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我国东汉时期一位卓越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范晔《后汉书·郑玄传》),遍注群经。其学“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齐”(《后汉书·郑玄传》...  相似文献   

2.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据《后汉书·郑玄传》记,郑玄少年时曾为掌管听讼和收赋税的乡啬夫。但他“不乐为吏”,“遂造太学受业”,后又师事扶风马融,“十余年乃归乡里,……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到他六十岁时,“弟子河内赵商等自远方至者数千”。郑玄一生著述甚富。《郑玄传》记:“(郑玄)门人相与撰(郑)玄答诸弟子问五经,依《论语》作《郑志》八篇。凡玄所注:《周易》、《尚书》、  相似文献   

3.
郑学,是东汉末年郑玄所创立的经学学派。郑玄(约108—201)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便同郑兴、郑众父子的经学思想相区别。郑玄早年曾入太学学今文《易》和《公羊春秋》,又向东郡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左传》、《周官》等古文经,最后又西入关中,向马融学古文经 东汉桓帝至灵帝年间,发生了党锢事件,郑玄也受到牵连,但他的学术活动并未停止,教授弟子达数百人。党锢禁解以后,  相似文献   

4.
班固始以《书序》"三监"说释《邶》《鄘》《卫》"三国同风"之缘由,郑玄据此又生异说,以致纠结无穷,终成死结。本文认为,根本原因,是在《诗三百》蜕变为《诗经》的过程中,前后推挽、层层相因的经学阐释所造成的干扰和误导。根据历史还原的原则,本文跟踪考察了关于"三监"性质、人物、地域等方面的纠结,进行系统反思,并追溯了班固、郑玄这两个代表人物在经学阐释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动因。  相似文献   

5.
“十三经”为儒家重要典籍,其名始于宋代。自汉以后,曾有“五经”、“九经”、“十二二经”之名。历代注流甚多,宋代刊有“十三经疏”,选其影响较大者结集而成。清阮元主持依家本作校勘,加以重刻,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流》416卷本。其中调易购统王强、晋韩伯康注(分别注经传及系辞、说卦等),唐孔颖达流;悄书》为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毛诗》为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后孔颖达流;《周礼Z、《仅礼》均为汉郑玄注,唐灵公彦流;《礼记8为汉郑玄注.后又颖达疏,《春秋在传》为晋江倾注,席孔额达流;《春秋公羊传》为汉河体注,…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7,(2)
史籍所载黄巾拜郑玄事,并非向壁虚造。郑玄兼综今、古文经学,在其博大的知识体系当中,善图谶、通《易》理这两项内容,与黄巾太平道存在着思想交叠之处,且在终极理想秩序之追求层面,黄巾、郑玄所祈望之"太平"更有深相契合者,此为黄巾拜郑玄的思想根源。与此同时,黄巾对郑玄之敬拜,不仅反映了他们对于道术通达者的自觉思想认同,也是汉末时人对于隐沦民间的贤人隐者抱有神秘理解倾向及普遍尊崇心态的自然呈现。汉末隐逸群体以其亦儒亦道的知识背景,成为引导、连接人们价值观念的中间知识阶层,对汉末地方秩序的重建以至汉魏之际的历史变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山东民间歌谣简论武鹰山东民间歌谣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齐鲁文化是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系统。她产生于北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一个地理区域,远古时代有着自己的氏族起源和文化渊源。齐鲁大地在殷商以前称做"东夷",周武王灭殷后,分封姜...  相似文献   

8.
卢植《礼记解诂》一书已亡佚,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此书当亡佚于唐末五代时期。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礼记解诂》的训诂内容主要是释词和解句,训诂方式和方法主要有声训、义训、征古例和征今例。郑玄在作《礼记注》时曾以卢植《礼记解诂》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鲁国史》序杨向奎通论中国古代文化之发展,虞夏以后,至于春秋战国,其中心地域在今山东、河南、河北,后来发展遂及山西、陕西。虞、夏代表夷、夏,共处于中国东方,黄河下游,以山东为中心,东及辽沈,西及河洛,南及江淮,北及燕蓟。后来发展为齐鲁文明,实为宗周文...  相似文献   

