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法的输入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起源于 1 7世纪的欧洲 ,1 9世纪传播到美、亚诸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迫于外交形势的压力 ,清政府也开始接受国际法。 1 864年 ,由美国传教士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Martin)翻译、美国人亨利·惠顿 (Henry Wheaton)所著的《万国公法》(Elements of International Law) ,直译为《国际法基本原理》或《国际法要旨》一书的刊印出版 ,是国际法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国际法的传入 ,使近代中国人对西方世界普遍通行的基本外交原则和外交惯例有了初步了解 ,并开始在外交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 ,这也引起了其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2.
丁韪良与《万国公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所译《万国公法》 ,其翻译和出版是在总理衙门的积极支持下完成的。该书初版时间应为 186 4年而非以往所说的 186 5年。《万国公法》所传达的国际法知识很快被具有时代意识的士大夫们所接受 ,清政府亦在处理一系列外交事件中屡次引用国际法准则。《万国公法》所带来的近代国际关系准则 ,对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起过特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戚其章的《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用新视角探索甲午战争历史的著作 ,是一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著作 ,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丰硕的成果。中国和日本接触到国际法 ,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国早在鸦片战争中 ,林则徐在组织翻译一批西书时 ,就摘录了瑞士国际法学家滑达尔《万国法》中的一些内容 ,随后美国惠顿的国际法著作《万国公法》也译成中文。日本接触国际法在中国之后 ,是从中国介绍过去的。但两者对国际法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很不一样。中国认为国际法不过是“其地儒者所撰” ,而“…  相似文献   

4.
经世致用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外交观念和方略都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清政府逐步地以西方近代外交原则来指导清政府的外交实践。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专门从事外交事务,1864年翻译出版了《万国公法》,1873年清政府首次接见外国外交官,1875年首次向外国派驻外文使团,由此逐渐实现近代外文的转型。近些年来,对于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变化,已有人开始关注①,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变化过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界尚未进行深入的探讨。这里,笔者不揣冒昧,试图对晚清外交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作些探讨,以求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陈策 《理论界》2009,(1):127-128
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万国公法>的传入,清政府肯定其在办理外交上的价值.清政府出使西方的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指南展开与西方的外交活动.洋务思想家们对<万国公法>亦进行了深入研究,看到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其进行批判.这些都反映了洋务时期国人对国际法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6.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8.
晚清《富国策》的译刊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以降,西学东渐,西方经济学亦随之传入中国。《富国策》即是问世近代中国的第一部西方经济学中译本。由于当时社会环境、该书包含内容、受众群体、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富国策》出版后并未产生重要作用。不过,《富国策》作为首部传入中国的经济学译本,在整个西学东渐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束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近代国际关系和欧洲的经典外交特别是国际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三个半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法律秩序作用的增强,和约对国际法的影响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分析和约条款及其与国家主权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及国际组织法、国际人权法、外交关系法等的发展,论证和约不仅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而且是现代国际法的发展的一个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10.
刘晓梅 《学术研究》2007,(2):139-143
在西学东渐和社会大变革的双重背景影响下,19世纪的汉语中产生了大量新词语、新词义,同时一实多名、古词义短暂存留等等词语过渡现象异常复杂多样,这在《中外旧约章汇编》、《鸦片战争档案史料》、《万国公法》及《海国图志》四种近代史料中有突出的反映。随着对近代史料的进一步挖掘,我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现代汉语词汇史甚至现代汉语史的上限都可定在19世纪。  相似文献   

11.
近代以后,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天下观开始受到挑战和冲击,新型的国际观念在中国开始确立.在这一过程中,留学生群体用《春秋》比附公法,为人们接受新型的国际观念架起桥梁;他们积极地向国人介绍近代西方的国际知识和外交观念,使传统的华夷观念彻底崩溃;他们还深刻反思义和团运动中有背国际公法和盲目排外的危害之处,致力于国际法的译介和传播,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为近代中国新型国际观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顾逸  王勇 《学术探索》2013,(4):40-44
中美正式建交33年来,美国政府严重违背了其在“八·一七公报”中对中国的承诺,不断地对台湾出售武器,并且出售武器的性能和数量不断增加。从国际法角度分析美国对台军售:第一,美国对台军售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美国对台军售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第三,美国对台军售严重违反了不干涉内政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应该积极从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寻求国际法对策,从而敦促美国停止对台军售,促使中美关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天宏教授著《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一书已于近日出版 (中华书局 2 0 0 2年 7月 )。这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自开商埠历史的学术专著 ,是对近代中国口岸开放历史内涵一次新的、深层次的发掘。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历来为中外学者关注。马士 (H .B .Morse)的《中朝制度》、费正清的《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等西方学者的论著 ,以及张仲礼、隗瀛涛、罗澍伟、皮明庥等中国学者分别主持的对上海、重庆、天津、武汉等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成果 ,令学者瞩目。虽然中外学者对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的历史作了积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沟通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传统学术著作和他出使前后的日记、奏稿及书信,以探讨其对外交涉的依据。郭氏诠释儒家经典时指出,"三代宾客之礼"包含对外交涉的真理。出使前后通过阅读《万国公法》等国际法译著,并与"万国公法讨论会"交往,他才意识到近代外交应以"万国公法"为依据。然而,郭氏接受"公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三代之礼",恰恰相反,他是将"公法"当成"三代之礼"精神在当代的体现而加以推崇。  相似文献   

15.
1912年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它成功地将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宪法理论转化成近代中国宪法的基本原则;首次实现了中国政体由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转变;初步构建了公民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精心设计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临时约法》的颁行是中国近代宪政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制实践。  相似文献   

16.
论林则徐外交思想的形成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出于对敌斗争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方情况。尤其是《澳门新闻纸》和《国际法》,为其摆脱传统夷夏旧观念的束缚,形成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思想产生了巨大作用。林则徐自觉运用国际公认的法律和准则,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使“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具有了新的内容,并敏锐地觉察到贸易与外交的密切关系。这些特点,决定了他的外交思想是中国外交观念和政策在面向世界、从传统走向近代历程中的第一步,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历史发展的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绳同志在1954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历史研究》1954年第一期)中提出了三个革命高潮的概念;在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又重申了这个概念,说:“第一次革命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革命高潮时期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几年,这几年中发生了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和1900年的义  相似文献   

18.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先使用“经济伦理”一词。他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经济伦理作了开拓性的研究。他的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八十年代末便有两本研讨中国经济伦理的专著面世:一本是余英时撰写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另一本是张鸿翼撰写的《儒家经济伦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但是韦伯未曾给经济伦理下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十余家全国性学术团体、宗教组织和省市社会科学院联合组成的“近代基督教在中国、东南亚的传播与教案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委会发出通知,邀请中外有关专家学者出席将于1994年11月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共同研讨近代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在中国和东南亚的传播、活动特点与影响,传教过程中所引发的民教矛盾、冲突斗争与教案发展演变规律,深入探索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近代中国向世界开放曲折历程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会议及会议所提出的中心议题,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引起广泛注意。有关人士指出,这将是中国进入历史新时期以来极其重要的一次国际学术盛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学术界和中国宗教界在开展学术研讨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所进行的第一次携手合作。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认识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西学开始传入中国,大致上应从1839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在广州办学算起.在这稍后,两广总督林则徐派人刺探西方情势,广搜其资料,汇编成了《四洲志》一书,魏源又在此书的基础上编成了《海国图志》,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西方的重要典籍,对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被允准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教会学校,玛理逊学堂便于1842年在澳门建成,随后迁到香港.该校课程除中文、耶稣教义外,还开设了几何、代数、化学、生理、历史、地理、英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