求生"成为了时代主题,但在农民工影像塑造与"后现代"称谓的背后,农民工被"看"与被"说"的权力眼睛与权力话语无处不在。在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结构中,农民工文化身份得以揭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农民工文化身份的遮蔽。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诸城市把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为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城乡文化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是: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思想文化阵地;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制度保证、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本身的推力,也有城镇的拉力.根据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对该问题的实证分析表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逐渐从原来被动地依靠农村推力嬗变到主动地依靠城镇拉力.本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农民工进城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城镇化语境中的乡愁,是城乡居民对原乡生活的记忆留念、乡土家国的眷恋情怀和精神家园的文化皈依,存在积极意义与消极意义之分。究其生发缘由,受传统文化的心理惯性、城乡生活的身份迷失和城乡二元制度的掣肘。要放大乡愁的正面效能,消弭乡愁的负面效应,就需走向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通过优化城乡二元关系、提高城乡居民素养、激活乡愁文化记忆等方式来守望乡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较之过去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同时农村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也比过去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还存在着文化观念相对落后,文化结构不合理,文化消费市场不健全,文化事业贫血,文化消费负面效应凸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强化农村基层政府文化职能,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市场。  相似文献   

19.
城乡文化差异与在校农村大学生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大学校园发生碰撞时,农村学生群体由于文化上的边缘性,容易发生适应性危机,阻碍其社会化进程。只有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着眼于高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为高校农村学生提供经济帮助.才能推进在校高校农村学生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尝试使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个巨大的人口迁移流进行解释。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农村给予新生代农民工的“推力”依旧、“拉力”却越来越小;而城市给予他们的“拉力”和“推力”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大。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推拉”因素之中有一部分制度性因素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歧视造成的“推力”过大、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导致“拉力”过大。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我们提出两条思路,一方面,城乡户籍限制的放开是根本途径,但先决条件是解决大城市“拉力”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大城市的“人口退出机制”亟待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