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荀子的著作里处处闪烁着和谐的思想,荀子的和谐思想源于和谐音乐的思想,它以和谐政治思想为核心,以和谐经济思想为基础,并深入运用到军事上,最后回归到生态和谐,是先秦诸子百家最有理论体系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2.
荀子在批判改造孔孟之礼的基础上,强调以礼治国,以法入礼,把礼法结合起来,教化与刑罚并用,形成了自己的礼法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极大启示  相似文献   

3.
孙波 《社科纵横》2008,23(5):129-130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从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和谐建设主张,包括"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和谐思想、"群居和一"的社会和谐思想以及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德治体系是以礼为核心,以法律为补充手段的治国方略.在德法关系的理论架构中,荀子吸取了法家之长.使儒家德治思想有了新的发展.文章通过德先法后、明德慎罚、德本法辅、德原法流、德隆法重等几种观点来阐释荀子德主法辅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5.
承继儒家孔子之礼统,博采先秦诸子之见长,荀子之“礼”具备了人格修养、生活实践、政治制度等多维内蕴,展示出超越传统的新气息。领悟古人的良苦用心,品味源远流长的理性关照,对于我们今天的理性建构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彭岁枫 《求是学刊》2008,35(2):25-29
荀子创造性地提出了礼法结合的思想,它是儒法两家礼法之争的思想结晶,也为儒家思想增加了现实的活力,其精髓在于克服单纯礼仪和单纯法律的局限性.荀子礼法结合思想不仅有其确凿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式,对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武海军 《求是学刊》2016,(1):127-132
编纂散文选本是桐城派构建与宣扬其文论主张的一项重要举措,方苞所编的《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是其"义法"理论的具体体现,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理论也是通过编纂《古文辞类纂》来进一步构建与实践的。方、姚的选本批评及其构建起来的桐城文论对桐城后学的散文选本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桐城派选本选文定篇、文风取向的自觉理论依据。这种独特的选本批评视野对于深入考察桐城派的文论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从“人性恶”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一些经济伦理思想。他看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阐述了合理的分工对调节社会经济关系、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个人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他认识到“利益”调节的作用,指出利益纷争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提出以“以义制利”的思想。他还将儒家伦理融入到商业文化中,推崇商业诚信,倡导群体和谐。特别是,他提出“圣王之制”、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大师,也是先秦诸子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有深刻影响,要言之,可分继往与开来两方面.继往角度说,荀子在诸子中突出的批判继承了先秦学术;从开来角度言,荀子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并影响了中国传统儒家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涛 《社科纵横》2011,(10):121-123
“徐积作为宋代理学之一员,站在性善论的立场对苟子人性论展开阐释与批评。徐积驳斥苟子人性论的论证依据,否定苟子以人有欲善心理来论证性恶的做法。针对苟子将性、情同质化的思想倾向,徐积力辩性、情之别;此外,徐积也力斥苟子将耳目之官视为性的做法。对于苟子的礼伪论,徐积指责其“伪”为“虚伪”,这种指责并非徐积对苟子的无理攻击,而是其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对苟子思想作出的必然评价。徐积对苟子人性论的诸多辨正,其中确有切中苟学关键之处,但也存在着以己度人、误解苟子之处。  相似文献   

