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化认同是台湾族群形成的基础,各个族群原文化的差异性是其基本标识和向度,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光复后,岛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以及70年代后台湾开始的民主运动,进一步得到发展,最终伴随着族群意识的不断强化而形成。它是台湾社会政治多元化过程的产物,反映了台湾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台湾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品格,与大陆同根连理,是中国政治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生活经历,台湾社会已逐渐积淀出独特地方性格的政治文化。在政治情感、国家认同、族群问题以及民主认知等层面上都表现出独具的特质,这些特质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相似文献   

3.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4.
文学从来都是政治的记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一部分。以台湾族群的撕裂为起点,辨析和回应"台湾文学到底是否是中国文学一部分"。通过梳理台湾乡土文学的转型,对比大陆和台湾乡土文学异同点,认为舞台疗伤、展览疗伤、著述疗伤、校园疗伤、电影疗伤、电视疗伤等方式可以治愈政治伤痛。在今日海峡两岸政治地理格局中,文学持有者与书写者应该发挥其"软性"文化功能,以有效促进文化认同,同时实现个人、民族、国家认同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性恋/酷儿题材电影在台湾蔚为潮流,并逐渐形成一种类型化的同志电影.台湾同志电影挑战了保守刻板的主流性政治,创造出兼具先锋性与商业性的同志电影文化.然而,台湾同志电影对同性恋的景观化再现,迎合了异性恋中心主义社会的奇观化凝视,而关于彩虹岛的同志共同体想象,则无法摆脱后殖民性与台湾民族主义的政治无意识,从而与塑造台湾主体意识的主流国族叙事达成合谋.台湾同志电影建构了一个"后殖民台湾同志"镜像,其所投射的依然是台湾社会纠结于国族身份辩证的历史悲情.  相似文献   

6.
台湾文学在现代有着与某个地区不尽相同的历史际遇和文化机缘,她从一开始就处于日本统治这样一个特殊背景,这就决定了她的发展形态具有特殊性,从台湾被日本割据、后又为国民党政权长期踞守的政治变迁看,这是一部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抗争承传的艰难历史,也留下了国民党政治文化的深刻烙痕。台湾文学是一个具有多重研究意义的对象。即她的形成过程经历着对抗强权、民族文化认同的过程。从中国现代文的框架中观察台湾现代文化的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不难看出,她不只是一般意义的省区文学,而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的有特色的支脉,曾经历着种种的磨难,台湾文学也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一部文学历史。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末,台湾民间组织成长迅速,形成了具有台湾特征的公民社会结构.由于采取了社会主导的放任型策略,台湾的公民社会在缓解经济衰退压力、促进社会民主、参与公共治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在政治秩序维持、政治文化塑造等方面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分析了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前后政党政治的发展状况,对选举后的台湾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两岸统一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当前台湾的政党政治格局已经从国民党一党政治,演变为两极(民进党、国民党)多元(若干小党)格局的多党政治,蓝绿政治仍将是台湾政党政治的主色调,政党政治的演化也导致台湾社会政治文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特征,也导致两岸关系的变数愈加复杂.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的台湾新文学虽一直处于殖民统治的政治高压之下,但却始终高扬着不可征服的中华之魂.唯其如此,它才能顶着殖民宗主国所推行的皇民文化运动,自觉追随着祖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步伐奋然前行,表现出强烈的政治上的反抗品格和文化上的革新品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反殖反封建的、现实主义的和台湾乡土的基本品性,成为中国新文学悲壮而珍贵的海上篇章.承传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的民族文化血统,有着多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台湾向来是一个由多元族群所共同组成的移民社会,在全球化语境和台湾本地特殊情境影响下,其自身所蕴含的多元文化特质而发展为多元族群的社会。但台湾的多元文化主义被高度意识形态化,对真正的宽容、民主和多元的造成伤害,导致台湾版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异化和畸形,无益于台湾形成真正宽容多元的社会文化形态。在台湾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应怀抱平等、尊重、学习的方式,面对不同文化,达成相互理解;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必须在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主流文化之间作抉择或取得平衡点;透过多元沟通,建立起台湾人民对新移民的同理认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界定食品产业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台湾食品产业文化具有根植与多元性两大特征,并深入分析了此两大特征的具体表现形式,借鉴沙因的“洋葱模型”,从食品产业发展的基本假设、制度与规范、各种形式的产业符号三方面构建了食品产业文化的分析模型,结合台湾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归列出了台湾食品产业文化体系。最后,文章提出在闽台先行的食品产业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双方均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待台湾先进的食品产业文化,台湾食品产业应在反哺过程中实现创新升级,双方的食品产业合作过程中既不可忽视对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与研究,也不可忽视双方产业文化的整合与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甄娠传》在内地持续火爆,其热潮也在台湾蔓延开来。《甄娠传》不仅在2012年至2013年期间七度重播,收视率超过台湾许多自制剧和同时段的综艺节目,“甄娠热”还成为岛内热议的话题。此番《甄娠传》在台热播,不仅是值得关注的影视领域的新现象,围绕《甄娠传》在台湾各界引起的争议,还反映出两岸文化交流方面的某些信号,更是值得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市场已经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操作,但把影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产品进行市场整合营销的成功个案还很少见。本文以2009年第4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获得者《痞子英雄》为典型案例,应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其整合营销之道,为今后我国影视剧的营销推广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闽台区域文化从总体上说与闽南民间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既是移民与文化传播的结果,同时也是两岸密切交往关系的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简略探讨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过程,认为,历史上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以及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为闽台区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两岸的交流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结成的血缘文化纽带则是闽台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条件和最终标志。  相似文献   

15.
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厦门的对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的可能。总体思路是:优化提升岛内功能,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与台湾对接的步伐;以原有的产业布局为基础,发挥岛外各区的独特优势,通过拓展对台产业合作,强化产业集聚;将对台农业合作打造成厦门岛内外一体化的亮点;发挥闽南民间信仰和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厦台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抓住对台先行先试的难得机遇,在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中继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台产业合作是闽台交流合作的核心,30多年来福建在对台制造业合作上形成了三大产业链,旅游业合作独具一格,金融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农业合作始终走在两岸前列。产业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宽,合作载体不断丰富,并在合作机制上努力探索。未来应根据两岸关系发展趋势,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通过构建良好合作环境、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海西区域资源整合以及鼓励企业入岛投资等策略性措施,推动福建对台产业合作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7.
摘要: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厦门与台湾的油画交流迎来了孕育与发展的新机遇。厦门与台湾的油画交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交流定位模糊、规模偏小、机制不全、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发挥区域优势,完善交流机制、成立厦台油画交流协会,打造交流平台、创新交流形式、建立资金支持机制,是推动厦门与台湾油画交流与发展的有效措施。这对发挥厦门油画优势,推进海西文化产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问题是美国霸权与中国和平崛起之间结构性矛盾的焦点。台湾问题演绎着中美战略博弈。中美战略实力对比与中美各自与台湾关系是制约台湾问题未来演变的两个战略关键,其中争取战略实力对比优势则是中美战略博弈的焦点。两岸关系"不统不独"状况只是阶段性平衡,它酝酿着中美战略博弈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