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乡镇政府在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元调处机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地位。但乡镇政府主导参与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多元调处机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探寻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本原因,深入研究其体制、机制的不足,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调处机制,对提高乡镇政府应急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实现村民自治及建设小城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学生群体性事件对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干预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应遵循的原则进行研究,结合高校实际,从预防教育、快速反应、信息沟通、规范处理、心理干预、善后处理六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寻求建立适合当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干预机制,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学生群体性事件,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以网络、手机和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舆情发展具有双重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的客观必然性,认真分析新兴媒体视角下的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积极探索群体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论坛交流机制、队伍建设机制、信息收集机制、预警防范机制、事件处置机制,努力构建高校群体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强网络影响的高等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网络信息传播的“辐射效应”和“雪崩效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会带来强烈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冲击波。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阶段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持续期、解决期和评估期五个阶段。在网络视域下,高等学校要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新闻处置应急机制,成立新闻处置工作组,采取尊重民意、依法处理的方式,以及积极培养自己的“网络意见领袖”等举措来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柔性化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导致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并着重从“党建社团”、三方互动式管理等方面,论述了如何避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以及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柔性化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维 《国际公关》2023,(4):128-130
高校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对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本身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此很多高校针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的重视程度加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不过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缺乏健全性、应急管理处置机制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具备健全的监督惩治制度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本文提出构建“预防、保障、重建”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健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处置机制的机构组织,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等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舆情的交织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衍生危机和灾害,如何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制定合理有效的应急预案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首先从人工免疫原理和作用机制着手,剖析了免疫系统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相似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和舆情管理的人工免疫应急预案模型.该模型能够处理多渠道的异质舆情,一方面能改善群众因舆情势差造成不恰当的行为态度,进而有效减轻舆情传播和突发事件的扩散;另一方面提供了及时发现、制止群体性突发事件蔓延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地,本文还提出了基于人工免疫原理的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处理突发事件要建立应急机制,尤其要建立和健全农村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特点;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处理突发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9.
探讨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研究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正确方法,对提高领导工作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和企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网络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舆论传播平台。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也由于网络特性、媒介特性和特定的社会语境原因而时有发生。结合斯梅尔塞的加值理论模型和中国在重大事件解决中所形成的议程设置模式,绘制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生成机制图。笔者认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从一般事件转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并以突发事件和网民为研究主体提出网络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引导和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有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开发人力资源、注重职业导航,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养等六大方面拓展素质提升.这需要建立完善有效的一体化运行模式,包括操作管理、项目规范、评价认证、激励监督、认同互动等五大系统机制.第一课堂学习取得"毕业证",第二课堂训练获得"素质拓展证","双证"的授予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东省控制突发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制度的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控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在培养模式、监管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指导经验,提出了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毕业论文的“承上启下”模式,建议建立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机制,并探讨了该计划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将来更好地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反常突变事件是媒体要经常面对的新闻话题。本文通过四个方面对反常突变事件及其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即关于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概念的解读、反常突变事件新闻形成的主要原因、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功用以及反常突变事件新闻报道的具体方式,以期更好地把握反常突变事件并完善相关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不容忽视。社会矛盾长期累积,民众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而采取违法行为,非直接利益群体的加入使事件扩大化,是群体事件的诱因,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强化管理,注重网络及第三方组织和主流媒体作用;引导网络传播,善于换位思考,充分考虑民众利益;加强民主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体察民意;建立渠道畅通、透明的沟通通道,制定对应机制,以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的突发群体性事件存在参与主体的民族复杂性和利益诉求的多元性特点。应对的关键在于将事件及时区分为民族性群体事件与非民族性群体性事件并准确定性事件的性质,而这需要有规范化、制度化的预防和处理机制作保证。当前的传统“运动式治理”模式时常致使民族地区政府在事件应对过程中陷入被动。因此,建构一套适合民族地区突发群体性事件管理的制度化、动态化的预防体系、预警系统、处置措施与善后机制,对于化解民族地区客观与现实存在的危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导致大学生思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各类突发性事件频繁,并具有类型多样性、“群体极化”现象、影响深远等特征。因此,增强预警教育意识,建立信息收集和疏通机制;整合学校组织资源,快速启动复合型预警教育机制;发挥科技和媒体的作用,建立舆情披露和舆论导向教育机制;建立法制和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的预警教育机制等。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性建设紧密结合,提高高校应对群体性事件和抗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为了降低病毒传播风险,减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设计高效的人道主义供应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生活物资、医疗物资和疫苗三个维度,梳理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应急物资管理研究进展。其次,从路径规划、选址-运输两个方面,总结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灾害垃圾管理研究现状。再次,根据任务类别,剖析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最后,从顶层设计、应急物资、灾害垃圾、人力资源管理四个方面,给出了人道主义供应链管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人道主义供应链管理顶层设计、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基于全局与多主体视角的灾害垃圾管理问题、基于多维度的社会力量管理问题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秩序具有优先于一切的政治价值,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公共秩序危害巨大,以"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为最烈。"向政府泄愤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不仅具有利益、制度、体制、文化和心理等多个层面的成因,更有其独特的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巨大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往往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目前我国政府在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活动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对媒体的监管;建立健全突发性事件预警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关能力建设,最终达到在突发性事件中从容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