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谦益的诗学理论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品评上。与众多评论不同 ,钱谦益认为 ,杜甫诗学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杜诗忠君论的反拨 ,认为杜甫基本上以讥君、讽君为主 ,而不是忠君为主 ;其二是指出杜诗有三大审美特征 ,即铺陈排比、飞腾绮丽、危言直道与婉而多讽 ;其三是提出了对杜诗《秋兴》结构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2.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许德楠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0):53-57
“钱柳因缘”体现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人生契合与碰撞。而没有柳如是,也就没有钱谦益的“诗史”桂冠。这就形成“钱谦益现象”的主要内涵。“南移”则指“诗史”诗人的籍贯转向南方。本文探讨钱谦益获得“诗史”桂冠的条件,并分析产生上述两种现象的若干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杜诗中的“春秋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继承并发扬了儒家经典<春秋>这部史书的行文手法,即将主观伦理道德评价寓于客观叙述史实、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用以讽君王、刺权贵、誊达官、严华夷之辨,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春秋笔法"的大量使用,也是杜诗获得"诗史"称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变"是中国诗学特有的关于诗歌发展的概念.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既有"系乎诗"的方面,支持诗体的独创,倡导"代有其人,人有其传";又有"系乎时"的方面,强调诗体与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具有明朗和雅之声调、丰沛深厚之情感内蕴的盛世之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词类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早在汉代的毛亨、郑玄在注释《诗经》的实践中就已经表现出较强的词类观念,他们的词类观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训释是否有义以及隐性、显性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正变”是中国诗学特有的关于诗歌发展的概念。钱谦益的诗体“正变”观,既有“系乎诗”的方面,支持诗体的独创,倡导“代有其人,人有其传”;又有“系乎时”的方面,强调诗体与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期待具有明朗和雅之声调、丰沛深厚之情感内蕴的盛世之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诗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学概念。唐人孟綮在《本事诗》中首先使用该词来指称杜诗。到宋代,“诗史”已经得到文人们的广泛称引。后经明清两代文人持续地辩论与阐发,“诗史”一词遂成为拥有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的重要文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杜甫诗歌的句法艺术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句式错综而韵律和谐.杜诗突破了五言"2-2-1"和七言"2-2-2-1"意义节奏的局限,从而给表意抒情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这些句式并未破坏诗歌的韵律之美.2.词语省略而蕴涵扩大.杜甫精于词语的省略技巧,他的诗作语略而意明,词省而意丰,使人深刻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鲜明特色.杜诗词语省略技法,主要有"以副代动"、"无谓语句"和"省略介词"三个方面.3.词序倒置而语言劲健.杜诗虽多数是按正常的词序组构句子,但词序倒置的现象也较为常见,目的是协调平仄、对仗稳妥以及获得劲健的美感,加强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郑笺》成绩斐然,代表了汉代《诗经》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代注释之作起到了典范的作用,垂范百代。《郑笺》的释词之例、训解方法及其表现出的文学质素对《毛诗传笺通释》都产生了影响,《郑笺》与《毛诗传笺通释》在传统训诂、文学、义理上均有相通之处。《毛诗传笺通释》对《郑笺》全面地继承发展。从汉至清,诗经的注释之学紧密传承,可见中国学术之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0.
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认为语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较为集中的;文章认为语境与诗史互证是交叉关系,语境性质与"诗史互证"之中"史"的文献性质相同在于二者都具有层次性,相异在于前者具有动态性和历时性,后者则具有静态性和共时性;语境概念明确地引入古典文学的研究似乎有利于拓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使诗史互证等方法在传统基础之上融入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论的系统化与学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