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的治是德化的治。德化之治的观念是依据于天命君权的神圣性与绝对性。以血缘宗族为基本结构的宗法社会是德化之治的现实基础,德化之治是为了保证等级制度的正常贯彻和执行。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是封建等级社会,但研究古代儒家的治国思想对现代社会治国之道和社会人的价值理念的培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悠悠五千年中国古老文明,蕴藏着无比瑰丽的智慧宝库,形成了绵延不绝、日益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肇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治政理念和治国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儒家为官治政理念和官吏管理制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者把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和官吏管理制度,称之为除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以外的第五大发明。  相似文献   

3.
李慧敏 《人才瞭望》2017,(6):254-256
《尚书》的赏罚思想受到天命观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天之罚”,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人之罚”的治国思路.儒法两家均致力于治世,儒家主张由内而外重建人伦秩序,法家则主张以赏罚之法强力建构社会规范,从而呈现出基于不同人性论而展开的礼法角逐.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管理目的是修己安人。儒家的管理本质是顺天应人。儒家的管理方法是以“通经达权”的变易思想为特点的经权管理。儒家关于管理的总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对管理理论基础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人的存在的本质属性——“仁者人也”的人性可塑论;关于人的存在的方式——德礼政刑的行为规范论;关于人的存在的价值取向——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论。  相似文献   

5.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为道德教化,经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体现其尚中、贵和、德政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道德和礼教作为治理国家之本。完备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政治品格是孔子孜孜追求的治国安邦的德政方针。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典籍一般用“经、史、子、集”来分类,虽然“五四”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了现代的方式为古籍分类,但“经、史、子、集”始终还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所谓经,是指儒家经典,具体而言是儒家的“十三经”及其注疏。在封建社会,儒家享有最高文化地位,以儒家为“经”,理所当然。所谓史,就是指史书类著作,包括官方的二十四史、通鉴、纪年史等,总计十三类,包括地理、谱系、政书、时令、目录等,内容是很丰富的。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位具有出色才华和鲜明个性的枭雄人物,集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一身,其雄才大略、风度气襟、治国之道、用兵之神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本文着重从曹操的人才战略、选人标准、用人思想等几方面分析阐述,结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从中给予我们以崭新的启示。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  相似文献   

8.
柔性管理,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管理既可以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所谓刚性管理是指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依靠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式化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则是指依据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及工作效率。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根据人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对几类性格较为突出,也比较难管理的员工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及工作效率。因此,在管理工作中,根据人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下面就几类性格较为突出且较难管理的员工的管理方法逐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董宏 《人才瞭望》2000,(7):46-46
“以柔克刚”是我国古代老子的著名 哲学思想,为中外许多人所推崇。它能 滴水穿石,避其锋芒,挫其锐气,治根治 本,以弱胜强,变被动为主动。但仅仅以 “柔”来达到干部人事管理的目的,也不 是完全理想的。因为,运用“柔”的手段 进行干部人事管理有时是有局限性的。 其一,速度问题。有时运用“柔”的手段 不能以较快的速度达到干部人事管理的 目的。其二,力度问题。有时运用“柔”进 行干部人事管理,其力度弱一些。其三, 不对症问题。有时由于“柔”与“刚”出现 不相融,不发生任何反应,“刚”不为“柔” 之所动。 “刚”能以其…  相似文献   

12.
识别人才,考核才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在春秋时期,古人就提出:为治以知人为先。即治理国家以了解、识别人为最首要的事情。可以说,非知人不能善其任,非善任不能谓知之。这富有哲理的良言告诉世人,不了解人就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没有很好地使用人就是因为没有了解人。所以,得人之道,在于识人,而识人之前,重在观人。  相似文献   

13.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对人的管理既可以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直至惩处、强迫等手段进行刚性管理;也可以依靠激励、感召、启发、诱导等方法进行柔性管理。所谓刚性管理是指根据成文的规章制度,依靠组织职权进行的程式化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则是指依据组织的共同价  相似文献   

14.
赵光辉 《人才瞭望》2016,(11):57-58
国家的盛衰在于人才,企业经营之道与治国之道相同,都在于人事相宜,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同步,事业发展体现人才价值。人事相宜,是企业人才战略的核心环节和永恒主题,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解决人才不适用、不够用、不能充分使用的问题,企业人才将各得其所、用当其时、才尽其用。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均是一种治国模式、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有着重要意义和战略地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内涵是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在当代中国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两者应当怎样结合,这些问题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力图通过切实、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来重构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基础。边远学校还没有一套可实施管理制度,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校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基本实现了"以人为本"治理学校,以法制校的管理理念,以民主管理为方式,达到行为规范,素质与管理共同进步为目的制定人性的制度来管理学校,通过规范制度群策群力、规范师生行为、规范校园布局、规范管理项目、规范制度实施检查等五方面来实现"以人文本"治校的宗旨。其中规范制度群策群力方面,要通过依法之力学校和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教育两个方面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人才交流》2013,(2):10-10
《21世纪的治国之道〈》的作者之一、投资家兼慈善家尼古拉斯·伯格伦在书中提到:对中美两国而言,面对政治管理的挑战,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入对方与自己相反的特征。文章指出,就美国而言,“消费文化”政治是美国最大的弱点:选民总是要求立刻得到满足,对长期的结构改革以及给他们带来阵痛的政客缺乏耐心。  相似文献   

18.
后勤管理是管理的一种形式,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特定的管理行为和领导活动,使全体成员努力工作,以达到后勤工作目标的过程。医院后勤管理是指管理者对纳入医院后  相似文献   

19.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伟大的思想总集,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乃至立身处世之道,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深刻而广泛。翻开《论语》,其中不乏有关官德与廉政方面的箴言,对于  相似文献   

20.
劳动保障是居民工作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居民社会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府的力量,以政府管制的手段来实现社会劳动保障,不仅可以切实改善居民的就业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实现人民社会福利提升的目标提供了切实保障.基于此,结合实际经验,从政府管控及社会治理的角度,来探究劳动保障管理的新思维,进而为实现社会福利的提升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