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读明朝历史,一代女杰马皇后的形象教人掩卷长思。马皇后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朱元璋夺取政权建立明朝即册封马氏为皇后。  相似文献   

2.
夜读史书,看到《明史》中叙述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的一些故事,颇受启迪。马皇后外号马大脚,因为曾与朱元璋同患难、共开国而在历史上很有名,朱元璋称她为“家之贤妻,犹国之良相”。当时,马皇后随朱元璋同住军营,军中缺粮,她从养父家把烧饼揣在怀里带回给朱元璋吃,竟因烧饼热而烫伤皮肉;平日,她总是备干粮肉脯供给朱元璋,从未短缺,自己却常饥饿入眠;朱元璋攻克太平后,天天打仗,她率领将士们的妻妾驻扎江宁(今南京),亲自缝纫衣服鞋袜,以供军需;陈友谅侵犯龙湾,朱元璋率兵抵抗,她又把钱财都拿出来犒赏战士。朱元璋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  相似文献   

3.
华章 《领导文萃》2007,(6):98-100
朱元璋早年。生活十分困苦,只得出家做了和尚。后来,和尚也做不下去了,便投靠濠州郭子兴的红巾军,才算有了自己的靠山。  相似文献   

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13):54-55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  相似文献   

5.
<正>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树立了一个"以术驭人"的典型例子。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换上长凳。这样在开会时,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已的座位。第二天,朱元  相似文献   

6.
老荒 《领导文萃》2007,(8):64-67
一个托钵流浪的小行僧投奔农民起义军,一刀一枪拼天下,十六年时间竟拼出个皇帝来。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府登上了大明开国皇帝的宝座。“国之大事,莫大于置相”。  相似文献   

7.
姜少勇 《当代秘书》2000,(12):39-39,44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至顺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提举。不久弃官隐居,后出任江浙行省元帅府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被革职。至正二年应朱元璋的邀请到了应天(府治在今江苏南京),劝朱元璋脱离韩林儿.独树一帜;并建议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然后北征中原,完成帝业,均被朱元璋采纳。明初任御史中丞,深受朱元璋信任,被称为“老先生”、“吾子房”。  相似文献   

8.
毛佩琦 《领导文萃》2014,(22):83-86
正朱元璋认为,如果民间的风俗败坏了,老百姓都不知道向善,社会流行着坏的风气,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为推行教化,朱元璋费尽了心思。他把教化推行到最基层,用简单易懂、易于实行的方式,让百姓普遍接受教育。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朱元璋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他为了整顿社会秩序,立纲陈纪,不惜使用严刑峻法,虽然明朝初年的社会秩序因此而迅速走上正轨,但他也因此而受到批评。然而,朱元璋并非只依靠刑罚,相反,他特别重视教化,强调风俗道  相似文献   

9.
马陌上 《领导文萃》2008,(8):149-153
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对知识阶级心怀疑惧。然而开国后不久,朱元璋与知识分子的蜜月期也没持续多久。  相似文献   

10.
"限娱令"不独为当下热词,古代也有,尤以明清为甚.古代娱乐的主要品种单一,主要是"戏曲、说书"等,于是"限娱"火力也集中于此.朱元璋弘扬"主旋律" 朱元璋在"限娱"的问题上,很注意"方法",比如大张旗鼓地"抓典型".《琵琶记》就是朱元璋为弘扬"主旋律",亲自主持策划、制作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12.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13.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朝末年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微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蜂箱,便跟他攀谈起来。朱元璋问:"你一年割取蜂蜜多少次啊?"养蜂人回答说:"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就多。这时候有槐花蜜、菜花蜜、枣花蜜,很  相似文献   

14.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白成兵败原因之一是错杀李岩,而错杀是因相信了“谣言”。李岩至少立了三大功。一是李岩起草了广为传播的歌谣“迎闯王、不纳粮”,使得农民军迅速由小变大;二是建议李自成“少杀人”,结果“屠戮为减”,人心归附;三是建议李自成赈济饥民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此“三功”,显示李岩确为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李白成能一直得到李岩辅佐,其结果或许能象朱元璋那样圆满,可惜李白成竟听信谣言,误杀功臣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6.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给手下算过这样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笔账算得颇有哲理,被后人称为"守井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朱元璋虽是农民出身,但当了皇帝后,身边服侍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一位姓杜的剃头师傅,专门负责给朱元璋打理容颜。这一天,杜师傅为朱元璋修指甲。事毕之后,他把剪下的碎指甲小心翼翼用纸包好,揣进怀中。朱元璋看在眼里,问杜师傅意欲何为。杜说:“指甲出自皇上圣体,岂敢狼藉?卑职将携回家去,谨慎地珍藏起来。”朱元璋斥道:“你胆敢欺我,你为朕修了十几年的指甲,难道都珍藏起来了吗?”杜答:“回皇上,卑职全都藏起来了。”朱元璋命锦衣卫看住杜师傅,再派人到杜家去取指甲。少顷,使者从杜家捧了一个红木匣子回来,只见里面全是碎指甲。使者说:“这个指甲匣子供在佛龛上,匣前摆着香烛敬奉。”朱元璋顿时大喜,当下,就赏了杜师傅一个太常寺卿的官职,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机关事务局局长。剃头匠陡升为正部级高官,仅因为收藏了指甲,不要说用今人的观点。就是放在明代当世来看,也是一种令世人瞠目的“异典”。  相似文献   

18.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19.
正古人言:相由心生。并且,古人还常常把人的相貌同命运挂钩,民间所谓的"算命先生"也总拿人的相貌来说事,用来"推算"人的富贵吉凶,以及命运走向。其实,古代官场也很在意为官者的相貌。中国古代对皇帝的面相都极其称扬,所谓的"帝王相"隆准龙颜,指的是鼻子丰隆,准头齐,鼻梁挺直,即是"龙相"。最典型的"龙相"被认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吴晗的《朱元璋传》  相似文献   

20.
“八五”末期,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安排为704亿元,年均增长4.9%。商业厅系统购进总值计划安排为156亿元,年均增长4.7%,其中农副产品购进计划安排为42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品购进计划安排为108亿元,年均增长5.2%,销售总值计划安排为179亿元,年均增长4.0%,其中纯销售计划安排为160亿元,年均增长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