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淡化、乡村文化产业模式单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等问题。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要从现实问题出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推进乡村文化生存空间的保护,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民族社团组织在参与社区民族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宣传民族政策等工作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广州满族历史文化研究会为例,调查了其近三年通过会刊宣传、举办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与街道合作开展民族文化建设项目等方式参与社区民族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收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民族社团未来继续参与社区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体验民俗的旅游方式,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亮点。讨论南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分析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提高认识、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强化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培训和加大宣传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创建广西田阳壮族布洛陀文化与口头叙事田野研究基地为例,探讨了田野研究基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基地合作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基地资料管理的规范化等问题,为各类口头传统及文化研究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操作借鉴。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7):135-138
乡村图书馆又称乡村书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流失的现象。乡村书屋将起到满足农民精神生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抵抗不良势力蛊惑和提升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乡村书屋的建设,当前应结合实际,多管齐下推进乡村书屋建设。  相似文献   

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力量,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对标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乡村产业振兴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依然面临着来自主体、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因素的掣肘,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堕距现象。深入研究乡村产业振兴多重堕距的表征发现,其产生与农耕文化和市场文化、主体素养和产业定位、治理结构和流变社会之间的张力有关。因此,新时代必须要以协同式弥合为指导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协同乡村产业生产要素共进、优化市场环境,协同组织乡村产业主体共同发展、完善公共服务,协同优化乡村产业生态发展系统,从而全面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9):68-71
本文从农民对文化需求的角度,分析现阶段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状况、农民对这些服务满意的程度,探索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策略,为有关部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乡村组织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实现乡村组织振兴,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导地位和党员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内生动力。当前,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着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主体地位落实不够、组织力号召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必须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等方面入手,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9.
李松有 《学术交流》2024,(3):136-155
对广西8个县市101个行政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服务主体的赋权增能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调查分析显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有村民赋责型民属设施运营模式、理事会代管型村落小微设施运营模式、产业反哺型村级公益设施运营模式和市场导入型专业设施运营模式,多元主体参与管护过程中存在自我赋权、内生赋权、支持赋权和发展赋权。但目前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模式仍存在主体权责界限不清、村社组织能力不强、多元主体评价制度不健全和村集体经济社会效应弱等问题,需要以责任共担、利益联结、产业带动、互惠共赢为机制,通过落实相关主体权责、加大社会组织孵化、健全多方参与评价体系和壮大村庄新型集体经济等途径,强化村民和村社组织权能,促进乡村建设中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运营。  相似文献   

10.
刘宝林  刘艳 《探求》2015,(1):24-29
尽管户外宣传已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但目前户外宣传在针对受众身份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接收时间短暂性等特征,使用宣传媒介、设计传播内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一定障碍,应从传播学视角,从户外宣传媒介选择、户外宣传的内容设计等方面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户外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1.
韦彬  卢美莹 《创新》2023,(1):66-74
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既是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兴样态,也是政府治理和服务供给新的表现方式。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旨在将行政力量嵌入乡村治理中,实现行政力量、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三者联结,共同助推乡村振兴。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L县为研究案例,探讨领导干部直播带货实践模式,并从建设公共性为导向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的角度,厘清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关系,通过数字平台链接多元治理主体等方面提出领导干部直播带货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的发展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活动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动的社区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缺少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基于此,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甘肃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可行性,并根据发展现状归纳出甘肃乡村旅游四大主要社区参与类型是城郊休憩型、新型城镇型、景区覆盖型、交通节点型,研究指出了各类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指出农民是社区参与的真正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增收、就地转移劳动力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6,(10):90-93
残疾人社区文化,是指以残疾人文化为主体,以社区文化为支撑的景观、行为、制度、精神多维度的特色文化。残疾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北京市东城区在残疾人社区文化共享服务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五化"特征,同时也存在着场地设施、建设经费、服务水平等瓶颈,为此,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大伟  原雨舟 《创新》2022,(5):30-38
日本新潟县越后妻有地区的大地艺术节以公共艺术为纽带,有效解决了该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危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案例,指出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效实现了乡村文化认同、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人才引进、保护乡村原真性,成功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为我国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国公共艺术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尊重村民主体地位,平衡艺术、商业、生活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央政府的顶层设计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配套,推动基层政府通过“试点-扩围”方式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基于钦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调研发现,自上而下的政策宣传、基层政党组织的责任包干意识以及对宣传载体的依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征.其困境在于村规民约的局限性、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和第三方治理的缺失,通过内外动员互补与财政支出优化为导向的政府动员和以服务下沉与多元协同治理为导向的基层互动,才能突破困境,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8,(11):55-57
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是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但创建中还存在创建不平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特色亮点不够突出、激励措施不够健全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示范县创建的原则、内容、激励措施,多方面、多层次推进农村精神文明示范县创建。  相似文献   

17.
<正>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民精神脱贫的关键。随着中国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接合部的不断建设,人们逐渐忽视了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文化陷入了文化流失、文化断层的窘境。如何解决此困境,对乡村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是目前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乡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文化载体的破坏、文化资源的浅位挖掘、文化传承的断层,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邱宗国 《创新》2014,(3):117-121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地方性网络论坛也在不断加速发展。广西地方性网络论坛从星星之火走向燎原,其对地方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地方特色不鲜明、论坛社会文化影响力不强等问题。因此,目前仍然需要采取推动广西地方性网络论坛的措施,扩大论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使其更好地为文化广西建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创新》2022,(5):20-29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的传承现状为考察对象,对乡村文化振兴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在非遗新乡贤推动下,壮族嘹歌文化在重返乡野的同时获得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乡村的休闲空间、秩序空间、信息空间、生计空间得以重塑。非遗新乡贤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所构建起的乡村文化新空间,既从共时性角度强调村落整体布局的优化,也从历时性角度深化村落社会与历史人文的衔接,充分彰显出承续性、整体性、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对话互动的有效媒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以非遗新乡贤为实践主体、以乡村为实践平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实践形式的文化空间建构模式,可以成为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东阳 《创新》2009,3(1):72-75
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程度。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广西农村人口众多,潜在人力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广西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更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内在要求。广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前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原因。为此应采取多种措施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