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才子佳人小说研究主要弊端有四:其一是因为学术界重视不够而使其缺乏一个明确的研究范围。虽然在古代文学中,明清小说读者面最广,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也最多,但具体到才子佳人小说来说,参与研究的人员数量少,知名学者更是寥寥无几,即便是参与研究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很有限,除林辰先生、刘坎龙先生等少数学人用力较勤外,绝大多数人只是偶尔撰写一两篇论文。这样一来,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不但高质量的不多,就连数量也极有限。从发表于1934年的第一篇此类论文———郭昌鹤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算起,论文总数不足200篇。严格说来,《金云翘传…  相似文献   

2.
英雄儿女小说作为产生于清代的一种小说类型,它受才子佳人小说、英雄传奇等小说类型影响较大,与才子佳人小说尤其难以分辨。对叙事主题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类型、对待功名的态度、儿女之情的内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方面与才子佳人小说进行分析对比,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对两者的异同给以解释,从而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英雄儿女小说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新灿 《江汉论坛》2005,1(4):119-121
在<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中,被孙楷第先生列入才子佳人小说类的有75部,其中包括<痴人福>.然而对照才子佳人小说的基本特征,<痴人福>一点都不具备,其思想倾向也与前者背道而驰,毫无可取之处,因此<痴人福>不但不是才子佳人小说,相反却是才子佳人小说的反动.  相似文献   

4.
论唐前爱情故事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艺术滋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以前描写青年男女婚恋的爱情故事,无论是其思想意蕴还是艺术手法都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成熟起到了孕育作用。其中描写人与仙鬼或仙与仙相恋的故事因其虚幻的浪漫色彩,在虚构及优美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对才子佳人小说的贡献较为明显;描写人与人相爱的故事,因取材于现实社会而具有更多的世俗情调,故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叙事艺术上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更为突出。唐前的两类爱情故事共同为才子佳人小说的成熟提供了艺术滋养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5.
叙述清代的人情派小说,必须从明代末叶的才子佳人小说说起。明代,大约在嘉靖、万历以后,产生了一大批文人创作的小说,以当代社会为背景,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篇幅多数在二十回左右;时间上,一直延续到清乾隆年间,长篇巨制的《红楼梦》问世以后;艺术上,他们有大体相近的风格。如果说,中国小说史上也有所谓流派的话,他们最可称为属于一种小说流派了。他们被称作才子佳人小说,因为其中大多数作品都是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主题。才子佳人小说风行了大约一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缺乏艺术的创新,形成严重的公式化倾向,引起人们对他的不满,一  相似文献   

6.
文章化是才子佳人小说程式化的内在原因,小说作者在框架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设计上多采用八股文的文法,使得才子佳人小说在叙事模式上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现象。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时要充分注意其与中国文章传统的关系,避免单一使用西方小说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7.
以伦理为本位的传统文化使古代小说创作主体形成了聚向伦理中心的思维定势 ,这一思维定势对才子佳人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才子佳人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以理节情”的情节模式、“千人一面”的人物塑造以及“奉旨完婚”的大团圆结局等美学范式都可从传统小说思维中找到确立的依据。传统小说思维是促成才子佳人小说审美范式确立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江南女性与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盛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篇从江南女性角度考察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原因,认为江南仕女阶层的崛起为才子佳人小说的兴起准备了充分的外因,而女作家天花藏主人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定位意义重大,使得关注与反映新女性形象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的重要特征,加之才子佳人小说适应市场的需要从而真正导致了此派小说的盛行。  相似文献   

9.
研读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戏曲、小说,就会发现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往往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结合的,这就是一见钟情。一见钟情是指男女初次见面就产生爱情。元、明、清时代才子佳人小说、戏曲的代表作《西厢记》、《墙头马上》、《玉娇梨》、《平山冷燕》中,才子佳人都是凭此而喜结良缘的,由此形成了一种叙述模式。这种叙述由于涉嫌公式化、模式化的倾向,常被批评、指责。对这个问题,如仅以一般的文学研究方法去探讨,未必尽如人意。因为在叙述模式上确实存在雷同现象。如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启示。一 才子…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社会思潮的演变与才子佳人小说的“情”雷勇明末清初,在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这批小说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情的弘扬和礼赞,当时的评论者就曾指出:“才子佳人事奇而情亦奇”(烟水散人《赛花铃题辞》)、“风花雪月,其情最真”(《鼓掌绝...  相似文献   

