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广田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多方面的。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不仅继续从事多种文学体裁作品的创作,而且朝气蓬勃地活跃在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园地里。在散文领域中,他同样把创作、评论和理论研究集于一身,相辅相成地耕耘着丰沃的艺术土壤。方敬同志说:李广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可贵的成就,“同时,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方面,他也做出了贡献,留下值得传诵”的成果(《李广田文学评论选序》)。李广田的散文理论研究成果,在他所作出的理论贡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活跃于今天文坛的一批中年文学评论家中,潘旭澜是引人瞩目的一位。近几年来,他踔厉奋发,辛勤笔耕,陆续发表许多论文,出版了三本著作:《艺术断想》(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艺术散论》(江苏人民出版社)、《潘旭澜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另一本专著《论杜鹏程小说》也已完稿,交付出版。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他去日本讲学,应《每日新闻》、《咿哑》杂志之约,撰写了《五年来中国文学随想》、《近年来的中国长篇小说》等文学评论,受到日本读者的重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潘旭澜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用来比况潘旭澜从事文学评论的实践。五十年代中期,当他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时,便与文学评论结下了不  相似文献   

3.
《文学评论》最初刊名为《文学研究》。1957年《文学研究》创刊,1959年改名为《文学评论》,1966年出至第3期,因为“文化大革命”爆发被迫停刊。在这9年半期间,何其芳同志作为文学研究所的所长,一直兼任《文学评论》主编。在《文学评论》直至如今50多年的历史上,这9年半的时段不算很长,但它作为《文学评论》发展史上的第一阶段,在刊物的学术定位、办刊思路上,却奠定了这一刊物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4.
艺术是人们审美感受的高级的、稳定的形式,这是为人们所公认的。但是,艺术并不是人们获得审美感受的唯一领域。人们在各种创造性劳动中,都是可以获得审美感受的。文学评论,从文体的角度来看,它并不属于艺术的范畴,人们也并不要求它必须有美感。但是,如果文学评论既科学、准确地评论了文学现象,又使人们获得了美的感受,岂不更好吗?果能如此,则文学评论本身的作用和价值也必然更大、更高。阎纲的文学评论,尤其是他近几年写的对我国“文革”以后的文学运动、文学现象的评论,就是这样的。这些评论,读起来使人感到高、深、新、活。  相似文献   

5.
《宋遂良文学评论选》不久前由明天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作者新时期以来发表过的文学评论文章50余篇,评论的对象以小说为主兼及其他,涉及文艺思潮、创作倾向和风格流派等若干重大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十年来我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作者是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思考力,评论都是有感而发,出自真情,紧密联系创作实际,注重艺术分析,文字朴素优美,富有个性,被称作“散文式的评论”。如同田仲济教授在《序言》中所说:“他视野广阔,感觉灵敏,难能的是他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又有一个能周详、细致深沉思维的脑海。在论文集中明显地看出除了放眼全国的文学创作外,有一个湖南作家群,又有一个山东作  相似文献   

6.
在文坛上,提起林建法,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谈到他主编的《当代作家评论》这本杂志。十多年来,这份杂志好象就是林建法的面孔,以致认识林建法首先得从了解它入手。我想,这不仅仅因为林建法现在是这份文学评论杂志的执行主编,更重要还在于多年来林建法为它所付出的心血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上,这份杂志已经成为林建法生命中的一部分。 创刊于1984年的《当代作家评论》,在四年一届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排列中已连续3届占据中国文学类(理论)核心期刊的第三位,排在它前面的《文学评论》和《文学遗产》都是中国社科院文研所…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些理论是突然从天而降的吗?显然不是。它们是19世纪以前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的必然的结果。如何把握这些复杂理论的内在演进线索?笔者提出了独到的三大原则。与此同时,对国内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研究的现状作了提纲挈领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序童庆炳<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是格平继<创作动力学>、<天汉雄风>出版之后的第三部著作。<创作动力学>属于文艺心理学范围,<天汉雄风>属于历史美学方向,这部《西方文学评论方法论演进>则又涉猎西方文论文,看起来东一榔头西一...  相似文献   

