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我没有仔细品味过《红楼梦》,最近听老师讲课,不由得喜欢上了大观园里的史湘云。如果把《红楼梦》比作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那么,构成史湘云这一乐章的,应该是高亢明快的旋律。她的风采、个性、气质给人  相似文献   

2.
大观园中说湘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她的才气、男儿气、乐观无不让人深爱之。将史湘云与大观园中众姐妹进行一番比较,更能看出她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的考察,史湘云人物出现在很早的早本中,后来由于《风月宝鉴》的加入及曹雪芹个人创作主题的改变,造成了史湘云人物在情节和结局设置上的某些疑点与矛盾。在今本《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代表的是美好人格美的被毁灭和个性的被压抑的悲剧。从史湘云表现的各种性格特征与曹雪芹的个人经历结合思考,发现史湘云人物不仅有许多与现实中的曹雪芹的"二重人格"相契合的思想和行为,更有曹雪芹所欣赏的"魏晋风度"包含的超越现实的理想人性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是曹雪芹笔下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她在“十二钗”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八十四回后原稿的遗失,她的结局便成了一桩疑案。这里,笔者仅就管见所及,谈谈对史湘云结局问题的看法。不妥之处,亟望红学方家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探佚研究中,史湘云的结局问题是最让人挠头的一个。其研究摸索过程最为曲折艰辛,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周汝昌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有《湘云的后来及其他》一篇专文,正式提出了史湘云在原著佚稿中实嫁贾宝玉的论点,并作了初步论证。续后他又陆续搜集了过去各种笔记杂录中有一“旧时真本《红楼梦》”是写“宝玉糟糠之配实维  相似文献   

6.
残雪将她的所谓切入"核心"与"本质"的"新实验文学"("纯文学")置于文学生态建构的金字塔顶端,视为最伟大、最先进、唯我独尊的文学形态。在此标准下,她认为《红楼梦》不符合她的文学价值标准,因此视之为"过时"的"人的幼年的文学"。残雪在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斯妥耶夫斯基等大师的坐标下,贬低或否定了《红楼梦》的作为一部人类伟大作品的价值与意义。残雪对《红楼梦》缺陷的批判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她采取的是"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没有将《红楼梦》所代表的文学价值形态视为多元化的文学生态中有机积极的组成部分,而将之视为落后的文学形态和革命与否定的对象。残雪所标榜的一元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无疑是偏激僵化与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7.
李莉 《山西老年》2010,(8):36-36
《红楼梦》这部书中有许多太太、小姐、丫环,但是通篇中却没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红楼梦》诞生时,"她"字还没问世呢。《红楼梦》于1791  相似文献   

8.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红楼梦》旨在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其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分析秦可卿,分析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脂砚斋文本角色为史湘云,是周汝昌先生平生治红“最得意、最精彩”且“最重要”的考证结论。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笺本整理尤其后三十回文献辑佚过程中所获得的系列文献证据,可以推知,周先生此一考论结果的确可信。确认脂砚即湘云并揭示其命运轨迹,不仅可为《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与《红楼梦》文本研究指出一条特殊路径,也可以为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大学科分支提供学术基点。  相似文献   

10.
论史湘云性格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楼梦》人物中,史湘云的性格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她既有随和友善、洞明世情、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不平则鸣、糊涂处世、逆来顺受的一面。该文旨在阐述其性格矛盾性的表现,并分析形成其性格矛盾性的因素,以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史湘云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对史湘云的研究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热起来。近十年来对史湘云的研究主要在形象性格研究、结局研究、原型研究、关系研究、意象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颇具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脂砚斋关系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脂本、脂评是新红学的命根。胡适将脂砚斋与《红楼梦》作者画等号,周汝昌指为曹雪芹的续弦妻,书中的史湘云。根据脂评深入探考芹、脂关系,应该指出脂砚对《红楼梦》不甚了了,是非好恶亦不同于曹雪芹;他干扰雪芹的创作并窜改《红楼梦》原稿;在评本中故意隐去原作者,凸显自己,企图将自己定位为“红楼梦的主人”。本文反对佞脂,但也反对妖魔化、虚无化脂砚斋。脂砚欣赏曹雪芹,供养他写小说,并保存《红楼梦》大部分原稿,在红学史上应有其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红楼梦》中,史湘云这一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男性化的穿着打扮、我行我素的“大笑大 说”、放浪不羁的“割腥啖膻”和敏捷纵横的诗思才气等,是她名士风度的具体表现。这种名士风度不仅使史湘 云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而且因其寄寓了作者曹雪芹的思想和理想,具有深层蕴涵,更能够令读者掩卷深思。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巅峰性不仅表现在它在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和主题意蕴诸方面都达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至境,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无与伦比的"奇妙性",其最大的"奇妙"处不是别的,而是用一个人物"扛鼎"起红楼梦世界,这个人物就是林黛玉。《红楼梦》的轴心人物不是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而是林黛玉。作者特意赋予林黛玉许多奇特的禀赋,如"草"、"神女"、"玉石"、"花神"、"帝妃"、"玄珠";"报恩"、"情恋"、"乡愁"、"诗性"、"本真"等,使她成为一个全局化的"结构轴心",目的是要在整体上为其"为史作传"的新人学建设提供一个"一而统万"的"阿基米德点"。与之配套的是小说人物的"立体幻影互文结构",它保证了林黛玉"轴心论"的有效实施、贯彻。林黛玉是中国历史上"新人学"范型的一次辉煌而壮丽的日出!她的神奇之光完全可以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美学人学"共契圆舞,交相辉映!她是中国的维纳斯、海伦和贝亚德丽齐;是中国近世人学拯救的人格化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所构建的大观园既是宝玉心中纯洁的女儿国,同时也不乏女性之间的种种龃龉,它反映了传统闺阁中的某种生存状态。在对《红楼梦》学习的同时,张爱玲更注重的是对它的生发,从她对门内女性境遇的书写、对男性"去势"状况的描绘、对大门内"鬼气"的偏爱等三个方面探讨她对《红楼梦》的自觉承继和生发。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史湘云以她心胸开阔、旷达乐观、豪放疏狂、大方爽直的思想性格赢得人们的赞誉和喜爱。她的诗才不让林、薛,容貌也与林、薛比肩,而她的豪情更是独步大观园。因此,她与林、薛鼎足而三,是贾宝玉仰慕而有特殊关系的女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史湘云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所依傍,所能借鉴的很少,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典型。与其说在她身上可以看到鲁智深或者快嘴李翠莲的某些影响,还不如说她来自作者对生活的艺术加工,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的典型化、概括化。这一人物,着墨不多,出场较晚,然而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极富艺术魅力,是《红楼梦》中不朽的典型之一。无论是她的行动还是语言,都写得极有特色,对我们今天还有借鉴作用。下面仅就她的语言特点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域理论,首先分析了《红楼梦》第二十回史湘云与林黛玉之间一段对话的三个语域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所包含的信息,然后利用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对等”标准,比较和检验了《红楼梦》的五个英译本在再现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信息时的得失。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些译本在处理这段对话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流失,最成功的翻译也只能是尽量接近"对等,”而不能完全实现“对等”。本文运用语域理论进行译文比较与评价的尝试,说明了语域分析理论在翻译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了具体、实用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