11.
郭志强 《晋阳学刊》2006,(2):114-117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较早是由鲁迅论及的,他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对“讽刺小说”的论述被后来的众多文学批评者奉为对古代讽刺小说批评的典范,但他们没有看到鲁迅的讽刺风格观并未停留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之上,而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发现鲁迅讽刺风格观的转变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研究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具特色的神话整理者,他用神话题材创作小说,与其小说史研究的学术活动有关。《补天》典型地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神话的复原和重建。《补天》表达的人以快乐为最高目标,快乐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等思想内容,对我们仍有着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其后宋元明清小说、戏曲的风格、题材和现当代小说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部分唐传奇作品围绕女性主题而展开,因此,女性主题自然成为唐传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在此方面著述颇丰。本文围绕这一时期唐传奇女性主题研究关于女性地位、婚恋自由和社会礼法的论述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今后唐传奇女性主题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明清时期、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阶段。不同的研究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研究向度和视域:明清时期,研究形式主要是序跋、笔记、评点一类,表现出较零散自发的状态;清末至1949年间,小说频繁出现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编辑、专科目录及文学史小说史中,呈现一种较系统自觉的状态;1949年至今,相关研究逐渐多元化,呈现系统性、专题性的特点,在小说研究的角度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关于《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与其声名极不相称,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姚丹 《河北学刊》2007,27(3):140-144
本文凭借第一手档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将近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红色经典小说影视化的过程,由此探讨共和国文艺体制的某些基本特点及其变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是受众超过话剧与电视的“大众传媒”,其生产过程最重要的艺术与技术把关来自于电影厂领导部门的“自我审查”,电影剧本依赖于文人改编者的力量,而电影观众的反映则多有歧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成为受众最广的大众传媒,而由红色经典改编的电视剧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观众定位不准,不能满足老观众从老电影带来的期待视野,又不能对新观众构成足够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张金花 《河北学刊》2002,22(2):109-111
明清实学 ,是指产生于明中叶至清中叶三百年间的一种以“崇实黜虚”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流思潮。它是这一时期哲学、史学、科学、文学、艺术、考据学等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量。明清小说联系社会、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使中国小说的审美风格、创作风格有了一个带有根本意义的转变 ,这是明清实学思想与明清小说创作相结合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黄洽 《齐鲁学刊》2005,697(1):91-94
称灵道异、张皇鬼神是古代文言小说的主要题材内容,神仙考验型作品是其中的一个别具特色的叙事 范型。神仙考验,试探人心,其由宗教化向世俗化、伦理化转变的趋势,正是道教发展演变的反映,也是宗教意识淡 化、人本思想张扬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金庸武侠小说汉译英理论和实践都存在问题:英译本偏少,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不多。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是中国文学译入译出失衡的一个缩影。从文化特色词来看,侠、江湖、武功等构成了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的难点。从文化交流来看,英译中国文学在英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英语世界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英语文学对英译中国文学的排斥也是导致金庸武侠小说英译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肇始于刘辰翁评点文言小说《世说新语》,却借助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人的一系列通俗小说评点风靡天下。文言小说评点的尴尬,与文言小说创作的低潮不无关系。被誉为文言小说压卷之作的《聊斋志异》一出,随即吸引了文人的广泛关注,围绕它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在《聊斋志异》诸家评点中,理论贡献最大的当推冯镇峦。他“有意作文”的评点立场和“作品一历史”的宏观视角,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文学观念,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变革。近代小说文体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扩大,出现了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叙事模式出现了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和倒叙等;长篇章回小说体制的冲破;汲取西方小说艺术技巧;环境描写的加强。这一切都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国小说在近代化进程中跨出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