9.
文学评论具有科学与艺术的二重性特征,这常常使文学评论在方法上陷入二律背反式的困境:文学评论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活动,它不能抛弃作为一种认识阶段的知性思维,但它面对的是作为审美直觉对象的生命体,知性思维又将破坏它的生命特征;可是,文学评论如果停留在作品的直觉层次上,却又无法完成对作品的价值阐释。那末,文学评论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既要借助知性思维方法,又要避免知性思维固有的缺陷,这确是横亘在文学评论工作者面前的困难。正因为存在这种困难,所以文学批评史上各种批评流派便发展为两个极端: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的批评,有意避开对文学作品的知性分析,只记录他们对作品的直觉印象由此引发的自由联想,把文学评论看成是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看成是借助文学作品的媒介而进行的自我表现;而结构主义或语义分析等批评流派则干脆抛弃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结构,放在手术台上条分缕析。这种走极端的做法只能把文学评论引向歧路。文学评论必须发挥中介整合思维的特殊功能,必须在直觉与逻辑之间开辟出一条通道。寻  相似文献   

10.
茅盾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而且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从1920年1月发表第一篇文学评论到1981年3月逝世前为止,他从事文学批评0余年。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批评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典型问题是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直为中外作家、文艺评论家所关注.在我国古代小说美学中,继金圣叹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当推清初《三国演义》的大批评家毛宗岗.他的典型观,是他的历史观点与美学观点的具体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大是极具特色的桐城派作家。他的文学思想、文学评论体现了对韩愈古文理论的深刻理解 ,并有所发展。他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表现了鲜明的韩愈风格。正确了解韩刘文学的渊源关系 ,有助于进一步评价刘大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作家中最富思想性、受西方思想影响最深的作家之一。贯穿有岛文学的一条纵线,就是他个性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文学思想散见于他的小说、剧本及文学评论之中。有岛的文学思想是他文学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有岛的文学创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来,作为文学评论家,朱向前是出色的。朱向前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军事文学理论研究方面,他独立开拓了自己的有别於他人的研究方向并取得员曩硕果,在相当大的范围内积极影响了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军事文学的创作;他的“美文批评”的理论和实践让受制甚多的文学评论写作越来越趋向情辞兼备的优美境界,读起来赏心悦目;在教学领域,他的一批学生或受他影响甚深的文学新人正日渐成为文坛上最受人注目的生力军。即使纯粹以劳动量看,朱向前作为文坛风景也是值得观赏一下的。在出书难、出文学理论专著尤其难的呼声不能於耳的今天,他数…  相似文献   

15.
陈宏谋是广西历史名人 ,一生从政 ,但他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中 ,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观。以他给张西清《泛槎吟》所作的一篇序文为例 ,论述陈宏谋关于“好诗标准”、“才学与作诗”、“诗歌地位”等文艺观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7,(7):50-50
茅盾是我国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1916年至1981年的65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撰写了达120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戏剧等著作,翻译约150万言。对中国革命事业、中国新文化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作家,他是近代最早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学影响最深远的外国作家之一。莎士比亚作品对我国的文学评论、现代戏剧和新诗均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读《陈辽文学评论选》(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冯牧、阎纲、刘锡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之一),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他的文章,不随人俯仰,有独到之见,而衡文照辞激扬着深沉的历史感,尤显其特色。因此,在朴实的行文里每每表现出他对生活、艺术的睿智透视,娓娓而谈中有一种撼人心旌的思辨力量。有比较才有鉴别。文学评论中的历史感,表现出评论家观察、评论作家作品时,掌握了俯仰自得、高瞻周览的自由透视法。或者说他为立体地、真切地把握评论对象找到了两个可资比较的参照系统:一个是作为文学源泉的社会历史人生系统,一个是反映继  相似文献   

19.
处在历史变更时代的沈从文在历史间隙区域形成的文学思想,带有不可避免的复杂性。他在强调文艺特殊性时低估一般文艺工作者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自由主义的文学批评立场及文学审美论上的温和立场拘囿了他的视野,顿悟式思维使其文学评论有时略显空灵朦胧。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评论写作特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据笔者考察,目前国内出版发表的写作学、文章学论著并未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有的根本不列专门章节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讨论了这个问题,但论及的是评论写作的特点,而不是文学评论写作的特点;有的虽涉及到文学评论写作的特点,可是仍欠全面与深入。鉴于此,为了让文学评论的写作更符合其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