12.
荀子天人相分而致心性二分,不仅是相分,性甚至是心治的对象,其思想的核心在于以后天的道德积靡养情化性,无论是化解道德世界的冲突,还是解决德得相通的悖论,他始终在道德的实践中探讨与追溯:确证人之为人的善向,更没有回避性中的恶向;确证性中无德,更没有回避人之好德的旨趣;确证知的经验意义,更没有回避知的价值理念。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孟儒家的道义论传统,在道德与自然的冲突中不仅重义,还与黑格尔一样坚持义务的至上性,而且由于天、性、心的自然性,也把对幸福和欲利的追求作为其善恶因果律的应有之义,把化解道德世界冲突、德得悖论的困境寓于伪的道德实践中,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成就道德理想而培养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3.
张奎志 《学习与探索》2004,8(5):108-112
在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式———这就是情结批评和情境批评。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在情结批评中,批评者不是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而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这往往会造成对本文的误读;而在情境批评中,批评者则走入到文学作品中,从作品和作家的角度来解说作品,表现为批评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认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批评观,所产生的批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浅说荀子的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代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谙熟儒学,兼通诸子,他的理论研究既根植于儒家传统“明贵贱”的“正名”之中,又能定位于墨子的语言“本体论”之上,其理论成果为我国学术史,尤其是语言学史树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篇》中。《正名》所论述的远远超出了儒家政治伦理的观点,已经涉及到了为现代学术界仍在咀嚼的语言本体问题。诸如语言的本质问题,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语言发展与社会交际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5.
邓剑 《日本学刊》2020,(2):58-75
游戏批评包含不少向度,其中有两个向度常被运用,即指向文艺鉴赏的第一向度,与指向超越性问题意识的第二向度。日本的游戏批评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这些批评对当时流行的宇宙类游戏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从游戏文本中解读日本社会的深层构造。之后的游戏批评,把注意力转向游戏中普遍存在的故事性,批评的向度也由超越性的问题意识移向文艺鉴赏,逐渐成为市场机制的一部分。2000年以后,东浩纪与大冢英志的学术论争,催生了“游戏现实主义”,成就了日本游戏批评的最高峰,游戏批评逐渐被引回学术领域。如今,在日本政府与游戏业界的协助下,日本学界正在厘清已有的游戏研究成果,并着力于游戏批评史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9):100-104
人类群体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组织形态。正因为这种群体的复杂性,人类社会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种种不稳定,冲突与战争成为历史的常态。因此,人类各种文明在发展的同时,都面临着如何化解自身群体冲突与矛盾的问题。在中华文明中,这种群体问题很早就受到了关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荀子的群体观。面对复杂的人类社会,荀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视群体和分序并以礼义相统合的价值观,这成为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7):97-101
王先谦所著的《荀子集解》在《荀子》研究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完善这部著作就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没有充分重视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异,二是未能准确地分析词语的意义。这些问题不利于准确地理解《荀子》,例如,"于"有"为"之义,"足"有"止"之义,有些学者对此不明确。我们分类讨论其中十五则注释,探究更加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李洋 《唐都学刊》2024,(1):97-103
荀子的“礼”疏远了早期儒学的先验的道德性,凸显了客观现实社会的群体性特征。“群”,乃是荀子“礼”的根本属性。“礼”的基本内容也彰显了“治群”的基本功能。《荀子·修身》中讲:“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礼”治群的三重规范。礼于人,荀子延续了“礼”对于人的德性约束,以礼法联结,强化了“礼”的规范力度;礼于事,荀子将礼义联结,“化性”之礼义落于群体生活中而“起伪”,规矩与德性相结合,强化了“礼”的行为规范意义;礼于国,“礼”为治国之本,荀子在治国中强调“分”,以“礼之分”建立一套群体社会的政治统治秩序,治国安民。三重规范联结交续,荀子的“礼”充斥了群体性规范与内容,亦由此建构了一个惟齐非齐、化性起伪、德行允协充义的规范世界。  相似文献   

19.
贝淡宁  洪浩 《求是学刊》2007,34(2):5-14
与大多数宗教或哲学体系相比,儒家学说是相对“此世”的,它的目标是提升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此外,儒家学说与其他学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它接纳了我们这些可以通过某些途径被加以塑造的人,并旨在尽可能地减少我们难以根除的缺陷。“礼”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教化人们相互影响的方式,礼的缺失就会导致个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从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艰难,尤其是对弱者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刘孝斌 《创新》2018,(4):8-18
站在中国特色主义新时代遥望千年之前的荀子,依然可以发现荀子经济思想的光芒.将荀子的欲望论与西方经济学的需求理论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人本经济学.从荀子的经济思想出发,对三个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荀子经济思想因何而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