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世界:人道思想与世界秩序的综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进入转型期的人类社会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富有启迪。中国的先哲追寻"仁"的人道思想与"礼"的现实秩序之间的平衡,人生哲理与社会机制的综和。这是一条仁礼之道。以"仁"为核心的人道思想着力解决身心、人我、天人之大和谐,以适应建构和谐世界急需的道德要求。"礼"则内含实现世界和谐秩序的重要原则。两者的最终价值取向都是"和"。贵和思想涵盖"和而不同"、"和而不流"、中庸之道,最终归结为"中和"之和谐世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儒家"贵和"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仁"、"礼"、"中庸"等,其精髓是"和不弃争",既强调和谐与合作精神,又主张和而不同、和而不流.在古代,这一思想体系对造就和睦的人际关系有过促进作用.在当代,儒家"贵和"思想可为人际关系和谐提供智力支撑,为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模式提供借鉴,其以和济争、协和竞争思想为构建和谐世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正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的<中庸>观对丰富和发展传统的中庸思想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从认知理性进路出发对"中"重新界定,淡化了中庸道德的形上学的品格,凸显了感性生命实体.二、从考据学和义理学出发对"庸"进行新的解释,使"中庸"具有普遍的方法论的意义.三、以体用解中庸,克服了宋儒形而上学的缺陷,使其<中庸>观充满着辩法思想.四、从道德形上学之道与道德实践的外王事业合一的角度阐发中庸大旨,突出"中庸"本天德、成王道的重要旨趣.  相似文献   