10.
明崇祯十三年的山东灾荒杨绍溥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灾荒遍及诸省,被明朝人称为"亘古奇荒",《明史》记载:"两畿、山东、河南、山、陕旱蝗,人相食."两畿是封建国家的"首善"之区,陕西、河南、山西已经历十数年的农民战争,灾荒受到了战争的影响.我国封建...  相似文献   

11.
郑玄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华友根郑玄字康成,东汉后期人。生于公元127年,卒于公元200年。即汉顺帝永建二年至汉献帝建安四年。曾任乡啬夫、大司农等职。而董卓、袁绍举玄为赵相、茂才、中郎将,皆不就。又因党锢之祸,曾被禁锢达十四年。郑玄是东汉著名古文经学...  相似文献   

12.
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针董凤基为了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学习、研究、宣传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良好风气,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济宁合成洗涤剂厂,于上半年联合举办了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佳丽"杯有奖征文活动,杂志开辟专栏发表了一批文章。现在,...  相似文献   

13.
李世萍 《兰州学刊》2008,(2):174-176
郑玄对《毛诗》大小序作了大量的注释,包括解释字词句、申述序义、补充史实、说明人物和名物制度等,有时还引用经典和纬书。那些不加注的序文则多与郑玄的解《诗》思想吻合。郑玄注序而不加“笺”的事实表明“笺”的体式特点就是表识见于其旁。  相似文献   

14.
杨亚利 《文史哲》2004,1(3):70-74
作为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易学有汉易系统、晋易系统、宋易系统三大形态。有材料证明,这三大系统开风气之先的都是山东学者。汉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孟喜,集大成者是郑玄;晋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王弼;宋易系统开风气之先的是以孙复、石介为首的泰山学派。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得出结论:易学源于山东,有齐鲁文化背景。纵览文化轴心期以后汉以来山东古代易学史可以看出,山东学者对我国易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唐孔颖达《礼记正义》称“礼是郑学”,究其原因,一因郑玄礼学著作甚多,特专精于礼学;二因自郑玄兼注《三礼》,始有所谓《三礼》之学;三因郑玄能将其礼学付诸实际运用,为朝廷制礼;四因郑玄能以礼律己,“非礼不动”。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郑玄兼注《三礼》之后,后世之治礼学者皆以郑学为宗,而不可舍其书,自魏晋至隋唐皆然,故孔氏有“礼是郑学”之称。  相似文献   

16.
“宰予昼寝”新说陈昌宁读《论语》的人都会注意到"宰予昼寝"这桩公案,注《论语》的人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原文是这样的(见《公治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上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  相似文献   

17.
孔子在近世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语出诸《论语.泰伯》,汉儒郑玄注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1]宋儒朱熹注云:"民可使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6,(9):32-32
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今属山东)人。南朝萧梁时曾任新安太守。  相似文献   

19.
“寝衣”解     
<正> 《论语·乡党》篇中“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句,杨伯峻今译为“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合本人身长的一又二分之一。”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寝衣”是衣还是被?(二)“寝衣”究竟有多长? 关于“寝衣”,郑玄注“今小卧被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卷十引)孔安国亦注“今之被也。”(邢昺《论语注疏》卷十引)杨伯峻似即据此而释为“小被”,其实不然。同为郑玄,其注《周礼·玉府》的“掌王之燕衣服”句云:“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之属。”刘宝楠谓:“郑解‘燕衣服’为近身之衣。巾、絮、袍(?),昼所服;寝衣,夜所服。”(《论语正义》卷十)可见,郑玄还是把“寝衣”视为衣属的。而孔注又本之于郑。  相似文献   

20.
论周敦颐对儒学哲理化的历史贡献李锦全周敦颐,字茂叔,原名实,"后避英宗旧名改颐"(《伊洛渊源录·濂溪先生事状》)。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谥元,称无公。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终年五十七岁。他曾建书堂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