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投资激励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两个维度检验<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业绩效的影响.结论指出由于目前土壤保护性投资对农业绩效的贡献微弱,因此地权安全性的投资激励效应对农业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地权安全性的资源配置效应对劳动力生产绩效具有显著影响,但对土地生产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政策含义为从改变农业补贴方向和风险基金机制以及提高地权安全性等方面来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
韩东林 《南都学坛》2007,27(1):107-110
政府成为农业投资主体,对农业进行投资,对中国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考察,在理论上界定政府农业投资行为,揭示其主要特征,探寻政府农业投资行为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性,主要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舒尔茨农业经济增长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政府干预经济和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农业投资行为创造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户农业投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对农业的投资状况和投资行为进行了分析。农户由于历史、生存和安全的因素一直没有停止对农业的投资。但是 ,研究表明 ,近年来 ,农户对农业的投资在数量上、增长幅度、投资结构及在其总体投资的份额上都有所变化 ,总体上呈现萎缩和恶化的状况。原因是农业收入增长速度降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差及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等因素导致农民对农业的投资预期降低 ,抑制了其对农业的投资冲动和投资行为。因此 ,采取措施 ,提高农业比较利益 ,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的投资预期 ,形成良性投入产出循环机制 ,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演化趋势、存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农村集体和政府,农业投资主体已经呈多元化趋势,农业投资主体结构也随着社会变革和农业发展而不断演化。同时,目前中国农业投资主体结构还存在着政府和企业等投资主体农业投资比重低,各农业投资主体功能弱化,投资范围不清等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优化农业投资主体结构,廓清农业投资主体投资的合理边界,从而有利于增加农业投资总额,提高农业投资效率,促进中国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环境资本”与可持续投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投资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基本活动。由于人类社会必须通过提取、加工和消耗自然资源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投资活动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投资是以资源的破坏为代价,那么这种投资是不可持续的,不可持续的投资必将导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本世纪50年代开始的投资增长热加剧了环境的恶化程度,而发展中国家环境破坏的情况更是触目惊心。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不给予自然环境以充分的关注,规模扩大的投资只会耗尽稀缺的自然资源,并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可生存。本文探讨与研究投资的可持续问题,通过分析投资的负效应以及投资可持续的因素,指出投资只有在不降低环境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产生最大的预期效益,阐明可持续投资的关键只能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构建新型农业投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轨时期,农业资金需求量急剧膨胀,构建新型农业投资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业投资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新型农业投资机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农村投资结构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农业现代化决定了对农村投资的持续需求,是农业发展的目标、方向;而合理的农村投资结构对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资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东林 《南都学坛》2008,28(3):124-128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济实力下降,加之自身法律地位不明、产权不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小,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较低,投资增速波动性很强。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报酬率,降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资风险,进一步提高农业投资收益,从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投资功能,塑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比较强势的农业投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2005年国家启动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进行大规模投资,改善了农村农业的投资环境。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进入农业农村投资领域,还面临怎样的投资难题?本刊为此专访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投资的现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是:财政支农资金严重不足;农业投资环境差,农业的外资利用在逐年缩减;农业的比较利益低,农业资金的非农化倾向严重。提出了继续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培育新的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科学管理和建立农业投资的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产品供给、需求和价格的多样性为基础 ,论述了农业多样性的内涵和经济功能 ,分析了农业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 :农业系统的多样性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并提出保护农业多样性以及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关系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持续农业是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持续农业应遵循生态环境的内在演化规律。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农业必须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资源更新率;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保公司。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与世界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接轨,这是从世界农业漫长的历史道路中摸索出来的农业持续发展正确方向。发展、完善和丰富我国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使其与世界持续农业的大趋势相适应,并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约持续农业。  相似文献   

14.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分析循环经济特点与发展现状、我国农业在循环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农业的特点,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6种模式(节水农业模式、生态种养模式、绿色和有机农业模式、可再生能源与生物潜能开发应用模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高优农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交经济增长方式,解决我国农业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消费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使农村生态系统破坏日益严重,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物产量与质量的连锁关系、农作物与其病虫的协同进化、农作物产量与土壤的反馈调节这三个典型实例,分别蕴藏着“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质量互变”三大辨证规律,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正是这三大规律的体现,人类违背这三大规律则导致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因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其深刻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生了双重影响,建立全面、准确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国际背景下 ,农业可持续发展由最初的学术思潮逐渐演变成为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受到了人类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生物技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 ,如何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下 ,合理、科学而理性地发展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可持续发展在农业上广泛应用 ,“绿色壁垒”逐渐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设置进口障碍的贸易保护工具 ,如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理运用“绿色壁垒”是21世纪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的命脉。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再认识,分析水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地广袤,是世界农产品第一生产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的安全、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安全。而有机农业是在整个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以及其他转基因合成品的一种生产方式,遵循的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有机农业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注重农业土壤的质量安全,作物生长环境的生态环保,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安全水平,从而根本上提高整个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从源头上切断农产品污染的渠道,并进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可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