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绕着"人类创造历史"命题,吉登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方式进行了系统的解释.他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分为"前历史"、"历史"和"历史性"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于部落社会、阶级分化社会和现代社会三种社会类型,并把"人类创造历史"的起点放在了启蒙运动.他认为,只有在启蒙运动以后,人类才真正谈得上对历史的"创造",此前的所有社会类型都只是在时间中"度过"的社会.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著名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对人类创造历史的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说明.从总体来看,吉登斯的诠释扭曲了马克思的本来含意,其理论内部也隐含着难以弥合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模型构建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未能涵盖可持续发展中的一类重要指标即环境指标,难以反映"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内涵.应该在HDI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HSDI),并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一是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二是突出环境因素重点指标;三是采用权威统计数据.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性的经济革命,是国家级顶层设计,也是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专业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战略思维的重要课程.该文根据重师商院建设"一带一路"课程中所做的思考、探索,分析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高校开设"一带一路"课程与研究的必要性;二是从课堂到实践,积极探索"一带一路"课程的实施,包含课堂教学、课程考试、课程推广、游学实训等四个方面;三是"一带一路"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效和培育涉外人才取得的效果.通过分析可知:"一带一路"进课堂,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促进了特色学院发展、提升了涉外人才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也实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要求.  相似文献   

4.
邵晓舟 《求是学刊》2013,40(1):135-140
在泰州学派的美学中,"生"规定着美的特征。血肉之躯承载的生意淋漓的生命是"生"范畴的根本含义。美从一开始就与"生"不可分割,人之"生"作为具体而微的缩影,凝聚和赅备宇宙万物之"生"。"生性"、"好生"和"生机"三个层面,蕴藏着"生"的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超越力量。人类日常生活实践千头万绪,能成其为美的,唯有符合"生"这一特征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时期有很多实用化的美学实践和关学主张,以"万物并作"与"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生态美学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生态美学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环境问题的深刻关注."万物并作"主要揭示自然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在动态平衡中实现依生、竟生、共生的生态循环;"天人合一"则要求人的行为应与天地自然保持和谐统一.先秦生态美学思想时社会群体和社会个体都具有明确的美育功能.研究先秦美学家的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以及美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与"绿色生态自然观"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不是孤悬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被动的客观存在,而是被人类社会历史所中介过的现实的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与人类历史上不同的自然观是相互影响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大大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成为可能,一种新的自然观,即"绿色生态自然观"将在知识经济时代确立.  相似文献   

7.
唐代"司法三司"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司受事"和"三司推事"是两种不同的司法形式,几乎同时创立于唐高宗时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并非先后出现.三司受事主要是受理上诉表状,它并不直接审判一审案件,唐德宗建中以后逐渐废弃此制."三司推事"是由皇帝临时下诏组成三司,负责审问重要诏狱,审完即予裁撤.推事三司主要由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官员组成,其重要特点有二:第一,皇帝常派宰相等重臣来监领三司,以保证审判的效率和公正性;第二,所审案件一般是先移御史台以后.然后组成三司赴御史台鞫问.  相似文献   

8.
"公共利益"是我国法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术语,作为法律保留条款或说是法律限制条款,其本质是对个人和部分利益的限制,对全民或整体利益的维护和偏袒."公共利益"的界定标准有实体和程序标准."公共利益"的实体界定标准主要有三个:(一)客观具体性.即现实中没有抽象的公共利益,针对某一具体情况时,其内涵不再是概括的、抽象的、不可确定的,而是具体的、可以确定的客观存在.(二)公共性.受益主体的共同性即共享性、受益内容的共同性即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共同性即政府提供.(三)和谐发展性.程序界定标准主要包括:1.建立充分反映民意的民主程序;2.确立"公共利益"的司法审查标准;3.赋予人民群众拥有公益诉讼的权利;4.设置公共利益确认的单独程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杜武征 《创新》2019,13(1):42-52
"生"本体这一古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外交哲学传统贯穿着现当代中国外交理论和政策的各方面。就何为"生"的外交哲学意蕴而言,合作为"生"、共赢为"生"、和平为"生";就"生"为何的外交哲学探问而言,"生"为自主、"生"为相通、"生"为共处;就本是"生"的外交哲学诠释而言,共商之本是"生"、共建之本是"生"、共享之本是"生";就"生"是本的外交哲学确证而言,"生"是关系之本、"生"是交往之本、"生"是外交之本。  相似文献   

