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刘克鉴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1期)对黄振奇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红旗》杂志1980年第2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对于刘文中关于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意见,我们却未敢苟同,现在谈几点看法与刘克鉴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张江明同志不愧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问题的带头人。我们一直在注视和学习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但也发现我们与他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歧异。这里,我们打算就张江明同志原在《哲学研究》1981第9期刊登后来被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的某些观点谈一下看法,以就教于张江明和哲学界的其他同志。(一)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见《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以下称《问题》)文中,就苗族鼓社,议榔的起源和性质问题,谈了初步的看法。认为鼓社、议榔源于苗族的母系氏族时代,本来意义的议榔不是习惯法,更不是法律。李廷贵、酒素同志《答“关于苗族的‘习惯法’问题”》(载《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以下称《答文》)一文,对此提出异议。这里,主要就《答文》的不同看法,谈一些认识,就教于李、酒二同志及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 A.引言。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论和疑惑的问题。争论和疑惑的焦点之一就集中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上。有人因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而怀疑乃至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也有人在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时,为了维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而反对把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王满同志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文(载《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两种观点,虽然具体表现各异,但实质和根源却是相同的:就是不能辩证地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三期《新疆社会科学》发表的丁永志、邵珠文同志的《辩证否定与彻底否定》一文,感到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正确阐述彻底否定“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6.
王坛浦和张政两同志(简称王、张)在《论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一文中(见《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对我先发表于《哲学研究》,后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简称《问题》)一文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我商榷,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我在该文中对某些问题的论证不够充分,未有展开,确实需要补充。但是,我对王、张的一些论点仍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再作商榷,并就教于王、张和哲学界同仁,以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4年第3期上林文金同志的《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一文(以下简称林文)提出了双重否定颇受语言学界重视的事实,并对双重否定的含义、语言形式、表达功能三个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阐述.林文认为,目前语法、修辞著作中所说明的双重否定的含义不妥,因而"范围模糊不清",并从这一点展开论述.但通读全文,觉得正是在这个基本问题上,林文仍未能作出清晰、完善的解答.鉴于双重否定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拟就它的性质、范围等也作一些探讨,就正于林文金同志与语法学界.  相似文献   

8.
《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第1期刊载奚兆永同志《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一文,评论了张薰华同志《论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基本公式》(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0期)一文中的某些论点。本文拟就奚文涉及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这里有关于扩大再生产平衡条件的三个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萧焜焘同志在《关于辩证法科学形态的探索》(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2期)一文中,对辩证法的核心及体系问题作了系统的,但未必正确的阐述。现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2期发表了笔者拙文《起辇谷纵横探》之后,喀喇沁夫同志写了《释“斡脱克”》一文(见《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89年第3期),文中就“大鄂托克”一地提出异议,并表示愿意和笔者讨论。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同时有几点看法,提出来,与喀喇沁夫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 读了《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程祥徽同志《青海口语语法散论》一文(以下简称《散论》)和《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张成材同志《西宁方言的语法特点》一文(以下简称《特点》),很受启发。我也愿参加这一探讨,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童示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发表对拙文《“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能否定》①的《质疑》,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发展动力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现拟作以下几点答辩。(一)《质疑》认为,拙文仅仅肯定同一性相对、斗争性绝对,而否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相反,《质疑》肯定“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和绝对的矛盾”,倒“会导致形而上学的僵化”。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学术研究》刊登的李辛生同志《略论社会主义社会否定的性质和特点》一文(以下简称李文),从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两次变革中(实际上是三次变革)论证社会主义时期的否定的自觉性质和特点。一方面,论证旧社会的否定是被动的、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否定是主动的、自觉的,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论证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4.
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若干理论问题》(见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人》,经过修改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一篇使人感兴趣、受启发的文章。我赞成其不少的观点。但是,对于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我则不敢苟同。本文拟就此发表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黄枬森同志和其他同志。 一、不要贬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黄枬森同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曾永寿同志在《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发表《也谈“月亮问题”——兼与李振伦等同志商榷》一文(以下简称“曾文”),与拙文《量子力学和哲学基本问题》(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商讨意见。读过曾文之后,感到在关于“哲学实证化是否可能”这一问题上还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讨论。拙文在“哲学实证化是可能的吗?”这一标题下所讨论的问题是很明确的,中心思想是  相似文献   

16.
《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发表的薛宗正同志的《唐轮台名实核正》一文,对拙作《轮台的地理位置和乌鲁木齐渊源考》(载《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提出异议。我觉得对薛文中阐述的一些问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近读田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初期入川作战问题探讨》一文,获益匪浅。因其中对我的《张献忠入川作战不是两次而是五次》(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一文的部分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又觉田文所持论据尚难以服人,故写此文再论并兼以奉答。一,关于张献忠崇祯六年入川作战问题田尚同志认为:“《蜀乱》所谓崇祯六  相似文献   

18.
余三定 《云梦学刊》2006,27(4):31-33
笔者近几年来主要致力于当代学术史的研究,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辑集并评述当代学术史研究的著作,此前已发表过2篇文章,分别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载《学术界》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1期转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学术积累——当代学术史著作评述之二》(载《云梦学刊》2005年第4期,《社会科学总论》2005年第4期转载)。现将上两文发表后收集到的当代学术史著作,按上两文的分类方法评述如后。一、关于当代学术史的宏观研究1、《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2004:问题意识和超越情怀》(刘大椿主编,中国人民大…  相似文献   

19.
何新同志的《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4期),对新编《辞海》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辞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少意见是正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徐庆凯同志的《关于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一文(见《学术研究》1981年第2期),纠正了何新同志对形而上学看法上的缺点,但回避了新编《辞海》这两个辞目的不足之处。这里,我也想就形而上学的概念,谈两点看法。(一)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理所当然地说,它是研究灵魂、上帝、自  相似文献   

20.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唐晓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陆晓禾同志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见《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是“现实的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显然不是陆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