4.
曾繁仁 《文史哲》2012,(2):111-115
长期以来,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采取"以西释中"的方法,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与西方古代"和谐论"美学思想相混淆,导致诸多误读。其实,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保合大和"、"元亨利贞"、"中庸适中"与"和实相生"等特殊的美学内涵,与"和谐论"美学一样在当代具有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谢昭新 《江淮论坛》2014,(1):170-175,187
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文化熏陶,培育了老舍精神世界中的儒家文化因子。老舍不仅以儒家的"仁""礼"思想、道德准则去审视人、描写人,而且将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庸"思想渗透到笔下人物的思想行为。儒家的生命价值观也成为老舍笔下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6.
肖治华 《云梦学刊》2006,27(1):62-64
林语堂的"中庸哲学"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和谐地综合东西方文化和整合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十分注重近情精神的思想.它既是林语堂文化观的体现,也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国文化史上儒家竭力倡导的人生哲学,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和"的思想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天人之际、人际关系和身心平衡的和谐理论,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庸"的人生哲学,都强烈地模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孔子提出的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全部,而且到以子思为代表的孔子后学更是将"中庸"思想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孟子则是将其活脱脱的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哲学当中,后经朱熹等大儒的传播,使"中庸"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最广泛的传统文化因子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先秦不同时期儒家对"中庸"思想的构建以及在各自思想中的地位,以此来厘清"中庸"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谐能力思想的两个原则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极为关注和谐能力的思考,其中有两个经典性的原则命题,即仁爱原则和中庸原则。这两条原则构成了儒家和谐文明的理论核心。仁爱原则,从推己及人出发,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到立人而达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这样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中庸原则,中正适度,不偏不倚,它是认识事物合理性的普遍的方法论准则。要求和谐,是中庸的实现,反过来说,实行了中庸,是达到和谐的最佳路径。只要时刻不忘责任心义务心,就能处处时中,就能搞好关系,就能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从这些和谐能力思想里汲取精华之处,对于今天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领导干部的和谐能力,是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察古可以知今,鉴人可以益己。借鉴中外历史上著名思想家关乎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尤其是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中道","中道"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庸观中包含的社会和谐思想,从历史上看是空幻的,但也包含相当多的合理成分。借鉴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相当的借鉴启发作用。文章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对其对和谐社会的借鉴启发作用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包含着和谐思想。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新审视和发掘中庸思想中的有益成份,尤其是中庸思想中的和谐思想,对构建全面、谐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濠梁之辩"包含了丰富的论辩方法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一段论辩。庄子逍遥无为的齐物论思想,惠子带有辩证因素的理性认知都体现在"濠梁之辩"中,先哲的智慧由此可见一斑。以"濠梁之辩"为切入点,对先哲思想进行探究,挖掘先哲的智慧对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沙莲香 《河北学刊》2008,28(1):121-124
在方法论上,"中庸"为社会行为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在"全球化"的境况下,这是当前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的社会中,尤其值得爱惜的文化资源。本文从"中庸"包涵的"关系"说、"中庸"的关系选择功能、"中庸"对直觉功夫的养成等来说明"中庸"何以为国人行为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从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看,"中庸"是潜层的心理模式,是解开中国人"谜团"的"键",在民族性变迁中属于难移的"秉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儒家思想传统的析判,寻求"中庸"理论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共谋",提出"中庸"所蕴涵的关系互动思想(包含博弈思想)、"中庸"所蕴涵的柔和温情的民族性格之于直觉天性,构建了与西方科学对话的平台;但"中庸"所蕴涵的关系说不同于布迪厄的关系主义,"中庸"培植的直觉天性也不同于现象学所提倡的直觉本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美学有着印度美学尤其西方美学所没有的生命智慧,代表了人类中庸的生命品质,具体体现为修身为本的自我超越精神、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观念等方面。它是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借鉴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为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庸观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和”为基本范畴,以“礼”为判断标准,以“自然和谐、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既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内容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庸的本质规定性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在孔子看来,这一命题可以表述为:(一)知识不是外在于生命的东西。作为求知的活动,它是生命的现实化存在;作为求知活动的结果,它确证着生命之在。(二)这个以"求知"方式来实现生命的存在者必然是一个"无知者"。他只有作为一个"无知者",才能以"求知"的方式来实现他生命的存在;而这一"求知"方式,就是他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联系方式和交往方式。简单地说,中庸的本质规定性就是,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关系,并且认识到知识与生命的勾连是后天的。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人"的。而秦汉之际成书的《中庸》篇以"诚"字立论,虽然深化了对知识与生命之勾连关系的理性自觉,继承和发挥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一个方面,但由于这个"诚"字被独断地命名为存在论和宇宙创生论双重意义上的本体,知识与生命的勾连就变成先天的了。这种知识论立场,无疑是属于"神"的。它改变和颠覆了上述知识论命题的第二个方面,开启了宋明理学以"独断"解说"中庸"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一篇优美散文 ,本文试图追寻王羲之的目光 ,和先哲们一起徜徉于自然的美丽之中 ,去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然后在乐极生悲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以探讨在有限的时间里 ,将我们的生命发挥到极至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实现和谐的一种方式,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对汉语辞格的构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在辞格构建中表现为“同异有度”、“平衡对称”、“表里兼顾”的表达追求。中庸和谐文化心理在对偶、回环、反复、排比、错综等辞格构建上有突出的表现。基于中庸和谐的文化心理构建的辞格能给解读者以和谐的美感。  相似文献   

19.
"诚"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思想范畴,在思想史上,<中庸>是第一部对"诚"进行了深入系统阐释的儒家经典.在<中庸>中,"诚"具有本体论、道德论的双重文化内涵,成为天人合一的枢纽.本文利用训诂学中关于汉语词源、词义引申的原理和方法,结合格式塔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探讨在<中庸>对"诚"的哲学阐释背后蕴藏着的中华民族文...  相似文献   

20.
朱熹的忠德思想具有"正己"和"尽己"两个主要的维度,要获得"正己"和"尽己"的合理性,需借助"天理"。朱熹的"天理"内容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道德价值追求。离开"天理",忠德的价值和意义将丧失殆尽。"中庸"是一种道德方法论。在实践中,忠德是一种政治和道德实践智慧。"中庸"方法论贯穿在朱熹的忠德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因此,从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角度来考察,"天理"和"中庸"就构成了朱熹忠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