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2.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理论主张人与自然界的万物是平等的,人类应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不能以任何名义随便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生态批评也强调人的精神生态平衡,人不能因为追求物质和自由而降低自己的精神生态标准,精神生态失衡,人同样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5.
庄子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宇宙万物同一,根源在道;万物生长消息形成一个循环不已的生态系统;物有天性,任性自生;“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万物齐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俭朴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庄子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启示是:天地人一体,人类应该平等对待万物,保护万物;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自然而然形成了天然合理的循环系统,人类也要遵守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不要试图改变、征服自然规律;要维护好生态环境需要以系统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子要素.而且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认真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为大自然有其独立的内在价值和客观规律,天地体现的是一种"大美".天地万物本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万物之一,人在对自然美的观照中,"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实现物性和人性的双重自由,爱护自然不仅是爱护自己的生存之地,更在于爱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主张人诗意地生存在大自然中,其思想具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双重含义,是深刻的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7.
庄子任性逍遥的艺术精神与孤标傲世的生活态度影响了两千年来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目前,众多现代知识分子对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这一层面的理性认同已毋庸置疑.然而,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对庄子的批判意识及独立自由精神的体认与接受中,鲁迅堪称楷模,他能真正以整个生命与理性融通庄子思想.在文化品格构建中,庄子思想中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由精神始终会是重要的一极.  相似文献   

8.
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最高本体,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依据和终极原因,万物都是凭借了"道"而产生和存在的。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物的主宰。庄子提出"道兼于天"、"道载万物"、"道通为一"等观点,为其生态哲学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可借鉴庄子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人类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扰扰攘攘、争论不休起源于对是非的不同认识,导致心为物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关于礼教对人的异化的描述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概括异曲同工,而其反异化方式则与马克思大不相同,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框架内阐释庄子如何通过艺术化来反对礼教的异化。庄子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达到主客合一,通过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的“体道”达到与物相忘的“物化”境界,以艺术精神来超脱现实,将人生艺术化来反对异化。  相似文献   

10.
彝族俐侎人物质民俗层面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适应和利用,精神民俗层面更多的表现出对自然生态的感恩心理和深厚感情,这些民俗事项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文化的源泉在民间。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俐侎人的生态理念愈显珍贵,要充分挖掘弘扬民间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地方性生态知识,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人性论是一种善恶二重的人性论。它以上帝造人、灵魂不死、灵肉对立为其理论前提,在认定人的现实本性为恶的同时,也肯定人的先天本质是善的,并把人性的善恶二重归因于人所具有的神性和人的肉体情欲。对现实人性的批判、对人的先天本质的肯定、认为人性善恶二重,构成了基督教人性论的基本特征。尽管基督教人性论有一定局限性,但它对于现代生活仍然具有某些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很久以来,人们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山宗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认识大多局限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很多人把他看成是一个不问世事的隐者.而笔者认为,华兹华斯还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他诗歌中所蕴涵的浓厚生态意识主要体现为:崇拜自然、赞美自然;强烈谴责工业文明对人身心的损害;强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人们对他在生态方面的贡献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上述三方面考察华兹华斯诗歌的生态意识.这些诗歌唤起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破坏环境的痛恨;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传统生态伦理观的合理性在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前必须质疑。和谐生态伦理是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它强调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的基础地位,强调人的利益的重要地位,强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实现,它具有存在的理论合理性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依据。这些合理性依据真正体现了生态伦理学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文化养生实质上就是指把某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养生能量,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方式。本文立足于文化养生这一研究平台,着力对“和”这一重要资源进行了探讨,从静态和动态来考察“和”的文化养生内涵,认为自文化养生角度可将“和”界定为人的生命系统所特有的平衡状态以及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诗学是当下人类魂灵救赎的武库,它从建筑、生态和审美三个维度所揭示的“人诗意地栖居”思想是海德格尔所倡求的人的生存论主题。而在此主题视野下反思人们当下之“居”,却是脱物、脱自然、形而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遮蔽。对于人们当下之“居”,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和统一,从建筑、生态、审美三个维度来努力实现人之为人应然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在其理论进路中形成了内在的主导精神,成为不同的生态伦理理论形态所共有的品格,即在人类实践的当代发展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的物质性关系的变化中为人类重新寻找合理的实践性生存方式。生态伦理的主导精神以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和道德关怀的话语体系反映了当代的时代精神。生态伦理的主导精神反拨人类的实践方式时不是停留于对现存实践方式的事后治理,而是提倡用生态实践方式实现对现存实践方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7.
庄子哲学思想的相对主义倾向非常明显 ,我们拨开其相对主义的外衣 ,却可见其对早期“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忧虑 ,从而向人们传达一种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思想和对自然界其他物种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意识。庄子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环保思想、理念极其相似 ,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看似悲观的论调 ,却给世人一种警示 :人对自然任意妄为已经产生了众多生态危机 ,我们对自然再不知常、知止、知足 ,人和自然界其他生物将共同陷入绝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论述了作为达尔文主义新发展的社会生物学在基因水平上力图恢复人的自然本质的努力,这种把人向基因的还原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影响,以及这种对人自身认识的还原将在何种程度上冲击社会科学有关人本性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9.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史,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自然观的一条主线。从自然观念演化过程看,人类对自然观的选择是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实践证明,人类对自然观的被动选择导致了很多消极的结果,不能够真正反映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现实呼唤人类主动选择和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20.
郝玉芳 《东方论坛》2007,2(6):38-40
泰戈尔的自然观是印度传统思想与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生命一体化"、"万物同情观"的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另一方面他吸收了西方现代科学自然观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他的既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哲学底蕴的自然观。他认为自然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精神性;既富有人性,又富有神性;人类将由亲证自然万物、与万物相结合而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最终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