10.
肖峰 《创新》2019,13(3)
人工智能有可能取代人的工作从而使人沦为"无用阶级"是目前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具体考察这一进程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阶段:一是人工智能对部分人工作的取代,二是对人类全部工作的取代。后者其实是人和智能机器的新分工,人所从事的消费娱乐性活动成为人类的新型工作,人的有用性也从这些新型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生成,从而需要我们重新定义"工作"和"有用性"。而前者则是更为复杂和棘手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安排、价值观转型、设计和开发新的"软工作"等社会调节手段来加以解决,而且还可以上升到社会制度的分析,即通过克服资本主义式的应用来社会的建构人工智能的光明前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人造物和社会建构的产物,在合理的社会使用中可以避免"无用阶级"的形成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其本体论基础在于人类作为技术的主体可以主导一种基于人类中心论的人-机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文学终结论"的现有阐释呈现出三种向度:一是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关系出发得出的艺术终结论;二是米勒等从文学与电子媒介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消亡论;三是朱国华等从文学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出发得出的文学末日论.在文学发展的现实面前,所谓的"文学终结论"是禁不起推敲的.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看,文学属于"生命文化",当代文学虽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甚至"终结"的危险,但根本原因不在于"绝对精神"的演化、电子媒介的进步或权力资本的转移,而在于生命的危机和自然的终结.文学要走出"终结"的魔咒,实现自救与救赎,就必须与捍卫自然与生命价值的生态运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思竹 《浙江学刊》2004,(1):174-178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14.
"标题党"是大众传播时代互联网上产生的文化现象,也是社会宏观发展的一个投影."标题党"喧嚣的写作形式,奇观化的叙事手法,对传统文本范式构成了一种挑战.他们用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读者,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标题党"写作文本可分为:事件爆料、娱乐恶搞、情色低俗三种类型;"标题党"奇观化叙事暗藏的文化隐忧:一是现代人脆弱的"心理危机",二是事件公共意义的消解,三是犬儒主义立场与行为的体现.为构建网络良性生态环境,应做到:宏观立场上的文化包容,微观运作中的制度管理,具体措施是建构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媒体奇观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历史渐进过程中的一种凸显.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也印证和辉映了这一发展轨迹.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象",在"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下建立起来的"视界政体"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全视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反叛、颠覆与重建就变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叛逆的激发.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更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科学至上主义的指导下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尽可能多地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发展过程."现代化"进程的最早启动与"殖民化"几乎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举世瞩目,值得人们科学、全面地研究.应该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从宏观上对之作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与"人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看,以启蒙精神为代表的现代性既拯救了"人",又葬送了"人"."人之生"和"人之死"均源自同一个基础、同一个事件.这一悖谬正是启蒙的辩证法.现代性对"人"的解构,无疑是一个多层面协同的历史进程,它体现在世俗基础、制度安排和学理依据等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18.
"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要树立几个新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党不断地适应和驾御新的环境,并实现自己的行为目标直接相关.而适应和驾御新的环境则意味着要不断提高执政党的理性化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及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这种格局之下,要提高执政党的理性化水平,就必须树立一些新的观念:一、要树立"冲突"观念;二、要树立"有限理性"观念;三、要树立权力是必要的"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全球性的环境灾难对整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巨大的挑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如果说.远古文明时期自然之"附魅",是朴素直观的神性"敬畏".工业文明时期自然之"祛魅".是机械论视野下的遮蔽和断裂,那么,生态文明时代应当积极寻求自然之"返魅",这是人类在生态理性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关系的重建,是人类为了拯救自然之"沉沦"的命运所进行的生态思考,也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长干行>有两首,"妾发初覆额"一首最受读者认可.它用一位少妇的口吻抒写了切盼经商在外的老公及早归来的心情,绘声绘色,颇有点今日所谓私语化的味道.大约正因为通俗,个别字眼儿脱离了古代官话,以致至今还不能得其确解,"门前迟行迹"之"迟"便是一例.下面截录相关段落--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灏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一作"旧")行迹,一一生绿(一作"苍")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